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41)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了正经、奇经、别络等经络病变所致腰痛病的临床表现和针刺治疗方法。重点介绍了循经取穴的方法,同时对针刺出血与否,缪刺取穴,以及根据月亮盈亏决定针刺次数等法则,也有所论及。对腰痛兼有上寒、上热、中热而喘等复杂病证的取穴方法,也作了介绍。因为本篇讨论了诸多经脉病变所引起的腰痛病的临床表现和针刺治疗方法,故篇名《刺腰痛》。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注释】

①尻(kāo):脊骨的末端,臂部。

②郄中:委中穴。

【译文】

足太阳经脉发生病变使人腰痛证见,疼痛牵引到颈项脊背和臀部,背部如负重物,刺取太阳经正经上的委中穴,使其出血,但春天勿刺出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注释】

①循循然:顺动貌。形容腰痛感顺脉下行。

②成骨:胫骨。

【译文】

足少阳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用针刺入皮肤一样,痛感顺脉下行,不能俯仰和转腰顾盼,刺取少阳经循行经过的胫骨上端出血,即刺成骨在膝外侧的突起部位,但夏季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箭前三精,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注释】

①箭(héng):小腿。精(wěi):针灸后穴位上的瘢痕。引申指针灸次数。

【译文】

足阳明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不能转腰回头,勉强回头好像看到什么,容易悲伤,刺取阳明经在小腿前的穴位三次,并配合上下的穴位,要刺出血,但秋天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瘠,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注释】

①内踝上:指复溜穴

【译文】

足少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脊骨内侧,刺取少阴经在足踝之上的复溜穴两次,但春天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腾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精。

【注释】

①累累然:如串珠状。

【译文】

足厥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腰部似拉开的弓弩般地拘急,刺取厥阴经,取腿肚与足跟之间鱼腹状突出处外侧,摸上去有串珠样硬结,在此针刺,这种病常使人沉默寡言而精神不爽慧,应针刺三次。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疏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注释】

①解脉:足太阳经的分支。足太阳经自头下行到项部后,分为两支夹脊下行,如绳分解为两股,所以称为“解脉”。

②疏肮(huāng)然:视物不清貌。

【译文】

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到肩部,两眼视物不清,有时遗尿,刺取解脉在膝弯筋肉分界处委中穴外侧横见的血脉,使其出血,待血色由紫黑变红才停止。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牵挽腰带,常有折断腰的感觉,易恐惧,刺取解脉,在委中穴寻找有黍米样结滞的血络,刺后有黑色血液射出,待血色变红为止。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疗。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湍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疗出血。

【注释】

①同阴之脉:足少阳经的别络。王冰:“足少阳之别络也,并少阳经上行,去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五寸,乃别走厥阴,并经下络足跗,故曰同阴脉也。”

②怫(fei)然:怒张貌。张介宾:“怫然,怒意,言肿突如怒也。”

③绝骨:外踝上三寸许腓骨凹陷处。腓骨至此被腓骨长肌所掩盖而形似断绝,故称为“绝骨”。

④去地一尺所:承山穴。

⑤衡络之脉:即带脉。张志聪:“衡,横也。带脉横络于腰间,故曰横络之脉。”

⑥郄阳:王冰:“郄阳,谓浮郄穴上侧委阳穴也。”筋之间:王冰:“筋之间,谓膝后腘上两筋之间,殷门穴也。”

【译文】

同阴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小锤梗塞腰中,经脉怒胀肿起,在外踝上绝骨部位刺同阴之脉三次。

阳维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处经脉怒胀肿起,刺阳维脉,取阳维脉和太阳经在腿肚下端会合处离地一尺左右的承山穴。

横络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不能俯仰,后仰则恐怕跌倒,得病原因是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之脉阻绝不通,淤血留滞其中,在委阳穴处和位于委中穴上数寸两筋之间的殷门穴处刺横络之脉,视血络横居盛满者刺两次,使之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溲,刺直阳之脉上三疗,在骄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注释】

①会阴之脉:足太阳之中经。王冰:“足太阳之中经也,其脉循腰下会于后阴,故曰会阴之脉。”

②漯漯(lěi)然:淋漓汗出貌。

③直阳之脉:足太阳经脉在下肢直行的一段经脉。王冰:“直阳之脉,则太阳之脉,侠脊下行贯臀,下至腘中,下循膨过外踝之后,条直而行者,故曰直阳之脉。”

④骄上郄下五寸横居:指承筋穴。

⑤飞阳之脉:足太阳经之别络。《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

⑥拂拂然:当为“怫怫然”,怫郁。

【译文】

会阴之脉使人腰痛证见,疼痛发时汗出淋漓,汗止则口渴欲饮水,饮水后又要小便,刺取直阳之脉上的穴位三次,在骄上郄下五寸的承筋穴,视血络充盈者,刺之使出血。

飞阳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处经脉突然怒张肿胀,痛甚则悲伤恐惧,刺取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之前与阴维脉交会之处。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疏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疗,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注释】

①昌阳之脉:马元台:“昌阳,系足少阴肾经穴名,又名复溜。”故昌阳之脉,当为足少阴肾经之别称。

②反折:腰向后弯而不能前屈。

③内筋:复溜穴。

【译文】

昌阳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胸膺,两眼视物昏花,严重的腰背向后反折,不能前屈,舌头卷缩,不能言语,刺取筋内侧的复溜穴两次,在内踝之上,大筋之前,足太阴经之后,踝上二寸左右处。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痛。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疗,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注释】

①散脉:足太阴经之别络,因其散开上行,故名“散脉”。

②肉里之脉:其脉行于肉里。王冰:“肉里之脉,少阳所生,则阳维之脉气所发也。”

【译文】

散脉使人腰痛,证见发热,热重则烦躁不安,腰下好像有根横木阻塞其中,严重的会遗尿,针刺散脉,在膝前缘骨与肉之间部位,横络外侧的束状脉,刺三次。

肉里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时不敢咳嗽,咳嗽则筋脉挛缩拘急,刺治肉里之脉两次,在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经绝骨穴的后面。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肮疏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注释】

①几几(shū)然:项背拘急不舒。几,象形字,象短羽之鸟,伸颈欲飞而不能。

【译文】

腰痛沿脊柱两侧作痛上及头部,颈项拘急不舒,两目昏花,好像要跌倒,刺治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时疼处怕冷的,刺治足太阳、阳明两经;腰痛时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厥阴经;不能俯仰的,刺治足少阳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并刺委中穴处的血络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①。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注释】

①“腰痛”七句:疑为衍文。新校正:“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也。”

【译文】

腰痛时痛处寒冷,不能转侧顾盼的,刺治足阳明经;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太阴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兼有大便困难的,刺治足少阴经。兼少腹胀满的,刺治足厥阴经。腰痛如折,不能俯仰,不能举动的,刺治足太阳经;疼痛牵掣脊柱内缘的,刺治足少阴经。

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俛。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疗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注释】

①控:牵引,牵掣。眇(miǎo):季胁下空软处。

②腰尻交者:位于骶后孔的上醪、次醪、中醪、下醪左右共八穴,因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交会于此,故名“腰尻交”。

③髁(kē):大腿骨。胂(shèn):高起丰满的肌肉群。

④以月生死为精数: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计算针刺次数。


【译文】

腰痛牵掣小腹和胁下,不能后仰的,可刺腰尻的下醪穴,穴在两髁骨肌肉群的上方。根据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出病愈。左病取右侧腧穴,右病取左侧腧穴。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40)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42)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