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46)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能,通“态”。病能,即疾病的状态。本篇主要论述了胃脘痈、卧不安,不得偃卧、厥腰痛、颈痈、阳厥、酒风等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法,提示医生临床分析病情的方法。以颈痈病因类型不同而治法各异为例,提示同病异治的诊治原则。并且介绍了生铁落饮和泽泻饮两个方剂的主治病证。本篇着重论述了临证观察病态、分析病情的方法和意义,故以《病能论》名篇。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译文】
黄帝问:病人患胃脘痈的,怎样诊断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诊察他的胃脉,其脉象应当沉而细,沉细是因为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脉属于胃经之脉,气逆脉盛,是热气聚结胃口而不得疏散,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①,故人不能悬其病也②。
【注释】
①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本句与《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均不相同,与帝问亦不相合,当有脱误。《甲乙经》卷十二第三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文义较通顺。
②悬:遥远。引申为断绝。
【译文】
黄帝说:很对。有人睡眠不安宁,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这是因为五脏损伤,或情志过于偏颇,所以睡眠不安宁。人若不能消除这两种原因,便不能断绝卧不安的病。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①,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注释】
①偃卧:仰卧。
【译文】
黄帝问:人不能仰卧,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肺脏为五脏的华盖。肺内邪气充盛,则脉络胀大,肺的脉络胀大,就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有这方面的论述。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①?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②。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注释】
①不然:《甲乙经》卷九第八作“不知”。于义为顺。
②肺脉:指浮迟脉。王冰:“左脉浮迟,非肺来见,以左肾不足,而脉不能沉,故得肺脉,肾为病也。”
【译文】
黄帝问:有患气逆的,诊得右手脉象沉而紧,左手浮而迟,不知主要病变在何处?
岐伯说:在冬天诊脉,右脉本来应当沉紧,这与四时相应;左手脉象浮而迟,这与四时相违背。此脉出现在左手,主要病变在肾脏,与肺也颇有关系,当见腰痛。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说:足少阴脉贯串肾脏,连络肺脏。如今反诊得浮而迟的肺脉,说明肾有病变,腰为肾之府,所以出现腰痛。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①?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②。夫痈气之息者③,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注释】
①其真安在:真,《甲乙经》卷十一第九作“治”。即其治疗的道理何在。
②异等:异类。高世拭:“等,类也。颈痈之名虽同,而在气在血则异类也。”
③息:留止,积滞。
【译文】
黄帝说:很对!患颈部痈肿的病人,有的用砭石治疗,有的用针灸治疗,而都能痊愈,道理何在?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病名相同,而病变的机理不同的缘故。由于气郁停滞而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导消除它,由于气滞血淤而成的痈肿,宜用砭石来泻其淤血。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①。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②,巨阳少阳不动③,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④,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⑤,下气疾也。
【注释】
①“阳气者”四句:此指因突然受到精神挫折,思想上难以接受,精神打击强烈而持久,阳气被郁,逆而上行,所以容易发怒。因病由阳气厥逆所致,故名阳厥。折,挫折。难决,马元台:“事有难决,志不得伸。”
②阳明者常动:正常情况下,阳明经的大迎、人迎、冲阳等处的动脉搏动明显。
③巨阳少阳不动:正常情况下,太阳经、少阳经之脉的搏动不明显。
④“夫食入于阴”两句:张介宾:“五味入口而化于脾,食入于阴也。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长气于阳也。”
⑤生铁洛:即生铁落。张介宾:“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用水研浸,可以为饮。其属金,其气寒而重,最能坠热开结,平木火之邪。”
【译文】
黄帝问:有患发怒狂躁的,这种病是怎么产生的?
岐伯说:由于阳气逆乱。
黄帝问:阳气逆乱为何使人发狂?
岐伯说:阳气因突然受到精神挫折,内心苦闷一时难解,则气郁化火而上逆,所以容易发怒,病名叫做“阳厥”。
黄帝问:怎么知道的呢?
岐伯说:正常人阳明经脉搏动明显,而太阳、少阳经脉搏动不明显,本不当搏动明显的脉,反而搏动得盛大急疾,这就是阳厥的证候。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禁止饮食,即可痊愈。因为饮食物经过脾阴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禁止饮食,便会痊愈。再用生铁落煎水给他服,因为生铁落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①,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②,麋衔五分③,合,以三指撮④,为后饭。
【注释】
①解:通“懈”。
②泽泻:药名。味甘淡,性微寒,能渗利湿热。术:药名。白术,味甘苦,性温,燥湿止汗,健脾胃。
③麋(mí)衔:药名。又名“薇衔”、“无心草”、“无风草”,即今之鹿衔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风湿。
④三指撮:用三个指头撮取药末以计算药量。
【译文】
黄帝说:很对!有人患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如洗浴状,怕风,呼吸气短,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叫酒风。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用泽泻和白术各十份,糜衔五份,合研为末,每次服三指撮的量,在饭前服下。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①,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②。
【注释】
①《上经》:与下文的“《下经》”、“《金匮》”、“《揆度》”、“《奇恒》”,都是古时医书名称。
②按:本节似为传文,与本篇主题关系不大,似为他篇错简于此。
【译文】
所谓沉伏而细小的脉,其应指细小如针;推之按之,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阴阳搏击于指下的是大脉。《上经》是论述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论述诊断疾病的预测生死的;《揆度》是阐述切脉方法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所谓奇病,就是患者死亡与四时不相应;所谓常病,就是患者死亡与四时相应。所谓揆,就是说通过切脉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机;所谓度,就是指把切脉获得的病理资料,结合四时逆顺,分析治法、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