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56)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本篇主要阐明了以经脉循行分布把人体皮肤分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皮部划分,并指出从不同部位皮肤络脉的色泽改变,可以了解相应的脏腑经络病变;说明了外邪侵犯人体先皮毛,后络脉,再经脉,最后内传脏腑的传变途径,并指出当病邪在表尚浅,未传里深入时,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突出了早期治疗的意义。本篇核心问题是论述十二皮部的理论及临证意义,故名为《皮部论》。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注释】

①脉有经纪:人体经络有纵横交错分布的规律。经纪,经络纵行者为经,横行者为纪。

②筋有结络:筋有系结连络肌肉骨节的功能。结络,系结连络。张志聪:“结络,言筋之系于分肉,连于骨节也。”

③纪:头绪。引申为依据。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经络的分布有纵有横,筋脉的分布有结有络,骨胳也各有长短大小。它们所发生的疾病各不相同,这就要从皮肤的分部上来区别病变的左右上下,属阴属阳,疾病的开始和预后,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分属部位,是以经脉循行于皮肤的部位为依据的,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注释】

①害蜚:阳气亢盛,损害万物生长。张介宾:“蜚,古‘飞'字。蜚者,飞扬也,言阳盛而浮也。凡盛极者必损,故阳之盛也,在阳明,阳之损也,亦在阳明,是以阳明之阳,名曰害蜚。”

②上下:指代表六经的手足。上指手经,下指足经。同法:方法相同。

③浮络:浅表部的络脉。

【译文】

阳明经的阳络,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阳明经的络脉。若络脉中多见青色,为痛证;多见黑色,为痹证;多见黄赤色,为热证;多见白色,为寒证;五色同时出现,为属寒热错杂之证。络脉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属阳主外,经脉属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注释】

①枢持:少阳掌握转枢出入之机。张介宾:“枢,枢机也。持,主持也。少阳居三阳表里之间,如枢之运,而持其出入之机,故曰枢持。"

②“故在阳者”三句:病邪侵袭人体,由表入里,从络脉传入经脉,所以说“在阳者主内”,邪气进一步传变,从经脉出而传于内在的脏腑,所以说“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阳,指络脉。阴,指经脉。

【译文】

少阳经的阳络,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为阳,邪气由络脉内入经脉,所以说“在阳者主内”,经脉属阴,邪气由经脉出而传入内脏,所以说“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各经都是如此。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注释】

①关枢:吴崑:“关,固卫也。少阳为枢,转布阳气,太阳则约束而固卫其转布之阳,故曰关枢。”太阳主一身之表,具有卫外而为固的功能,故能约束少阳转枢出入之机。

【译文】

太阳经的阳络,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太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注释】

①枢儒:张介宾:“少阴为三阴开阖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曰枢儒。”儒,柔顺。

【译文】

少阴经的阴络,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邪气传入经脉,是从属阳的络脉传到经脉的;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传入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注释】

①心主之阴:即厥阴之阴。

②害肩:张介宾:“肩,任也,载也。阳主乎运,阴主乎载。阴盛之极,其气必伤,是阴之盛也,在厥阴;阴之伤也,亦在厥阴,故曰害肩。”与“害蜚”之义相同,前言阳极对万物的损害,此言阴极对万物的损害

【译文】

厥阴经的阴络,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厥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注释】

①关蛰:张介宾:“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这是说太阴能约束闭藏的阴气,使之不外泄。

【译文】

太阴经的阴络,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属于太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大凡十二经的络脉在皮肤上的分布部位,就是十二皮部。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沂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胭破,毛直而败。

【注释】

①廪:积聚。

②沂然:怕冷恶寒貌。派,同“溯”,逆流而上。

③感虚乃陷下:邪气乘经脉之气虚,而侵入内陷。

④肉烁胭破:肌肉消瘦败坏。烁,通“铄”,削弱。胭,肌肉突起之处。

【译文】

所以,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先从皮毛开始的。病邪侵袭皮毛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进入络脉,滞留而不去则向内传入经脉,仍滞留而不去,则传入六腑,聚集在肠胃。病邪开始从皮毛侵入时,病人感到恶寒,毫毛竖起,腠理开张;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而色泽改变;病邪侵入经脉时,则经气已虚,邪气内陷;若病邪留滞于筋骨之间,寒邪盛则筋脉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则筋脉弛纵,骨软无力,肌肉消瘦败坏,毛发枯瘁脱落。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注释】

①不与:不与治疗。

【译文】

黄帝问:夫子所说的十二皮部,它们发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犯皮肤,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邪气因而侵入络脉,络脉为邪气充满则传入经脉;经脉的邪气盛满,则内传滞留在腑脏。所以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如有病变却不予治疗,邪气就会沿经络内传脏腑,以致发生大病。

黄帝说:讲得好!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55)
《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57)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