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75)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内容较多,包括:一、论述针法中刺五节(振埃、发蒙、去爪、彻衣、解惑)的取穴及其治疗作用。二、具体说明刺五节所治的病候和主要穴位。三、介绍了刺五邪(持痈、容大、狭小、寒、热)的作用和刺法。四、说明铍针、锋针、员利针、镵针等各种针具使用的适应证。五、详述了真气的来源与功能;对正气、邪气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列举正不胜邪,经脉受病,可产生的疼痛、痈、骨疽、肉疽等十五个病证和致病原因。因为本篇介绍了刺法中的五节及针刺五邪的作用和方法,又重点地讨论了真气和邪气的关系,故以《刺节真邪》名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

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输,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之支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注释】

①“一曰振埃”五句:刺“五节”的针法。振埃,犹振落尘埃。埃,是微尘。发蒙,开发蒙昧。蒙,蒙昧,幼稚。去爪,脱去余爪。彻衣,脱去衣服。解惑,解除迷惑。

②外经:循行于四肢及浅表的经脉。杨上善:“外经者,十二经脉入腑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

③相倾移:相互之间反复变化。倾,反复。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刺法有五节之说,具体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刺法确实有五节:一是振埃,二是发蒙,三是去爪,四是彻衣,五是解惑。

黄帝说:夫子您说的五节,我还不知道它的意义。

岐伯说:振埃的刺法,是刺外经,治疗阳病。发蒙的刺法,是针六腑的输穴,治疗腑病。去爪的刺法,是刺关节的支络。彻衣的刺法,是遍刺六腑的别络。解惑的刺法,是完全知道阴阳的变化,据之以补不足,泻有余,相互之间反复发生变化。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膜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噎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岐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

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曰:善哉。

【注释】

①愤瞋肩息:胸部气满发胀,呼吸抬肩。马元台:“气愤而胀,竦肩而息。”

②噎不得息:咽部堵塞,呼吸不利。

③尚疾于振埃:杨上善:“刺之去病,疾于振埃,故曰振埃也。”

④穷诎(qū)胸痛:胸中气机不伸,而致胸部疼痛。穷,尽。诎,屈。

⑤无过一里:不要超过一寸。里,寸。杨上善:“一里,一寸也。故《明堂》刺天容入一寸也。”

【译文】

黄帝说:刺节中的振埃,夫子说是刺外经,治阳病,我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说,振埃的针法,是治疗阳气逆上,充满胸中,胸部胀满,呼吸抬肩,或胸中大气上逆而致喝喝气喘,坐伏不安,害怕尘埃和烟熏,咽部噎塞,呼吸不畅,请让我解释振埃的命名,是比喻针刺治疗这类病,疗效比振落尘埃还要快。

黄帝说:很好。取什么腧穴呢?

岐伯说:取天容穴。

黄帝问:如果咳嗽气逆,气机不伸,而胸痛的,取什么穴呢?

岐伯说:取廉泉穴。

黄帝问:取穴时针刺深浅有规律吗?

岐伯说:取天容穴时,下针不要超过一寸,取廉泉穴时,血络通了就止针。

黄帝说:很好。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输,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妙呼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

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

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注释】

①中其眸子:形容针刺的效果可以反应到瞳子。眸子,即目中瞳子。因听宫穴之气与眸子相通。杨上善:“手太阳脉支者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足少阳脉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故此三脉,皆会耳目听宫,俱连目中瞳子。”

【译文】

黄帝说:刺节中所说的发蒙针法,我还不理解其中的意义。本来发蒙的针法,是治疗两耳无闻、两眼不见之证的,夫子却说针刺腑输,除去腑病,哪个输穴能有这种作用呢?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问得太好了!这是针刺的关键要领,也是针法奥妙的极致,属于神明之类,口中说的和书上记载的,还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所谓的发蒙,是说其奏效比开发蒙聩还要快。

黄帝说:好。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针刺这种病,必须在中午时分,刺听宫穴,针刺感应达到瞳子,并使耳中听到声响,这就是针刺的输穴。

黄帝说:好。什么叫“声闻于耳”呢?

