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法地(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着重论述了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脏五腧(井、荥、输、经、合),六腑六腧(井、荥、输、原、经、合)等重要穴位,以及颈项一周有手足三阳经与任督二脉的腧穴;腋下有手太阴、心主的腧穴等。本,动词,探求本源。本输,推本穷源,腧穴是经络血气的转输之处,故以《本输》名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①,络脉之所别处②,五输之所留③,六腑之所与合④,四时之所出入⑤,五脏之所溜处⑥,阔数之度⑦,浅深之状⑧,高下所至⑨。愿闻其解。
【注释】
①十二经络之所终始:从十二经之整体来说,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逐经相传,始于肺而终于肝,再注于肺。从每一经由浅入深的起止来说,十二经的经气皆出于指(趾)端,从四肢末端逐渐深入脏腑。
②络脉之所别处:《经脉》篇载有十五别络,从十四经别出,如手太阴经别络列缺,手阳明经别络偏历等。
③五输之所留:五输穴各有一定的部位。五输,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留,留止。
④六腑之所与合:六腑所属之阳经,同样有井、荥、输、经、合穴,与五脏所属的阴经五腧,阴阳相配,表里相合。
⑤四时之所出入:人体血气的运行出入,因四时气候的推移,而有生长收藏的不同变化。
⑥五脏之所溜处:张志聪:“五脏之血气,溜于皮肤经脉之外内者也。”溜,流,淌。
⑦阔数:即宽窄。张志聪:“经脉宽大,孙脉窄小。”
⑧浅深之状:张志聪:“络浅而经深也。”
⑨高下所至:血气循行,通及上下。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大凡针治的道理,必须通晓十二经脉循行的起止点,络脉从经脉别行的通路,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所在部位,六腑阳经与五脏阴经的表里相合处,随着四时的变化,血气出入流行的变化,五脏血气通过经脉流注于体表的部位,经络的宽窄度数和部位深浅,血气循行通及上下各处。希望听到对于这些问题的讲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①;溜于鱼际②,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注释】
①井木:五腧之井、荥、输、经、合,配五行,在阴经为木、火、土、金、水。本篇仅指出井穴的属性,根据《难经》,阴经以井属木,荥属火,输属土,经属金,合属水。
②鱼际:穴名。际,边缘。鱼,指手鱼,即手大指本节后有肌肉隆起处,状如鱼腹,故名。穴在手鱼的边缘,故名“鱼际”。
【译文】
岐伯说:请让我依次说明。肺经的血气,从少商穴发出,少商在手大指端内侧,为井穴,属木;流行到鱼际穴,鱼际在手鱼的边缘,为荥穴;灌注到太渊穴,太渊在手鱼后一寸的凹陷中,为腧穴;运行到经渠穴,经渠在腕后寸口之中,脉动而不停之处,为经穴;汇入到尺泽穴,尺泽在肘中动脉处,为合穴。这是手太阴经的五输穴。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①,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②,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④,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注释】
①本节:凡指骨接于掌骨或趾骨接于踮骨之第一节,均称“本节”。
②方下:张景岳:“正当两骨之下也。”
③有过则至,无过则止:马元台:“有过者有病也,有病则其脉至,无病则其脉止。"
④廉:边缘。
【译文】
心经的血气,从中冲穴发出,中冲在中指之端,为井穴,属木;流行到劳宫穴,劳宫在中指本节后手掌中间,为荥穴;灌注到大陵穴,大陵在掌后腕与臂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为输穴;运行到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当本经有病时,这一部位会出现反应,无病时就无反应,为经穴;汇入到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屈肘时的凹陷处才能取得,为合穴。这是手少阴经的五输穴。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①,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②,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③,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④,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注释】
①指:脚趾。三毛:在足大趾第一节后横纹之前。
②踝:在胫骨之下、跗骨之上的骨突,在内侧的为内踝,在外侧的为外踝。又手腕处外突之骨也称“踝”。
③“使逆则宛”两句:意即使其足尖逆而上举,则此凹陷宛宛有形,再令患者将足听其自如,则进针可通。
④辅骨:指膝傍由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和胫骨上端的内外侧髁组成的骨突。此处专指内侧的“内辅骨”。
【译文】
肝经的血气,从大敦穴发出,大敦在足大趾尖端及三毛之中,为井穴,属木;流行到行间穴,行间在足大趾次趾之间,为荥穴;灌注到太冲穴,太冲在行间穴上二寸凹陷之中,为输穴;运行到中封穴,中封在内踝前一寸半凹陷之中,令患者足尖逆而上举,可见有宛宛陷窝,再令患者将足恢复自如,则进针可通,或令患者将足微摇而取得,为经穴;汇入到曲泉穴,曲泉在内辅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厥阴经的五腧穴。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①,为输;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注释】
①腕骨:在此指第一疏趾关节骨突,又称“核骨”。《太素》、《甲乙》、《千金翼方》“腕”并作“核”,是。丹波元简:“腕骨当作核骨,诸家不议及者,误。”
【译文】
