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动输(6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动输,从字面上讲就是跳动的输脉。本篇说明在十二经之中,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经独动而不休的生理现象,以及它和全身气血输注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营卫循行络绝则径通的生理。故以《动输》名篇。本篇主要内容包括:一、说明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条经脉独动不休的生理功能,并特别指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是经脉搏动的物质根源。二、指出四肢是阴阳经脉交会联结之处,四街是营卫二气循行的必经之路,四街具有“络绝则径通”的代偿功能。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注释】

①“而手太阴”句:张介宾:“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三经,独多动脉,而三经之脉,则手太阴之太渊,足少阴之太豁,足阳明上则人迎,下则冲阳,皆动之尤甚者。”

②其行也:杨上善:“其手太阴脉上下行也,要由胸中气海之气,出肺循喉咙,呼出吸入,以息往来,故手太阴脉得上下行。”

③以息往来:呼吸与脉气的往来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息,指呼吸而言,凡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④脉再动:杨上善:“脉,手太阴也,人受谷气,积于胸中。呼则推于手太阴以为二动,吸则引于手太阴复为二动,命为气海。”

【译文】

黄帝问:十二经脉之中,为什么只有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三经的经脉搏动不已呢?

岐伯说:这就是足阳明胃脉与脉搏跳动的关系。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胃中水谷化生的清气,向上流注肺中,肺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运行周身十二经脉。肺气上下运行,呼吸往来,故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亦跳动两次,呼吸不停,所以寸口脉搏动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岐伯曰:气之离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注释】

①上十焉息,下八焉伏:历代注家对此二句的解释分歧较大。马元台:“然脉之过于寸口也,上之从息而行者,可拟十分,下之伏于脏内者,可拟八分,但不知其何道而来,何道而还?……又从肺经而行之一昼一夜,共五十度,但其上鱼之际,十焉在息,下鱼之后,八焉伏藏,故上鱼即已,则气似反衰。”张景岳:“寸口手太阴脉也,上下言进退之势也;十、八喻盛衰之形也;焉,何也;息,生长也。上十焉息,言脉之进也其气盛,何所来而生也;下八焉伏,言脉之退也其气衰,何所去而伏也。此其往还之道,真若有难穷其极者。”一般多认为张注较为确当。

②上于鱼以反衰:脉气从寸口上鱼际之后,出现由盛而反衰的现象。鱼,鱼际。

【译文】

黄帝说:脉气通过寸口,脉来时其气较盛,脉去时其气较衰,脉气从哪里回到本脉?不知道其所以然。

岐伯说:脉气从内脏向外输注到经脉时,快如离弦之箭,如离岸之洪水,当脉气上达鱼际后,却呈现由盛而转衰,但其衰散之余力还能逆而上行,所以脉气就微弱了。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颇,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注释】

①颇(kǎn):下巴。

②“此胃气”句:人迎脉的搏动是由于胃气上注于肺,悍气上冲头,循咽,入络脑,下客主人,合阳明,并下人迎的缘故。这种由胃气上注肺的循行,与十二经脉的循行略有不同,所以说胃气别走于阳明。

③“故阴阳”两句:阴,谓寸口,指手太阴肺;阳,谓人迎,指足阳明胃。上,指人迎,人迎在颈,所以为上;下,指寸口,寸口在手,所以为下。人迎与寸口两者的搏动是相应的,一致的,所以说“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

【译文】

黄帝问:足阳明胃脉是因为什么而搏动的?

岐伯说:胃气上注于肺,其上冲于头的懦悍之气,循咽喉向上走行孔窍,循着眼系,入络于脑,从脑出颇部,向下会于客主人穴,沿着颊车,合于足阳明本经,并向下行到人迎穴,这就是胃气别走而又合于阳明的过程。因此,手太阴寸口脉和足阳明人迎脉搏动一致。所以阳病而阳脉反小的为逆;阴病而阴脉反大的为逆。在正常情况下,寸口和人迎脉是平衡的,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像牵引绳索一样均匀,如果上下之脉若引绳不匀而一方偏盛,就是病态。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胭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注释】

①邪:偏斜。

②大指:汪昂:“大指当作小指。”《经脉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

【译文】

黄帝问:足少阴肾脉是因为什么而搏动呢?

岐伯说: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的络脉,同起源于肾下,出于足阳明胃经的气街,沿大腿内侧,向下斜行入腘中,沿着胫骨内侧,与足少阴经相合而下行入于足内踝之后,入于脚下。它分出的支脉,斜入内踝,出而入于足背上,进入小趾之间,注入诸络脉,来温养足胫部。这就是足少阴经脉常动不休的原因。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注释】

①行:将。

②四街:头、胸、腹、胫四部的气街。

【译文】

黄帝问:营气和卫气的循行,上下互相贯通,如圆环一样没有开端,现在突然遭遇邪气侵袭,以及遇到了严寒天气,手足懈惰无力,经脉阴阳之道,气血相输之会,将运行失常,在这样的情况下,营卫之气是怎样往返循环的呢?

岐伯说:四肢是阴阳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通行的大络。四街是营卫之气运行的必经之路。所以络脉被邪气阻塞后,则四街这些径路开通,当四肢的邪气解除后,则络脉又复沟通,气又从这里输运会合,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黄帝说:好!经气运行,如环无端,莫知其纪,周而复始,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五禁(61)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63)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