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水胀(57)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以论述水胀病为主,同时讨论了有类似症状的腹胀、鼓胀、肠覃石瘕等病的病因、症状,以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故以《水胀》名篇。文中对肠覃和石瘕症状的描述,以及以月经之有无,为鉴别肠覃与石瘕的关键;对石瘕的治疗提出了“可导而下”的原则,这些在今天的临证中,仍然还有指导意义。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瘙,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注释】

①肠覃(xùn):病名。依附肠道而生长的肿块。覃,通“蕈”。《玉篇》:“蕈,地菌也。”肠中积垢渣滓,凝聚而生瘪肉,犹如湿气蒸郁,生蕈于土木,故谓“肠覃”。石瘕(jiǎ):《说文》:“瘕,女病。”本为子宫肌瘤之名,引申凡腹中结块也称瘕。石水:病名。本篇对于石水有问无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又《素问·阴阳别论》云:“阴阳结邪,多阴少阳,名曰石水,小腹肿。”《大奇论》云:“肾肝并沉,为石水。”《金匮要略》云:“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均可参阅。

②目窠:目下部位,即下眼睑。马元台:“目之下为窠,俗名卧蚕。”

③颈脉:人迎脉。王冰:“颈脉,谓耳下及结喉傍人迎脉是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怎样区别呢?

岐伯回答说:水胀病开始时,病人下眼睑微肿,好像刚睡醒的样子,他的人迎脉搏动明显,时时咳嗽,大腿内侧有寒凉之感,足胫浮肿,腹部胀大,具备这些症状,水胀病就已经形成了。以手按他的腹部,松手后,随手而起,好像里面裹着水一样。这就是水胀病的证候。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

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整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育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注释】

①整整(kōng):鼓声。整整,有中空之义。丹波元简:“整字亦从鼓从空,盖中空之义,诸注为鼓声,岂有不坚而有声之理乎。”

②睿(yǎo)而不起:腹部以手按后深陷不起。睿,陷下。

【译文】

黄帝问:肤胀怎样诊断呢?

岐伯说:肤胀病是因寒邪侵入皮肤之间,表现为腹部胀大,用手叩击如鼓之中空不实,全身肿,皮肤厚,用手按其腹部深陷不能随手而起,腹部的皮色没变化。这就是肤胀病的证候。

黄帝曰:鼓胀何如?

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译文】

黄帝问:鼓胀的证候怎样呢?

岐伯说:鼓胀病的腹部胀大,全身肿胀与肤胀病相同,但鼓胀的肤色青黄,腹部青筋暴露。这是鼓胀病的证候。

肠覃何如?

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瘕而内著,恶气乃起,瘾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注释】

①瘕而内著:腹中结块,逐渐显露。

②瘾(xī)肉:赘肉,恶肉。

③离岁:杨上善:“离,历也。”凡病程经过一年以上的叫“离岁”。

【译文】

黄帝问:肠覃病的证候怎样呢?

岐伯说:寒邪侵袭,停留在肠外,和卫气相搏,正气不能正常运行营养周身,因而邪气留滞,血淤不通,附著在肠外,病邪逐渐滋长,瘾肉就产生了。这种病开始时像鸡蛋一样大,逐渐长大,等到最后形成时,像怀孕似的,病程长的可以经过几年,用手按压,患部很硬,推之能移动,月经仍能按期来潮。这是肠覃的证候。

石瘕何如?

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

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血络也。

【注释】

①胞中:子宫内。胞,即子宫。

②子门:子宫口部位。

③虾(pei)以留止:淤血停留在内。虾,《说文》:“虾,凝血也。”张景岳:“虾,凝败之血也。”

④可导而下:用活血化淤之剂,导血下行。

【译文】

黄帝问:石瘕的证候怎样呢?

岐伯说:石瘕是长在子宫里,因寒气入侵子门,使子门闭阻,气血不通,恶血不能排泄,以致凝结成块,滞留在胞中,逐渐长大,其形状像怀孕一样,月经不能按期来潮。这种病都发生在妇女。可用通导攻下的方法治疗淤血。

黄帝问:肤胀和鼓胀,可以针刺吗?

岐伯说:首先用针泻淤滞的络脉,然后调理经脉,但必须先刺去血络中的淤血。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56)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58)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