脾经的血气,从隐白穴发出,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为井穴,属木;流行到大都穴,大都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到太白穴,太白在本节后核骨之下,为输穴;运行于商丘穴,商丘在内踝之下凹陷中,为经穴;汇入到阴陵泉穴,阴陵泉在内辅骨之下的凹陷中,伸足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太阴经的五输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①,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输;行于复留,复留,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②,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注释】
①然谷:即内踝前然谷穴上之大骨。又为然谷穴的别名。
②动而不休:复溜穴。在诸书记载以及实际用手切之,并无动脉。疑指太溪,错简于此。
【译文】
肾经的血气,从涌泉穴发出,涌泉在足底心,为井穴,属木;流行到然谷穴,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为荥穴;灌注到太溪穴,太溪在内踝骨后,跟骨之上凹陷中,跳动不止,为输穴;运行到复溜穴,复溜在内踝上二寸,为经穴;汇入到阴谷穴,阴谷在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少阴经的五输穴。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①;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②,束骨,本节之后,陷中者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③,为合;委而取之④。足太阳也。
【注释】
①井金:阳经的井穴属金,阴经的井穴属木,五行相制而为用。本篇仅指出井穴的属性,根据《难经》、《甲乙经》,六阳经的井、荥、输、经、合穴,按五行相生的次序而配为:井属金,荥属水,输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②束骨: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者中。
③胭:膝弯。
④委:曲,屈。
【译文】
膀胱经的血气,从至阴穴发出,至阴在足小趾端外侧,为井穴,属金;流行到通谷穴,通谷在小趾本节之前外侧,为荥穴;灌注到束骨穴,束骨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京骨穴,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穴;运行到昆仑穴,昆仑在足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穴;汇入到委中穴,委中在膝弯中央,为合穴;可以屈而取之。这是足太阳经脉的五腧穴。
胆出于窍阴①,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②,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③,为荥;注于临泣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⑤,为腧;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⑥,及绝骨之端也⑦,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注释】
①窍阴:穴名。此指足窍阴穴。另,本经在头部完骨之上,有穴亦名“窍阴”,通常称“头窍阴”。
②侠:通“夹”。《内经》“挟”多作“夹”。
③足小指次指之端:即足小趾侧次趾之端,就是第四趾端。
④临泣:穴名。此指足临泣。另,本经在头部有穴亦名“临泣”,通常称“头临泣”。
⑤上行一寸半陷者中:即指临泣穴在侠溪穴上一寸半的凹陷中。
⑥辅骨:侠膝之骨。
⑦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许之凹陷处。又该处有穴亦名“绝骨”,一名“悬锤”。
【译文】
胆经的血气,从窍阴穴发出,窍阴在足小趾侧的次趾尖端,为井穴,属金;流行到夹溪穴,夹溪在足小趾与次趾之间,为荥穴;流注到临泣穴,临泣由夹溪再向上行一寸半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丘墟穴,丘墟在外踝骨前之下凹陷中,为原穴;运行到阳辅穴,阳辅在外踝之上四寸余,辅骨的前方,绝骨的上端,为经穴;汇入到阳陵泉穴,阳陵泉在膝外侧凹陷中,为合穴,伸足取之而得。这是足少阳经的五腧穴。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①,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腧;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②,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③,下陵,膝下三寸,肟骨外三里也④,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⑤,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⑥,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⑦。是足阳明也。
【注释】
①足大指内次指之端:足大趾侧的次趾尖端,也是第二趾尖端。
②足跗(fū):足背,又称“足面”。
③下陵:三里穴之别名,位于膝下正中的高骨下,因而称为“下陵”。
④肟(héng)骨:即箭骨,小腿胫、腓骨之统称。三里:即下陵穴。又手阳明经亦有三里穴,所以上文用“下陵”二字以示区别。通常称此穴为“足三里”或“膝三里”。
⑤巨虚上廉:与下文的“巨虚下廉”,《甲乙经》:“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在三里下三寸。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因臂部亦有上廉与下廉穴,故称此二穴为“足上廉”、“足下廉”,或“上巨虚”、“下巨虚”。
⑥大肠属上,小肠属下:大肠的经气以及病理反应,寄属于上巨虚穴,小肠的经气以及病理反应,寄属于下巨虚穴,因此,大小肠有病,可以分别取胃经的上下巨虚穴治疗。
