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75)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著,明也,彰明,弘扬之意。至,极,最。至教,最高的教诲,指圣人之教。本篇通过雷公与黄帝问答的形式,讨论了学医的方法和医学上的一些道理。因为尊黄帝为圣人,其传授的内容又很重要,所以叫做《著至教论》。本篇主要内容包括:阐述了学医以诵、解、别、明、彰为不二的入道法门。指出完整准确地把握医学之道,必须具备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知识结构,才能对医学问题作全面的分析。并且论述了三阳在人体的作用和三阳独至的发病情况。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注释】

①雷公:相传为黄帝的臣子,精通医术。

②“诵而”四句:读书为“诵”,粗解其义为“解”,能分辨其是非为“别”,能深入理解其精微为“明”,能阐发其义理并应用为“彰”。颇,此处为“稍微”、“略微"之意。杨上善:“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

③神农:称炎帝,为农耕之祖,又创立医道,相传曾尝百草,以疗民疾。

④疑于二皇:比美于二皇。疑,通“拟”,比拟。二皇,伏羲和女娲。

【译文】

黄帝坐在明堂上,召来雷公,问他说:你通晓医学道理吗?

雷公回答说:我诵读医书,但不能完全理解,有的理解了,还不能分析辨别,有的能够分析辨别,却不能够明白它的道理;有的明白了一些,然而在临证时也还不能自由运用。所以,我的医术,足以治疗一般同僚的疾病,却不能治疗王侯的病患。希望能够得到观察天运的尺度,结合四时阴阳,以辨清星辰日月的奥妙,从而彰明医道经术,使后世愈加发扬光大。能够与远古的神农潜通默契,彰明圣人的伟大教化,可以与伏羲、女娲二皇比美。

黄帝说:讲得好!不要忘记了,这些都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道理。得道者,应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医学才可以长久存在。用它来教化百姓,也不会产生疑惑和危险。把这些医学道理著于书籍,传于后世,是极其宝贵的。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曰:不知。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僻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避。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注释】

①受道:传授医道。受,同“授”。

②讽诵:背诵。用解:钻研,理解。

③三阳天为业:三阳之气,护卫人身之表,具有适应天气变化的作用。三阳,马元台:“三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天,指表。业,事,即做事;或解为“作用”。

④漏病:大小便失禁。

⑤外无期,内无正:在外没有明确的征象可期,在内没有一定的准则可据。

⑥“不中”两句:王冰:“所至之时,皆不中经脉纲纪;所病之证,又复上下无常。”是说发生的疾病不合常规,诊察也上下难辨。

⑦磷砺:即霹雳。

⑧滂溢:水涌貌。

【译文】

雷公说:请把医学道理传给我,以便诵读和理解。

黄帝说:你听说过《阴阳传》这部书吗?

雷公说:不知道。

黄帝说:三阳之气护卫于人体之表,使人体能够适应天气变化,如果上下经脉之气运行失常,就会合而发病,伤害人体的阴阳。

雷公说:三阳莫当,是什么意思?请让我听听您的解释。

黄帝说:三阳独至,就是三阳之气合并而至,既然是合并而至,则其来时疾如风雨,逆上则形成头部疾病,陷下则为二便失禁。在外没有明显的征象可以预期,在内也没有确定的病机可据,不合乎诊断的纲领,无法确定其病在上在下,应根据《阴阳传》加以识别。

雷公说:我治疗这类病,很少能治愈的,对其道理也只是略知大意而已。

黄帝说:三阳是至盛之阳,三阳之气积聚在一起,就会发生惊骇,病起时快如疾风,病势猛烈如霹雳,九窍都闭塞不通,阳邪之气又盈溢泛滥,证见咽干喉塞,如果传入内脏,就会上下失常,下迫于肠,则生肠癖。这是所谓三阳之邪积并,直冲心膈,其病坐下不能起立,睡卧才觉得身体舒适。以上虽然说的是三阳之病,但从而可以了解天人相应的道理,以及如何来区别阴阳,顺应四时.符合五行的规律。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注释】

①阳言:明言。

②阴言:隐言。

③若:虽。

④肾且绝:肾脉将绝。且,将。

⑤惋惋日暮:吴崑:“肾者,水脏,水畏土,日暮则阳明胃土用事,故惋惋不安。”惋惋,不安貌。

【译文】

雷公说:上述这些道理,直截了当地讲,我还不能分别;隐约委婉地讲,就更不能领会了。请让我站立聆听您的讲解,以便领会这至深的道理。

黄帝说:你虽然接受了老师的传授,但是,如果不知道把师说与至道结合起来,就会对老师所教的产生疑惑,告诉你至道的要领。若病邪伤及五脏,筋骨就会日渐消损。像你所说的那样不能理解,不能辨别,这个世界上主治疾病的医学至道就要失传了。例如肾脉将绝,就会出现心中烦闷不安,日落时更严重,喜欢静处,不想出门,没精神应酬人事。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74)
《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76)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