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24)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六经的气血多少,出气出血的治疗所宜,三阴三阳的相为表里,形志苦乐的各种证治等;而其中以血气多少与形志疾病为重点,故名《血气形志》。篇中指出了五腧穴在背部的部位,并说明了取穴的方法。
夫人之常数①。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注释】
①常数:气血多少的一定之数。
【译文】
人身气血多少有一定之数。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的一定之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①,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②,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注释】
①表里:经脉之间的相互关系,阳为表,阴为里。
②伺:诊察。
【译文】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知道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病苦。大凡治病,血脉充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除去痛苦,观察病人的意愿,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①,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②。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注释】
①度:度量
②隅:角。拄:支撑。
【译文】
要确定背部五腧穴的部位,先用一根草度量病人两乳间的距离,然后从正中对折,再用另一根同样长的草,量到对折后草的正中,即四分之一处;折掉这四分之一,然后使草两端相支撑,成为三角形。叫病人举起臂来,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一只角朝上,和脊背大椎穴相平,两只角在下,在下左右两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俞穴。再把上角下移一度到两肺俞穴的中点,左右两角是心俞。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腧穴的部位,也就是针灸取穴的法度。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①,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②,治之以针石③。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④。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⑤,治之以百药⑥。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⑦,治之以按摩醪药⑧。是谓五形志也。
【注释】
①病生于脉:王冰:“形乐,谓不甚劳役,志苦,谓结虑深思。不甚劳役,则筋骨平调;结虑深思,则荣卫乖否,气血不顺,故病生于脉焉。”按:《灵枢·九针论》有与本段基本相同的内容。
②病生于肉:王冰:“筋骨不劳,心神悦怿,则肉理相比,气道满填,卫气怫结,故病生于肉也。"
③石:即石针,通称“砭石”。为古代切刺皮肤、排脓放血的手术工具。
④熨引:王冰:“熨,谓药熨。引,谓导引。”
⑤病生于咽嗌:咽嗌,《九针论》作“咽喝”。王冰:“修业就役,结虑深思,忧则肝气并于脾,肝与胆合,嗌为之使,故病生于嗌也。”
⑥百药:《灵枢·九针论》作“甘药”,可从。
⑦不仁:王冰曰:“不仁,谓不应其用,则席痹矣。”
⑧醪药:王冰:“谓酒药也。”醪,酒。
【译文】
形体安乐,精神苦闷,发病易在经脉,用针刺治疗。形体安乐,精神愉快,发病易在肌肉,用针刺和砭石治疗。形体劳苦,精神愉快,发病易在筋骨,用熨引治疗。形体劳苦,精神苦闷,发病易在咽嗌,用甘药治疗。形体屡次遭受惊恐,筋脉运行不畅,发病易出现肢体不仁的症状,用按摩、药酒治疗。这就是所谓五种形志病。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①,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②,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注释】
①恶:此为不宜或不应当之意。
②刺太阴出气恶血:《黄帝内经太素》作“刺太阴,出血气”并注云:“阳明太阴虽为表里,其气血俱盛,故并写血气也。”
【译文】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