岐伯说:就是在针刺听宫时,让病人用手紧捏住两鼻孔,赶快仰卧,必然有声音应针而响。

黄帝说:好。这真是所谓的用眼睛看不见内里怎样的作为,可见的是医生的取穴针刺,却有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神奇疗效。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之支络,愿卒闻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所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水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裳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注释】

①趋翔:形容人走路时肢胫活动,有如鸟翼之飞翔。

②“茎垂者”两句:茎垂,是阴茎、阴囊。因它具有生殖功能,故为身中之机。杨上善:“阴茎在腰,故中身;阴茎垂动有造化,故曰机也。”

③“此病”两句:水蓄在内,上焦不通,下焦不泄。杨上善:“荥然,水聚也。不上者,上气不通。不下者,小便及气不下泄也。”

【译文】

黄帝说:刺节所说的去爪针法,夫子说是刺关节的支络,希望详尽听听。

岐伯说:腰脊是身体最大的关节。肢和胫是行走的器官。阴茎、睾丸为身中机,阴精由此排泄,小便由此排出。如果饮食不节制,喜怒过度,使津液内溢,下行聚集于睾丸,水道不通,阴囊日渐肿大,俯仰困难,行走受限。这种病是由于水液蓄积,上下水道不通,取用铍针放水,阴囊水肿之形不能藏匿,下裳不能遮蔽,治疗这种病,就好像修剪掉多余的指甲一样,所以叫去爪。

黄帝说:好!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两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衣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疗,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

黄帝曰:善。

【注释】

①腊干:此指肌肉干枯。腊,盐渍鱼肉称为“腊”。

【译文】

黄帝说:刺节中所说的彻衣针法,夫子却说遍刺诸阳经之奇穴,没有固定部位,希望详尽听听。

岐伯说:这种刺法是治疗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的病。阴气不足则生内热,阳气有余则生外热,两热相搏结,则热甚于怀抱炭火,外怕靠近绵帛之物,衣服也不能贴近身体,身热不敢靠近坐席。腠理闭塞,不得出汗,舌焦、唇槁、肌肉枯瘦、咽喉干燥,饮食无味,不分好坏。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这种病取天府、大杼穴各刺三次,再刺中膂腧,以泻热,再补手、足太阴经,使发汗,待热退汗少时,病就痊愈了,取效比脱掉衣服还要快。

黄帝说:好。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

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注释】

①大风:中风偏枯一类疾病。杨上善:“大风,谓是痱风等病也。”

②倾侧宛伏:半身不遂的病人,身体不能倾斜反侧,不能宛转俯伏。杨上善:“手足及身不能倾侧也。宛,谓宛转也。”

③颠倒无常:起止不定。颠倒,指起止言。

【译文】

黄帝问:刺节中所说的解惑针法,夫子却说要完全懂得调整阴阳和运用补泻,使虚实相互改变,怎样解除迷惑呢?

岐伯说:大风侵入人体,血气必有偏虚之处,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这样身体左右轻重不相称,身体不能倾斜反侧,也不能宛转俯伏,甚至不能辨别东西南北,症状忽上忽下,反复多变,颠倒无常,比一般神志迷惑的病要严重。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泻除有余的邪气,补益不足的正气,使阴阳平衡。像这样用针,取效就比突然解除迷惑、豁然开朗还快。

黄帝说:很好。请让我把这些针刺理论知识,储藏在灵兰之室,不敢随便拿出示人。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

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

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痒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注释】

①容大:邪气盛大,即实邪。

②狭小:邪气弱小,即虚邪。

③五章:张景岳:“五章,五条也。”章,条。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有刺五邪的方法,什么叫五邪呢?