⑦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为六腑之长,而大肠、小肠都与胃相连属,胃腑受纳之水谷,依次传入小肠和大肠,而大小肠之经气,寄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上下巨虚穴。
【译文】
胃经的血气,从厉兑穴发出,厉兑在足大趾侧的次趾尖端,为井穴,属金;流行到内庭穴,内庭在次趾外侧与中趾之间,为荥穴;灌注到陷谷穴,陷谷在中趾的内侧上行二寸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冲阳穴,冲阳在足背上自趾缝向上约五寸的凹陷中,为原穴,摇足而取得之;运行到解溪穴,解溪在冲阳之上一寸半的凹陷中,为经穴;汇入到下陵穴,下陵就是在膝下三寸,肟骨外缘的三里穴,为合穴,再从三里下三寸,是上巨虚穴,大肠属之;自上巨虚再下三寸,为下巨虚穴,小肠属之。由于大肠小肠,在体内连属于胃腑之下,因而在经脉上也有连属足阳明胃脉之处。这是足阳明经的五腧穴。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①,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②,在于足大指之前③,少阳之后,出于胭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所将④,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腾肠⑤,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⑥,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注释】
①上合手少阳:三焦之气游行于人体上中下三部,下腧出于足太阳之经的委阳,上出于手少阳之经,所以称“上合手少阳”。
②下腧:手三阳经上行于手而下合于足,故将合于足经的输穴称为“下腧”,以示区别。
③足大指之前:据本书《邪气藏府病形》篇及《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应作“足太阳之前”。
④足少阳、太阳之所将:意谓三焦经是由足少阳、太阳二经的气血所输给的。将,输送供给。
⑤贯:通过。腾(shuàn)肠:即腿肚。
⑥太阳之正:足太阳经脉的主干部分。
【译文】
三焦,上合手少阳经脉,其血气从关冲穴发出,关冲在无名指之端,为井穴,属金;流行到液门穴,液门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为荥穴;灌注到中渚穴,中渚在无名指本节后之凹陷中,为输穴;过于阳池穴,阳池在腕上凹陷中,为原穴;运行到支沟穴,支沟在腕后三寸的两骨间凹陷中,为经穴;汇入到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上的凹陷中,为合穴,屈肘取之即得;三焦之气输于下部者,在足太阳经之前,足少阳经之后,出于膝胭窝外缘,名叫委阳,是足太阳经的大络,又是手少阳的经脉。三焦虽属手少阳经,在下则有足少阳、太阳二经为之输给。所以又自足太阳经别出在外踝上五寸处,别入通过腿肚,出于委阳,与足太阳经的正脉相并,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下焦。其气实则为小便不通,气虚则为遗尿;遗尿当用补法,小便不通当用泻法。
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腧;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①,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注释】
①锐骨:腕后小指侧的高骨。
【译文】
小肠,上合手太阳经脉,其血气从少泽穴发出,少泽在手小指外侧端,为井穴,属金;流行到前谷穴,前谷在手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到后溪穴,后溪在手外侧小指本节的后方,为输穴;过于腕骨穴,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穴;运行到阳谷穴,阳谷在腕后锐骨前下方的凹陷中,为经穴;汇入到小海穴,小海在肘内侧大骨之外,距离骨尖半寸处的凹陷中,伸臂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手太阳经的五腧穴。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①,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腧;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②,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③,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④。
【注释】
①大指次指:即食指。
②歧骨:此指大指与次指本节后两骨分歧之处,即第一、二掌骨之间。
③肘外辅骨:指挠骨头与肱骨外上髁接合处。
④“六腑皆出”两句:六腑的经脉,均以足三阳经为根本。如大肠、小肠连属于胃,故其经又下合于足之上下廉;三焦的下焦与膀胱同主水液,故其下合在委阳。但是它们的经脉本体,主要分布于上肢,所以称“上合于手”。
【译文】
大肠,上合手阳明经脉,其血气从商阳穴发出,商阳在食指内侧端,为井穴,属金;流行到二间穴,二间在食指本节之前,为荥穴;灌注到三间穴,三间在本节之后,为输穴;过于合谷穴,合谷在大指次指歧骨之间,为原穴;运行到阳溪穴,阳溪在大指本节后,腕上两筋之间的凹陷中,为经穴;汇入到曲池穴,曲池在肘外侧辅骨的凹陷处,屈臂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手阳明经的五腧穴。
以上所述,就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阴经五五二十五个要穴,六腑阳经六六三十六个要穴。而六腑的血气,都从足三阳经脉出行,又上合于手三阳经脉。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①,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②;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③,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注释】
