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痹论(43)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痹,闭也,闭阻不通之义。痹病为邪风侵袭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闭阻不通,引起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证;还包括邪气所引起的全身性的多种疾病在内。由于本篇系统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分类、治法和预后等,所以篇名叫《痹论》。本篇名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注释】

①痹:闭阻不通。

②行痹:又称“风痹”。表现为肢节疼痛,游走不定。

③痛痹:又称“寒痹”。表现为肢体疼痛较重,得热则缓,遇冷加剧。

④著痹:又称“湿痹”。表现为肢体疼痛重著,固定不移,或肌肉麻木不仁。

【译文】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发生的?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气混杂在一起入侵人体而形成痹证。风偏重的,叫行痹;寒偏重的,叫痛痹;湿偏重的,叫著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注释】

①骨痹:病名。表现为骨痛,身重,四肢沉重难举。

②筋痹:病名。表现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难以屈伸。

③脉痹:病名。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肤或见红斑。

④肌痹:病名。表现为肌肉麻木,或酸痛无力、困倦、汗出等。

⑤皮痹:病名。表现为皮肤枯槁麻木,微觉痛痒。

【译文】

黄帝道:痹病分为五种,都是什么?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叫骨痹;在春天得病的叫筋痹;在夏天得病的叫脉痹;在季夏得病的叫肌痹;在秋天得病的叫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注释】

①内舍:指病邪居留潜藏于内。合,五脏与五体内外相应。

②各以其时:指五脏所主的季节,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译文】

黄帝道:痹病的病邪有内藏于五脏六腑的,这是什么气使它这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都有外合的筋、脉、肉、皮、骨,病邪久留在体表不去,就会侵入它所相应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肾;筋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肝;脉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心;肌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脾;皮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肺。所谓的痹病,是在五脏所主季节里感受风、寒、湿三气所形成的。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嚏,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注释】

①心下鼓:即心悸。

②暴上气而喘:气逆上冲而致喘。

③善胀:肿胀,胀满。

④尻(kāo)以代踵(zhǒng):能坐不能行。

⑤脊以代头:背曲头俯不能仰,脊骨高耸反过于头。

⑥四支解堕:四肢困倦无力。

⑦大塞:即痞塞。

⑧中气喘争:肠胃之气上迫于肺以致喘息气急。

⑨若沃以汤:好像浇了热水的样子。汤,热水。

【译文】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肺痹的症状,是烦闷,喘息而呕。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心烦而且心跳,暴气上冲而喘,咽喉干燥,经常嗳气。逆气上乘于心,就令人惊恐。肝痹的症状,是夜间睡眠多惊,好饮水,小便次数多,上引少腹,膨满像怀孕时一样。肾痹的症状,是浑身肿胀,胀得能坐而不能行,能低头而不能仰头,好像用尾骨着地,又好像颈骨下倾、脊骨上耸一样。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汁,胸部痞塞。肠痹的症状,是常常喝水而小便困难,中气上逆,喘而急迫,有时要发生飧泄。胞痹的症状,是手按小腹、膀胱,内有痛感,且腹中觉热,好像浇了热水一样,小便涩滞,上部鼻流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注释】

①阴气:此处指五脏精气。

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饮食过多了,肠胃就要受到损伤。自,若,如果。

③乏竭:疲乏口渴。

【译文】

五脏的阴气,安静时就精神内藏,躁动时就易于耗散。假如饮食过多了,肠胃就要受伤。气失其平和而喘息迫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肺;气失其平和而忧愁思虑,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心;气失其平和而遗尿,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肾;气失其平和而疲乏口渴,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肝;气失其平和而过饥伤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脾。各种痹病日久不愈,会越来越往人体的内部发展。如果属于风气较胜的,那么病人就比较容易痊愈。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注释】

①留连:即流连。

【译文】

黄帝问:痹病时有会死的,有疼痛很久不好的,有很快就好的,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病侵入五脏的,就会死亡;缠绵在筋骨里的,疼痛就会长久不好;如果邪气只留在皮肤里的,那就容易好。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注释】

①“此亦”句:饮食不节,居处失宜,是腑痹致病的根本原因。

②“六腑”句:六腑各有腧穴。亦,语助词。

【译文】

黄帝道:痹病有的侵入到六腑,是什么情况?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不节,居处失宜,成为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各有腧穴,风、寒、湿三气从外侵袭了一定的腧穴,而又内伤饮食,外内相应,病邪就循着腧穴而入,各自潜留在本腑。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注释】

①五脏有俞:即五脏各有输穴。如肝输太冲、心输大陵、脾输太白、肺输太渊、肾输太溪。

②六腑有合:六腑各有合穴。如胃之合三里,胆之合阳陵泉,大肠之合曲池,小肠之合小海,三焦之合委阳,膀胱之合委中。

③廖(chōu):病愈。

【译文】

黄帝道:用针刺治疗痹证应怎样?

岐伯说:五脏有输穴,六腑有合穴,循着经脉所属的部分,各有发生疾病的部位,只要在各发生疾病的地方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的。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注释】

①荣者:指荣气,也称“营气”。

②洒陈:散布。

③悍气:强悍之气。

④肓膜:心下膈上之膜。

【译文】

黄帝道:营气、卫气也与风、寒、湿三气相合而成痹病吗?

岐伯说:营气是水谷所化成的精气。它调和于五脏,散布在六腑,然后进入脉中,循着经脉的道路上下,贯通五脏、联络六腑。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悍气急滑,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只循行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上熏蒸于肓膜,下散布于胸腹。如果卫气不顺着脉外循行,就会生病,但只要其气顺行,病就会好。总之,卫气是不与风、寒、湿三气相合的,所以不能发生痹病。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释】

①疏:通。

②两气:指湿气与阴气。

【译文】

黄帝道:说得好!痹病有痛的,有麻木的,并有寒、热、燥、湿等不同情况,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痛的是寒气偏多,有寒气就疼痛。麻木不痛的,那是病程日久,病邪深入,营卫运行迟滞,但经络有时还能疏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寒多的,是阳气少,阴气多,阴气加剧了风寒湿的痹气,所以寒多;热多的,是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过强,阳为阴迫,所以是痹热。多汗出而沾湿的,是感受湿气太甚。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气和湿气相感,所以出汗多而沾湿了。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①。

帝曰:善。

【注释】

①纵:驰缓

【译文】

黄帝道:痹病有不痛的,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在骨的则身重,痹在脉的则血凝滞而不流畅,痹在筋的则屈而不伸,痹在肌肉的则麻木不仁,痹在皮肤的则寒凉。所以有这五种症状的,就不会有疼痛。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挛急,遇到热气就弛缓。

黄帝说:说得好!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42)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44)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