岐伯说:有痈邪,有实邪,有虚邪,有热邪,有寒邪,这叫五邪。

黄帝说:怎样刺治五邪之病呢?

岐伯说:大凡刺治五邪的方法,不过五条。对痒热的病应消灭热邪;肿聚不散的应当使其消散;寒邪痹病应益气温阳;虚弱者补益阳气,邪实有余的必须驱除邪气。请让我说明具体的针刺方法。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诡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注释】

①无迎陇:不可迎着痈邪的旺盛之气以泻其锐势。陇,隆盛,旺盛。马元台:“陇、隆同。……此承上文而言,肿聚散亡之法也。凡刺痈邪,无迎其气之来隆,所谓避其来锐者是也。”按:自本节以下论五邪刺法应是五首七言诗,因年代久远传写错误,遂致诸家莫辨,并误作句读解说。

②易俗移性:指改变治疗方法,耐心地从缓调治。杨上善:“易其常行法度之俗,移其先有寒温之性。”马元台:“如易风俗,如移性情相似,须缓以待之。”

③诡道更行: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去其乡:离开固定处所。

【译文】

大凡刺痈邪,不可迎着痈邪的锐势妄用针刺或排脓,应和缓地像移风易俗,移情易性一样,耐心地进行调治,这样痈疽就不会化脓而治愈。若已化脓就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离开脓之所在,使脓毒不能留聚,脓液排出,邪毒就消亡了。所以不论是阳经或阴经生痈者,都要循本经取穴以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去)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注释】

①剽其通:指针刺病邪所在宜猛,以使气血流通。张景岳:“剽,砭刺也。通病气所由之道也。”剽,猛急。按:此句可能是注文误入经文。无此句正是四句七言诗。

②肌肉亲:邪气祛除后,肌肉之间就无邪阻滞,而肌肉亲附致密。杨上善:“以针干邪,使邪气得去。肌肉相附也。亲,附也。”此句“去”字原无,注者以意加。

③“视之毋有”句:杨上善:“视邪气无有,反其真气乃止也。”

④刺诸阳分肉间:大实之邪多在三阳,故宜刺三阳经之分肉间。此句应是注文。

【译文】

大凡针刺大邪之病,是使邪气减小。用泄法,泄去有余的邪气,则邪气日渐虚衰。用砭刺使正气运行的道路开通。用针刺祛除其邪气,则肌肉自然亲附致密。观察邪气已经祛除,真气恢复乃停针。盛大的实邪,多在三阳,故宜针刺诸阳经分肉间的穴位。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注释】

①界:边际。杨上善:“界,畔际也。”

②费:耗损。杨上善:“费,损也。”

【译文】

大凡针刺虚邪致病的方法,是使正气日渐盛大,补其正气的不足,邪气就不能为害了。审察邪气所在,迎而夺之,使远近的正气尽至而不外泄,若外邪入侵在体内泛滥流行,正气就会损耗。刺虚邪之法,当取分肉间的穴位。

凡刺热邪越而沧,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乎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注释】

①越而沧:针刺热邪,将邪气发散于外而热退身凉。越,发散。沧,寒凉。

②出游不归:病邪被排出,不再回归作祟。指热退之后,不再发热。张景岳:“出游,行散也。归,还也。凡刺邪热者,贵于速散,散而不复,乃无病矣。”

【译文】

大凡针刺热邪,将邪气发散于外,使其外出不再回返,身体不发热就没病了。在针刺时应当为邪气疏通道路,开辟门户,使邪热得以外泄,病就痊愈了。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疾去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真气存。

【注释】

①徐往疾去致其神:用徐进疾出的补法,使神气恢复。

【译文】

大凡针刺寒邪,应逐日温养正气,用徐进疾出的补法,使神气恢复正常。出针后揉按闭合针孔,正气不散,虚实调和,真气就密固内存了。

黄帝曰:官针奈何

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镵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注释】

①官针:用针。官针之意,详见本书《官针》题解。

【译文】

黄帝说:用什么针刺治五邪呢?

