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80)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了产生“迷惑”的机理。说明眼睛的视觉功能源于五脏六腑之精气,同时又指出了眼睛的各部组织结构与五脏的联系。说明眼睛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最后叙述了健忘、善饥、多卧(嗜睡)、不眠等病的临证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因为本篇在篇首主要论述登高时发生神志迷惑的异常表现,这些现象,往往一时难以理解,故以《大惑论》名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泠之台,中阶而顾,葡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止,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其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抟,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

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注释】

①清泠(líng)之台:张景岳:“台之高者,其气寒,故曰清泠之台。”清泠,清凉貌。

②异之、怪之:杨上善:“小怪曰异之,大异曰怪之。”

③独瞑独视:或闭目,或睁眼。

④为之精:张景岳:“为之精,为精明之用也。”精,指眼睛的视觉功能。

⑤精之窠(kē)为眼:内脏精气汇聚于目。张景岳:“窠者、窝穴之谓。眼者,目之总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眼为精之窠,而五色具焉。”

⑥骨之精为瞳子:肾主骨,骨之精即肾之精。瞳子即瞳孔。

⑦筋之精为黑眼:肝主筋,筋之精即肝之精。黑眼指瞳孔周围黑色的部分。

⑧血之精为其络窠:心主血,血之精即心之精。络窠,指眼内外眦的血络。

⑨气之精为白眼:肺主气,气之精即肺之精。白眼,指眼球的白色部分。

⑩肌肉之精为约束:脾主肌肉,肌肉之精即脾之精。约束,指眼胞,因其能开能合,故名。

⑪裹撷(xié):把许多东西包罗在一起。张景岳:“以衣衽收物谓之撷。脾属土,所以藏物。故裹撷筋骨血气四脏之精,而并为目系。”

⑫“邪中其精”三句:《甲乙经》:“邪中之精,则其精所中者不相比,不相比则精散。”比,彼此紧密联系。

⑬目者,心使:眼晴的视物功能,由心所指使。使,指使。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曾经在登上清泠台时,走到中间的台阶,回头看了一下,然后匍匐前行,感到神魂迷惑。我心里觉得奇怪,内心感到很诧异。于是就一会儿闭眼,一会儿又睁眼,让自己平心静气,好久还是没有消除。反而看得越远眩得越厉害,于是披散开头发,久跪在台上,低头向下看,之后很久不能停止。后来突然就自动停止了,这是什么气造成的?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向上输送而汇聚到两眼,形成视觉功能。这些精气汇集合并,成为眼目,其中骨之精注入瞳子;筋之精注入黑眼,血之精注入血络;气之精注入白眼;肌肉之精注入眼胞。包裹了筋骨血气等的精气,与脉合并,成为目系,向上行内属于脑,向后出于项中。所以邪气侵入项部,因逢身体虚弱,邪气深入,随着眼系侵入脑部,侵入脑部,就发生脑转,脑转又会牵引目系紧急,目系紧急则两目眩晕而脑转。邪气伤害了精气,精气为邪气所伤则相互之间不能紧密联系,而致精气涣散,精气涣散则视物分歧,视物分歧就是视一为二。

眼目,是五脏六腑的精气和营、卫、魂、魄经常营运的地方,也是产生神气的部位。所以当精神劳累时,会使魂魄分散,志意混乱。所以瞳孔、黑眼取法于阴气,白眼、赤脉取法于阳气,所以阴阳之精气相互聚合,就能产生眼睛的视觉。眼睛为心所指使。心是神气所居之所,所以神气混乱而使精气不能抟聚于目时,突然看到非常的事物,精神魂魄散乱而不相安和,就发生眩惑。

黄帝说:我怀疑你讲的这些道理。我每次去东苑,总是眩惑,离开那里就恢复正常,难到我只因为东苑才消耗神气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的现象呢?

岐伯说:不是这样。心里虽是喜爱的,但是精神上又厌恶,这样爱憎两种情绪,突然相感,则精气紊乱,视觉产生错误,使人感到眩惑,等精神转移,就恢复正常。所以这种情况,轻的称为“迷”,重的称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常常健忘,是什么气形成的?

岐伯说:由于上部之气不足,下部之气有余,也就是肠胃之气充实而心肺之气虚弱,心肺气虚。心肺气虚则营卫之气稽留在下部,久而不能按时上行,所以容易健忘。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塞,故不嗜食也。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容易饥饿但又不想吃东西,这是什么气形成的?

岐伯说:精气积并于脾,热气蕴留于胃,胃热太甚易于消化水谷,水谷易消化所以容易饥饿。由于胃气上逆,胃脘壅塞不通,所以又不想吃东西。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骄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译文】

黄帝问:人患病不能入睡,是什么气形成的?

岐伯说:这是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滞留于阳分的缘故。稽留在阳分则阳气盛满,阳气盛满,使阳骄脉的脉气偏盛;不得入阴分则阴分偏虚,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骄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患两目紧闭而不能视物的病,是什么气造成的?

岐伯说:这是卫气稽留在阴分,而不能运行到阳分的缘故。稽留在阴分则阴气偏盛,阴气偏盛,使阴骄脉盈满;不行于阳分,则阳分气虚,所以闭目而不张。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涩,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译文】

黄帝问:有人时常嗜睡,是什么气造成的?

岐伯说:这种人肠胃宽大,皮肤涩滞,肌肉不滑利。肠胃宽大则使卫气停留的时间长,皮肤涩滞则肌肉不滑利,卫气运行迟缓。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晚行于阴分。所以卫气在阳分行尽就入睡,在阴分行尽就起床。所以肠胃大,卫气运行过久;皮肤涩滞,分肉不滑利而卫气运行缓慢。停留在阴分的时间长,其气不清,则使人欲闭目,所以这种人嗜睡。如果肠胃狭小,皮肤滑利而弛缓,分肉也解利,卫气停留在阳分的时间较长,两眼少闭而不想睡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注释】

①常经:即经常。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不是经常好睡,而是突然发生嗜睡,这是什么气造成的?

岐伯说:邪气留滞在上焦,上焦闭塞不通,如果已吃过饭或喝了汤水,使卫气久留在阴分而不能外行,所以会出现突然嗜睡。

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

岐伯曰:先其藏府,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注释】

①诛:消除。小过:轻微的病变。

【译文】

黄帝说:好。怎么治疗这些疾病呢?

岐伯说:首先明确疾病所属的脏腑,祛除轻微的邪气,然后再调理营卫之气,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必须首先清除形体和情志的苦乐,决定以后才能治疗。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79)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81)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