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周痹(27)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周痹”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停留经脉分肉之中,使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其病邪可以随经脉上下流动的一种痹证。而“众痹”的病因和病机虽然与周痹相同,但它能左右相应,时发时止,又与周痹不同。篇中以周痹内容为主,故篇名《周痹》。本篇主要内容:一、提出了周痹与众痹两病的鉴别点。周痹随脉上下,遍及全身;众痹左右相应,时发时止。二、痹证的病因,是由于风、寒、湿三邪的侵袭,但因所聚的部位有深浅以及所在经络之异,所以发病后的症状也就各有不同。三、痹证的治疗,除应根据痛处的上下分先后进行施治外,还要注意六经的虚实,经络的血结、陷下等情况,采用热熨、运动等辅助疗法。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①,随其脉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②?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恼痛之时③,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注释】
①徙(xǐ):迁移。
②邪:在此与“耶”音义通。为疑问词。
③惰(xù)痛:积聚而痛,形容疼痛集中在一处。恼,积聚,蓄积。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周痹在人体,邪气随着经脉上下移动,上下左右相应疼痛,疼痛交替,几乎没有一点点空隙,请问这种疼痛,是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在分肉之间?是怎么形成的?疼痛转移很快,而来不及下针;邪气聚积疼痛时,还未及下针,而疼痛已停止了,这是什么道理?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答道:这是众痹,而不是周痹。
黄帝曰:愿闻众痹。
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
黄帝曰:善。刺之奈何?
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众痹的情况?
岐伯答道:众痹的疼痛各有一定部位,交互发作和停止,交互留居和复起,右对应左,左对应右,左右相应,但不能周遍全身,而是交互发作和停止的。
黄帝说:好。怎样针刺这种病呢?
岐伯说:针刺这种痹证,疼痛虽然已经停止,但还要在病处刺治,不让它复发。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
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译文】
黄帝说:讲得好。希望再听听周痹的情况怎样?
岐伯答道:周痹的病邪留居血脉之中,所以能随着经脉上下移动,但是不能左右交互发作,而固定在一定的部位。
黄帝问:怎么针刺这种病呢?
岐伯答道:疼痛由上向下移动的,先刺其下部以遏止病邪,然后再刺其上部尽除病根;疼痛由下向上移动的,先刺其上部以遏止病邪,然后再刺其下部以尽除病根。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①,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②,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上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瘾坚,转引而行之。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注释】
①沫:津液被邪气所逼迫而产生的异物。
②神归:就是卫气灌注于患处之意。马元台:“神归即气归也。”神,在此指卫气。
【译文】
黄帝说:很好。这种痛疼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根据什么定名的呢?
岐伯答道:风、寒、湿三气,侵袭到体表分肉之间,逼迫该部津液形成汁沫,汁沫遇到寒气而凝聚,汁沫凝聚处的分肉被排挤而分裂,分肉裂开则产生疼痛,痛时卫气就贯注到局部而发热,痛遇热就能缓解,痛势缓解后,就会厥气上逆,厥气上逆到其他部位,其他部位的痹痛又发作,发作时的情况也是这样。这种病既不在内脏,又不在外表的皮肤,仅仅留居分肉之间,使人身的真气不能正常周行,所以命名为“周痹”。针刺这种痹证时,必先要依次切循检查痹疼在上下六经的哪一经,并分析其虚实属性,以及大络之间有无淤血凝结不通,或虚弱而脉下陷,然后再调治,并可采用熨法,疏通经脉,如果拘急坚硬的,可以牵引运动病人肢体,帮助血气的运行。
黄帝说:很好。我已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也懂得怎样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