岐伯说:刺痈疡用铍针,刺实邪用锋针,刺虚邪用员利针,刺热邪用镵针,刺寒邪用毫针。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而在上,根药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肉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以解结者也。

【注释】

①渐洳(rù):水湿的地方或低湿的地带。渐,湿。洳,下湿之地。

②根亥(gāi):草根。木株曰根,草根曰菱。

【译文】

请让我谈谈解结的理论。人与天地相适应,与四季相符合,因为人与天地相参,所以才可以谈到解结。比如在下面有水湿的地方,在上面才能生长蒲苇,根据这个道理,从人体外形的变化,就可以测知内在气血的多少了。阴阳的变化,可以用寒暑的变化来比喻。炎热时,地面的水分被蒸发成云,草木根菱就缺少水分。人体受热气熏蒸,阳气浮越在外,所以皮肤弛缓,腠理开张,血气衰减,汗液大泄,肌肉润泽。寒冷时,土地上冻,流水结冰,人的阳气也潜藏在内,所以皮肤致密,腠理闭合,汗不出,血气强,肌肉坚涩。这个时候,善于行水的人不能在冰上行船;善于穿地的人,也不能凿开冻土;善于用针的人,也不能治疗四肢厥逆的病证。血脉因寒凝结,坚聚不能流畅往来,是不能立即使它柔软的。所以行水的人,必须等到气候转暖,冰冻化解后才能在水上行舟;穿地的人,也必须等到大地解冻才能穿地。人体的血脉,也是如此。治疗厥逆病,必先用温熨,以调和经脉,在两掌、两腋、两肘、两脚,以及项、脊等关节交会之处,实行温熨,待温热之气通达,血脉就恢复正常运行了。然后再观察病情,如脉气滑润流畅的,用针刺使其平复;如脉象坚紧的,用破坚散结法,使厥逆之气下行而止针。这些都是用来解结的具体方法。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注释】

①类:法则。

【译文】

大凡用针刺治病的法则,主要在于调整经气。水谷精气先积于胃中,化生的营气和卫气,各循行于自己的道路。宗气,积聚胸中而为气海,其下行的灌注于气街穴处;其上行的走向呼吸之道。所以足部发生厥逆时,宗气就不能下行,脉中之血也凝滞留止,若不先用火灸温熨来通调气血,就不能取穴针刺。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译文】

用针刺治病,必须首先察看经络的虚实,用手切循经脉,按揉并弹动经脉,看到应指而动的部位,然后取穴,下针。手足六经经脉调和的,是无病的征象,就是有轻微的病,也可以不治自愈。如果一经出现上实下虚而不通的,这必定是横络的亢盛之气加于正经,使其不通,根据疾病的所在而用泻法。这也就是所说的解结的方法。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注释】

①“上寒下热”两句:指腰以上有寒,腰以下有热,治疗时先针刺足太阳经的大杼、天柱等穴。所谓上下,以腰为界来划分的,腰至头为上,腰至足为下。杨上善:“上寒,腰以上寒;下热,腰以下热。”项太阳,指循行于项间的足太阳膀胱经。

【译文】

腰以上寒冷,腰以下发热的,当先刺项间足太阳经的穴位,长时间留针,针刺以后,还要温熨项部及肩胛部,使热气上下相合,才可止针。这就是所谓推而上之的方法。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译文】

腰以上发热,腰以下发冷,察看哪条虚脉陷于经络,取适当的穴位,使阳气下行后止针。这就是所谓引而下之的方法。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注释】

①“虚者”两句:杨上善:“足阳明上实下虚为狂等病,补下虚经也。上之血络盛而实者,可刺去血以泻之。”

②“以两手”句:马元台:“以两手各用大指、食指共四指,挟其颈之动脉而按之,即人迎、大迎处也。”

