《黄帝内经》-灵枢-上膈(68)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首先提出“上膈”和“下膈”的病名,并对其成因和症状作了分析和鉴别。着重阐述了属于下脘虫积成痈的下膈病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认为其成因是虫积下脘,胃气不能下行。针刺治疗宜用温针以祛其寒,更宜注意治疗与调理的配合,并适当地参用通下之法。本篇论述重在“下膈”病,因文中开始是从“气为上膈”开始论述,所以取“上隔”二字作为篇名,并无他义。古代文献特别是早期文献的命名有的是取篇首的几个字,并不一定代表文章的主旨,如《论语》各篇之名的情况就是如此。当然,《黄帝内经》篇名的命名大多是依据文章的主旨,少数如本篇,《邪客》等是取篇首字命名,可视为传统习惯的遗存。
黄帝曰:气为上膈①,上膈者,食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②,下膈者,食醉时乃出③,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④,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⑤,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⑥。其痈在管内者,则沉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注释】
①上膈:食后即吐的噎膈证,俗称“膈食”。膈,本意为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膈肌,这里指膈膜上下壅塞不通。杨上善:“膈,痈也。气之在于上管,痛而不通,食入还即吐出。”
②下膈:食后经一定时间,仍复吐出的病证,属反胃之类。这里指虫痈为主因的一种膈证。
③食啐(zuì)时乃出:饮食一昼夜后仍复吐出。啐,一周时。如一昼夜、一百日、一周年等。
④守于下管:指虫积盘踞在下脘部。管,同“脘”。
⑤卫气不营:张景岳:“卫气,脾气也,脾气不能营运,故邪得聚而居之。”卫气,指脾胃的阳气。
⑥约:拘束。
【译文】
黄帝说:由于气机郁结而形成上膈证,上膈证饮食入胃马上就吐出,我已知道了。因虫积而形成下膈证,进食后一昼夜才吐出,我还不了解其道理,希望详尽听听。
岐伯说:由于喜怒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制,寒温不按时调适,损伤胃气,寒湿流注于肠中,肠中寒湿流注,肠寄生虫觉得寒冷,虫得寒则积聚一团,盘踞在下脘,这样肠胃形成壅塞充胀,脾胃阳气不得温通,邪气稽留在此。人饮食时,虫也向上求食,虫上行求食时下方空虚,邪气乘虚侵入,积聚停留在内,稽留日久,就形成内痈,内痈既成,会使拘束不利。痈在下脘之内的,沉而痛深;痈在下脘外面的,浅而痛浮,在痈的部位上,皮肤发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①,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②,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③,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④,邪气益衰,大痈乃溃。参伍以禁,以除其内⑤,恬恢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⑥。
【注释】
①视气所行:通过按诊来观察病气发展的走向。杨上善:“以手轻按痈上以候其气,取知痈气所行有三:一欲知其痈气之盛衰;二欲知其痈之浅深;三欲知其刺处之要。故按以视也。”
②内:同“纳”。
③沉浮:深浅。杨上善:“沉浮,浅深也。察痈之浅深,以行针也。”
④热内:热入。
⑤“参伍”两句:张景岳:“相参为参,相伍为伍。凡食息起居,必参伍宜否,守其禁,以除内之再伤。”参伍,即三五,三次五次,指处理问题时三番五次的斟酌考虑。禁,禁忌。指治疗应与调理互相配合,使饮食起居调养得宜,切勿犯禁忌,以防止致病因素再伤内脏。
⑥“后以”两句:张景岳:“咸从水化,可以润下软坚;苦从火化,可以温胃。故皆能下谷也。”
【译文】
黄帝问:怎样针刺治疗呢?
岐伯说:刺治之前,用手轻按患部,以观察病气的走向,先浅刺痈肿周围,进针后稍有感觉,再逐渐深刺,然后照样反复进行刺治,但不能超过三次。观察病位的深浅,来确定针刺的深浅。针刺以后,必须加以热熨法,使热气进入内部,只要阳气日渐温通,邪气就会日趋衰退,内痈自然溃散。再配合适当的调理,不要触犯禁忌,以消除体内的致病因素,清虚恬楼,无欲无求,元气才能畅达,然后再服用咸苦之味,饮食就能消化而传下,病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