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厥病(24)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所谓“厥”,即气逆不顺。病邪袭于经脉,经气逆乱,逆犯于头则为厥头痛,逆犯于胸脘则为厥心痛。本篇详细论述了厥头痛与厥心痛的证候与针刺治疗方法;简要说明真头痛与真心痛的症状特征与不良预后;叙述了虫瘕和蛟蛔等肠寄生虫病的症状和针刺方法;简述了耳鸣、耳聋的针刺方法;最后,指出风痹经久不愈的症状和预后。因以论述厥头痛、厥心痛为主,故以《厥病》名篇。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注释】

①厥头痛:张景岳:“厥,逆也。邪逆于经,上干头脑而为痛者,曰厥头痛也。”

②头脉痛:头部沿一定的经脉循行处疼痛。

③贞贞:不移动。贞,固定。

④头上五行,行五:头部五条经脉线路,每条经脉上各有五个穴位。即正中督脉的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两旁足太阳经的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两旁足少阳经的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共二十五穴。

⑤意:通“噫”,叹气。

⑥头面左右动脉:指足阳明脉。

【译文】

厥头痛,面部浮肿,心中烦躁的,可取足阳明与足太阴经的腧穴。

厥头痛,头部脉络疼痛,心中悲伤,好哭,可以诊察到头部颤动,络脉充盛,用针刺出血,然后取足厥阴经的腧穴。

厥头痛,痛有定处,并有沉重感,治疗用泻法,取头部正中督脉与两旁的足太阳、足少阳经,共计五行,每行五穴,合计二十五穴;先取手少阴经,后取足少阴经的腧穴。

厥头痛,长叹气、健忘,触摸不到疼痛部位,先取在头面部左右的动脉,然后再取足太阴经的腧穴。

厥头痛,从项部先痛,腰脊部也相应疼痛,先取天柱穴,后取足太阳经的腧穴。

厥头痛,痛得很厉害,耳前耳后的脉络都怒胀有热,先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经的腧穴。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注释】

①真头痛:《难经·六十难》:“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②手足寒至节:虞庶:“头脑中痛甚而手足冷至肘膝者,名真头痛。其寒气入深故也。风寒之气,循风府入于脑。”

【译文】

真头痛,疼痛剧烈,如果整头疼痛,手足发凉至关节的,这是不治的死证。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注释】

①大痹:张介宾:“痹之甚者,谓之大痹,其证则风寒湿三气杂至,合成恶患,令人头痛。”为恶:犹为害。

【译文】

头痛,有的不能取腧穴治疗,如被击伤或从高处跌落,淤血留阻于内或肌肉受伤而疼痛不止,可在受伤的局部针刺,不能用远处的腧穴。

头痛不能仅用针刺,是由大痹为患,每天发作,用针刺可使痛势减轻,但不能根治。

头一侧发冷疼痛,先取手少阳、手阳明经的腧穴,后取足少阳、足阳明经的腧穴。

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休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从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注释】

①厥心痛:五脏气机逆乱而致的心痛。《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古人所谓的心痛,有些不是今天理解的心脏病所致的疼痛,而是胃脘部的疼痛。

②若:或。从居:闲居,休息。

【译文】

厥心痛,牵引至背部,好像从背后触动心脏一样,以致病人不敢伸直腰板,这是肾气厥逆的心痛,先取京骨、昆仑穴,出针后疼痛立止,如不止,再取然谷穴。

厥心痛,胸腹胀满,心口疼痛剧烈,这是胃气厥逆的心痛,可取大都、太白穴。

厥心痛,痛如以锥刺心,心口疼痛剧烈,这是脾气厥逆的心痛,可取然谷、太溪穴。

厥心痛,面色青苍如死人,整天疼痛不止,这是肝气厥逆的心痛,可取行间、太冲穴。

厥心痛,当安卧或从容闲居时,疼痛缓解,活动时加重,但面色不变,这是肺气厥逆的心痛,可取鱼际、太渊穴。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注释】

①真心痛:是邪气直犯心脏的一种心痛病。相当现在的较严重的心脏病,如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等病。

【译文】

邪气在心的真心痛,手足寒冷至肘膝关节,心胸痛势剧烈,早上发作到晚上就会死亡,晚上发作到次日早上就会死亡。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肠中有虫瘕及蛟蜻,皆不可取以小针。

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涎出者,是蛟蛸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注释】

①虫瘕(jiǎ):由寄生虫结聚于肠中形成的瘕病。蛟鲔(huí):泛指蛔虫等肠寄生虫。蛸,同“蛔”。

【译文】

心痛不能用刺法治疗的,是因为内有积聚或淤血,所以不能取穴治疗。

肠内有虫积或蛔虫,都不适宜用小针治疗。

腹部疼痛,发作时有肿块聚起,上下游走不定,时痛时止,腹部热,易流口涎,这是有蛔虫的征象。手指并拢,按紧肿块,不让它移动,然后用大针刺之,长时按住,等虫不动,才出针。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盯咛,耳无闻也。

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注释】

①耳中:听官穴。

②耳前动脉:耳门穴。

③盯咛(dingníng):即耳垢、耳屎。

④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指无名指的关冲穴与足第四趾的窍阴穴。

⑤手中指爪甲上:指中冲穴。

⑥足:指大敦穴。

【译文】

耳聋听不到声音,取耳中的听宫穴。耳鸣,取耳前动脉处的耳门穴。

耳内疼痛,不能针刺的是指耳中有脓,或有干耳垢,以致听觉失常。治疗耳聋,先取无名指爪甲上的关冲穴,后取足第四趾的窍阴穴。

治疗耳鸣,可取手中指爪甲上端的中冲穴,左耳鸣取右穴,右耳鸣取左穴,先取手上的腧穴,再取足部的大敦穴。

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

【译文】

大腿抬不起来,治疗时,让病人侧卧,在髀枢中的环跳穴,用员利针刺之,大针不能用。

病注下血,取曲泉。

【译文】

下血如水注,取曲泉穴。

风痹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俛,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注释】

①淫泺(luò):王冰:“谓淫泺,似酸疼而无力也。”

②悲以喜恐:悲伤止住,又生恐惧。以,通“已”。

【译文】

风痹病久不愈,两足时如履冰之感,时如入汤之热。大小腿部因邪气蔓延而疫痛无力,并见心烦,头痛,时呕吐或饱闷,目眩稍停就出虚汗,停一会又目眩,悲伤过后又生恐惧,呼吸短促,闷闷不乐,有这些症状三年内可能死亡。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23)
《黄帝内经》-灵枢-病本(25)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