【译文】

周身高热,热极发狂,且有妄见、妄闻、妄言的,察看足阳明经及其大的络脉,取穴刺治,虚的用补法,有血淤而属实的用泻法。让病人仰卧,医者在病人头前,用两手拇指、食指,挟按患者颈部的动脉,要长时间挟持,并用卷而按切的手法,向下推按至缺盆,再重复上述动作,身热退去才休止。这就是所谓推而散之的方法。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注释】

①真气:由先天的元气与后天的谷气相合而成,能充养全身。

②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③正风:适时而至的风,如春季的东风、夏季的南风等。

④虚风:指非当令所来的风,即失时之风,如春季的南风、夏季的东风等。

【译文】

黄帝问:有在一脉之中发生几十种病证的,或疼痛,或成痈,或发热,或恶寒,或作痒,或为痹痛,或麻木不仁,变化无穷,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都是邪气所造成的。

黄帝说:我听说气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的不同,什么叫真气呢?

岐伯说:所谓真气,由先天的元气与后天的谷气合并而成,并充养全身。所谓正气,即正风,它是从与四季相符合的方位而来,不是实风,也不是虚风。所谓邪气,就是能够戕贼伤害人体的虚邪贼风,它侵入人体,部位比较深,不能自行消散。正风,侵入人体,部位表浅,与体内真气接触后,能自行散去,因为正风来势柔弱,不能战胜体内真气,所以能自行离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译文】

虚邪贼风侵入人体,扰动形体,出现寒栗怕冷,毫毛竖起,腠理开泄。若邪气深入而搏结于骨的,就发为骨痹。搏结于筋的,就出现筋挛。搏结于脉中,就出现血脉闭塞不通或成为痈。搏结于肌肉的,与卫气相搏。如果阳邪偏胜,就为热证;阴邪偏胜,就为寒证。寒邪偏盛,则真气离去,真气离去则虚衰,虚衰则畏寒。邪气搏结于皮肤之间,会向外发泄,腠理开疏,毫毛动摇脱落,致邪气在皮腠间轻微地往来流行,所以皮肤发痒。若邪气留滞不去,则痹阻不通。如果卫气不能畅行,则为麻木不仁。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译文】

虚邪贼风侵犯半侧身体,入犯深部,在体内居留于营卫之中,使营卫的功能渐渐减弱,所以真气离去,邪气单独存留,就发生半身不遂。如果邪气留在表浅部位,会发生半身经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结,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益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注释】

①骨蚀:骨被侵蚀。张景岳:“其最深者,内伤于骨,是为骨蚀,谓侵蚀及骨也。”

②溜:通“瘤”。

③昔瘤:《说文·日部》:“昔,干肉也。”“昔”与“腊”同。肉干则坚。本节之瘤,称“昔瘤”即谓其瘤坚硬,与下文“按之坚”义合。

【译文】

虚邪侵入人体,部位较深,寒与热相互搏结,久留不去而停着于内,如果寒胜过热,会引起骨节疼痛,肌肉枯萎;如果热胜过寒,会发生肌肉腐烂化脓,进一步向内伤到骨,伤骨便成为“骨蚀”。邪气结聚,中于筋,筋屈而不伸,邪气久留其间而不消,可发为筋瘤。邪气结聚于内,气郁于内,因而卫气也停留而不能正常循行,以致津液久留肠胃与邪气相合成为肠瘤,发展缓慢的要数年才能形成,用手按摸感到柔软。邪气结聚而气郁于内,津液停留不行,又感受邪气,凝结不散,日益加重,接连积聚起来,便成为昔瘤,用手按摸感到坚硬。邪气结聚,伤及深层的骨部,骨与邪气并合,一天天地增大,则形成骨疽。邪气结聚,伤及肌肉而宗气归于内,邪气留着不去,如有内热可化为脓,如无热可成为肉疽。上述这几种邪气,发病没有固定的部位,但都有一定的名称。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74)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76)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