①一次任脉侧之动脉:任脉之外侧的第一行动脉。张介宾:“次者,次于中脉一行,足阳明也。”次,依次。在此是由内向外的次序。以下“二次脉”至“七次脉”意思都是指从任脉数“第二”至“第七行动脉”。
②天容:马元台:“按天容系手太阳经,非足少阳经,疑是‘天冲穴’。”
③颈:应作“项”。
【译文】
左右两缺盆的中央,是任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突;次于任脉后第一行的动脉,是足阳明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人迎;第二行是手阳明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扶突;第三行是手太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窗;第四行是足少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容;第五行是手少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牖;第六行是足太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柱;第七行在项中央,是督脉所行之处,有穴名风府。在腋下上臂内侧的动脉,是手太阴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府;在侧胸部当腋下三寸,是手厥阴心包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池。
刺上关者,法不能欠①;刺下关者,欠不能呋。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②,伸不能屈。
【注释】
①去(qù):张口。欠:呵欠时张口复合。
②两关:前臂的内关、外关穴。
【译文】
刺上关穴,应张口而不能合口;刺下关穴,应合口而不能张口。刺犊鼻穴,应屈膝而不能伸足;刺内关与外关穴,要应伸手而不能弯屈。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①。手阳明,次在其腧外②,不至曲颊一寸③。手太阳,当曲颊④。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⑤。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⑥,在五里,五腧之禁也⑦。
【注释】
①膺(ying):胸之两旁。
②次在其腧外:手阳明扶突穴,在足阳明动腧之外。
③不至:即相差或距离之意。曲颊:指颊部,即面之两旁。因面颊之骨,曲如环形,故称“曲颊”。
④手太阳,当曲颊:手太阳天窗穴在曲颊下。
⑤完骨:又名“寿台骨”。指颞骨的乳突,在两耳廓中部向后之处。又为该处穴名。
⑥阴尺动脉:手太阴经由尺泽穴向上三寸处的动脉,即肘上三寸向里的五里穴,属手阳明经。
⑦五腧之禁:手五里穴,禁忌屡刺。
【译文】
足阳明经挟喉而行的动脉,其腧穴分布在胸之两旁膺部。手阳明经的腧穴,在它的外侧,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经的腧穴,在曲颊处。足少阳经的腧穴,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经的腧穴,在耳后完骨之上。足太阳经的腧穴,在项后,挟大筋两旁发际下的凹陷中。阴尺动脉处,是手阳明的五里穴,不能屡刺,以防五腧穴所内通的血气竭尽。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①。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②。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③。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④。三焦者,中渎之腑也⑤,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⑥。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注释】
①传道:输送。道,传导。
②中精:居中受精汁。《难经》称“胆”为“清净之府”。与其他各腑转输浊物不同。
③五谷:疑当为“水谷”。“水”讹为“五”。
④故将两脏:张景岳:“三焦为中渎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以水脏而领水府,理之当然,故肾得兼将两脏。将,领也。两脏,府亦可以言脏也。”将,统率。两脏,指三焦与膀胱。
⑤渎:行水之小渠。
⑥孤:单独。肝、心、脾、肺、肾,同胆、小肠、胃、大肠、膀胱,都是一脏一腑相配,独有三焦亦主水道,而所行之水输于膀胱,故称“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译文】
肺合大肠,大肠是输送小肠已经消化之物的器官。心合小肠,小肠是受盛由胃而来之腐熟的水谷的器官。肝合胆,胆是居中接受精汁的器官。脾合胃,胃是消化水谷的器官。肾合膀胱,膀胱是贮存小便的器官。手少阳也属肾,肾又上连于肺,所以能统率三焦和膀胱两脏器。三焦,是像沟渎一样行水的器官,水道由此而出,属于膀胱,这是一个单独的器官。这就是六腑与五脏配合的情况。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①,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②。秋取诸合③,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④,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注释】
①络脉:十五络穴。参考《经脉》篇。诸荥:各经的荥穴。大经:经脉。
②诸腧:各经的输穴。孙络:从络脉再分出的细小支络。
③诸合:各经的合穴。
④诸井:各经的井穴。
【译文】
春天治疗,取络穴、荥穴和经脉分肉之间,病重的应深取,病轻的应浅取。夏天治疗,取输穴、孙络,孙络在肌肉皮肤上。秋天治疗,除取合穴外,其他参照春天的刺法。冬天治疗,取井穴或输穴,应深刺,且留针。这是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血气运行的深浅,病邪停留的部位,以及时令、经络皮肉等与脏腑的关系,来确定四时的刺法。治疗转筋,让病人站立而取穴施针,可使痉挛马上消除。治疗痿厥,让病人舒张四肢而取穴施针,可使病人马上感到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