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53)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阐述了气与形、谷与气、脉与血虚实关系中的正常与反常现象,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反常现象的机理。志,记也。篇末介绍针刺补泻的手法,示人应牢记不忘,故篇名《刺志论》。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注释】

①“气实形实”四句:人之气与形,相称者为常,相反者为病。下文中谷与气、脉与血的关系亦如此。气,指人身之气。形,指人之形体。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有关虚实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也壮实;气不足的,形体也虚弱。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象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象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入少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注释】

①气盛身寒:原本无,据《甲乙经》卷四第一下加。

【译文】

黄帝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少而气反盛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搏大而血反少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细小而血反多的,这是反常现象。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人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④。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

【注释】

①脱血:失血。

②湿居下也:脾虚失运则纳入之水谷不化精微,反滞为湿,留居于人体下部。

③“谷入少”两句:胃主纳,邪在胃则纳呆而谷入少,肺主气,司呼吸,邪在肺则肺气壅滞而气多。

④“脉小”两句:因酒性发散,血液充于络脉,络脉血多则经脉血少,故脉小。

⑤“脉大”三句:风为阳邪,侵入脉中故脉大,水浆不入,则血液无所化生,故血少。

【译文】

气旺盛而身寒冷,是感受了寒邪。气不足而身发热,是感受了暑热。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失血或湿邪聚集下部。饮食虽少而气反盛的,是邪气在胃和肺。脉象细小而血多,是饮酒过度而中焦有热。脉象盛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而且不进汤水。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①。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注释】

①开针空(kǒng):出针后不按闭针孔。下文的“闭针空”,出针后即按闭针孔。空,孔。

【译文】

实证,是由于邪气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见热象。气虚的多见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52)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54)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