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47)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奇病,指奇特少见的疾病。本篇论述了十种少见而异于平常的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和预后,故名《奇病论》。本篇主要论述了妊娠九月而喑、息积、伏梁、疹筋、厥逆头痛、脾痒、胆痒、癃病、胎病、肾风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预后等,提出了“无损不足、益有余”的治疗原则。篇中关于小儿先天性癫痫发病原因的论述,是中医学中关于先天性疾病的最早记载。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瘤,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注释】

①重(chóng)身:怀孕。张介宾:“妇人怀孕,则身中有身,故曰重身。”

②胞:女子胞,即子宫。绝:阻隔不通。张介宾:“胎怀九月,儿体已长,故能阻绝胞中之络脉。”

③疹(chèn):同“痰”,病。

【译文】

黄帝问:有的妇女怀孕九月,不能说话,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宫的络脉阻塞不通所致。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胞宫的络脉连系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串肾而上系舌根,所以胞宫络脉被阻,就不能说话了。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不用治疗,等到十月分娩后,自然就能恢复。《刺法》上说: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补益有余的邪气,而造成新的病变。所谓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就是身体赢弱消瘦的,不要用针石治疗;所谓不能补益有余,是指腹中有孕而妄用攻下,结果只会使精气耗散而反增疾病。所以说错误治疗会造成新的病变。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注释】

①息积:古病名。因邪气稽留不去,日积月累而成,故名“息积”。

②积:久。导引:导引行气,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

【译文】

黄帝问:患有胁下胀满,气上逆,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不妨碍饮食,不可用艾灸、针刺治疗,应长期用导引服用药物,单纯用药物是不能治愈的。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箭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注释】

①此节文字与《腹中论》重。王冰:“此一问答之义,与《腹中论》同,以为奇病,故重出于此。”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髀、股、胫部都肿胀,而且绕脐疼痛,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做伏梁,这是平素感受风寒而致。风寒之气充溢大肠,滞留附着于育膜,肓之原穴在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方法,误用攻下,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注释】

①疹筋:即筋病。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尺脉急数,筋脉拘急而显露,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的疹筋。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显现白色或黑色,则病情严重。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注释】

①脑逆:寒邪上逆于脑。

②厥逆:古病名。寒邪犯脑所致的一种顽固性头痛。

【译文】

黄帝问:有人患头痛几年不愈,这病是怎么得的?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人应曾感受大寒,寒邪内侵骨髓,髓主要集中于脑,寒邪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牙齿也痛,病名叫厥逆。

黄帝说:对!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痒。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注释】

①五气:水谷五味之气。

②脾痒(dān):脾热而谷气上溢所致的口中甜腻之病。痒,热。

③肥美:泛指肥甘味美之食物。

④消渴:病名。以口渴、易饥、小便多为其特征。由于内热日久,伤及阴分所致。

⑤兰:兰草。张介宾:“兰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辟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气清香,能生津止渴,润肌肉,故可除陈积蓄热之气。”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口中有甜味,病名是什么?怎样得的?

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痒。饮食入口,贮藏在胃中,经脾转输其精气,今脾运失健,津液滞留在脾,迫使胃中的五味精气上泛,所以使人口中有甜味。这种病大都是过食肥甘厚味所致的,这种病人,一定是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品。肥厚食物可使人内热,甜食可使人中焦胀满,所以精气上泛,日久会转为消渴病。用兰草进行治疗,以祛除郁积日久的邪热之气。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痒。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而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注释】

①口苦,取阳陵泉:据新校正此六字为衍文。

②胆痒:病名。口苦为胆热而气上溢所致,故名“胆痒”。

③胆募、俞:募、俞,脏腑之气积聚于胸腹部的募穴和输注于背部的背腧穴,是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穴位。胆腧穴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胆募穴即日月穴,位于乳头正下方,第七肋间隙处。

④《阴阳十二官相使》:古医书名。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口发苦,病名叫什么?怎样得的病?

岐伯说:病名叫胆痒。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肝谋虑后还取决于胆之决断,咽部又受肝胆支配。这种病人,因经常谋虑而不决,导致胆气不足,胆汁向上泛溢,于是口中发苦。治疗应针刺胆募穴和胆腧穴,治疗方法记载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之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注释】

①癃:小便不利。

②太阴脉:手太阴肺经之动脉,即寸口脉。

③亦正死明矣:《甲乙经》卷九第十一作“亦死证明矣”。义较顺。

【译文】

黄帝说:有患小便不利的,一天小便几十次,这是正气不足。如果身热如火炭,颈部和胸膺之间如有物阻隔不通,人迎脉躁动急大,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是邪气有余。如果寸口脉微细如发丝,这也是正气不足。病在哪里?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在太阴脾脏,热邪炽盛于胃,影响到肺,病名叫厥,是不治的死证。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病证。

黄帝问: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

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五种病气有余;二不足就是两种正气不足。现在外表有五种有余,内里有两种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从表治,又不能从里治,所以必死无疑。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注释】

①巅疾:此指癫痫。

②胎病:胎带来的先天性疾病。张介宾:“盖儿之初生,即有病癫痫者,今人呼为胎里疾者即此。”

③精气并居:精气与逆乱之气相并。

【译文】

黄帝问:有的婴儿生下来就患癫痫,病名叫什么?怎样得的?

岐伯说:病名叫做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时,由于其母受到大的惊吓,气逆上而不下行,精随气逆,所以使婴儿生下来就患有癫痫。

帝曰:有病疮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不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注释】

①疮(máng)然:肿起貌

【译文】

黄帝问:有人浮肿像有水状,切其脉大而紧,身无痛处,形体不消瘦,不能饮食,或吃得很少,这叫什么病?

岐伯说:这种病发于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如果不能饮食,经常惊悸不已,心气衰竭,就要死了。

黄帝说:对!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46)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48)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