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59)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论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广泛的内容。以其在篇首即论述卫气运行失常,留滞胸腹中引起各种病变,以及刺治的方法,故以《卫气失常》名篇。本篇主要内容有:一、概括说明卫气失常后产生的病变和针刺治法。二、指出在诊断皮、肉、气血、筋、骨等病变时要注意体征。指出脂、膏、肉三种不同体质人的气血多少的差异与体形之不同。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稿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

【注释】

①福(xù)积不行:卫气的运行受到阻碍,积聚而不能通畅。稿,同“蓄”。积聚,蓄积。

②菀蕴不得常所:卫气郁结而没有固定位置。菀,通“蕴”,郁结。蕴,积聚。

【译文】

黄帝问:卫气滞留在腹中,蓄积不能正常运行,郁结没有固定部位,使人胁肋支拄,胃部胀满,喘息气逆,怎样除去呢?

伯高说:气蓄积在胸中的,取上部的穴位;蓄积在腹中的,取下部的穴位;如果胸腹上下都胀满的,取上下和附近经脉的穴位。

黄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黄帝曰:善。

【注释】

①喉中:即廉泉穴。位于前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中。

②鸡足取之:鸡足是一种针刺的手法,即在针刺到一定深度后,将针提到分肉之间,向左右两侧各针刺一针,像鸡足状,故曰“鸡足取之”。《灵枢·官针》篇:“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

【译文】

黄帝问:具体取哪些穴位呢?

伯高说:蓄积在胸中的,取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及任脉的天突和廉泉穴以泻之;蓄积在腹中的,取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以泻之;胸腹部都蓄积的,上下部的穴位都取,并取季胁之下一寸处的章门穴;病重的,采用鸡足针法。若在诊察时,见脉大弦急,或脉绝不至的,以及腹皮绷急的,都不可用针刺。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

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

【译文】

黄帝问伯高说:怎么诊察皮肉、气血、筋骨的病变呢?

伯高说:病色出现在两眉之间,浮薄光泽的,主病在皮。口唇出现青、黄、赤、白、黑之色的,主病在肌肉。营气濡弱而致皮肤湿润而多汗的,主病在血气。目现青、黄、赤、白、黑之色的,主病在筋。耳轮焦枯如尘垢的,主病在骨。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

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

黄帝曰:愿闻其故。

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液,而益脑髓者也

【注释】

①皮有部:皮有其一定的部属。张志聪:“卫气行于皮,输于四末,为所主之部。”

②肉有柱:柱,即胭肉。张景岳:“柱者,胭之属也。”即在上下肢高起处的肌肉,因其坚厚隆起,有支柱的作用,故称之曰“柱”。

③属:即两骨相交的关节部位。丹波元简:“属者,跗属之属,两骨相交之处,十二关节皆是。”

④气血留居:气血滞塞。留、居都有“止”的意思。可引申为停滞闭塞。

⑤“骨空”两句:说明益髓就是治骨的道理。张景岳:“病在骨之属者,当治骨空,以益其髓,髓者骨之充也,故益髓即所以治骨也。”

【译文】

黄帝问:疾病的表现怎样,怎么治疗?

伯高说:诸多疾病都是千变万化的,不能完全说清楚,但是皮有分部,肉有突起处,血气有输注的隧道,骨有跗属。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伯高说:皮之分部,在于四末;肉之柱,在上臂、下胫的手足六阳经分肉之间,与足少阴经循行通路上的分肉之间;血气之输注,在诸经的络穴,所以气血郁滞,则络脉壅盛而高起;病在筋的,不论其在阴在阳,在左在右,候察发病部位就可以了;病在骨的,当取治于骨之所属,因为骨孔是接受并输注精气而能补益脑髓的。

黄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译文】

黄帝问:怎样取穴治疗呢?

伯高说:疾病变化不一,病位的浮沉,刺治的浅深,难以穷尽,根据发病的具体部位决定治法。病轻的用浅刺,病重的用深刺,病轻的用针宜少,病重的用针宜多。根据病情的变化而调整气机,这就是高明的医生。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

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三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注释】

①寒温:人的体质有寒温之异,即体质之有阴阳虚实之不同。

【译文】

黄帝问伯高说:人体的肥瘦、身量的大小、体质的寒温,以及年龄的有老、壮、少、小,怎样区别呢?

伯高说:年龄五十岁以上为老,三十岁以上为壮,十八岁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

伯高曰:胭肉坚,皮满者,肥;胭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

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注释】

①度:揆度,度量。

②淖(nào):柔润。

【译文】

黄帝问:根据什么度量人的肥瘦呢?伯高说:人有肥、有膏、有肉的不同。黄帝问:怎样分别这三种类型呢?

伯高说:胭肉坚实,皮下丰满的为肥;胭肉不坚实、皮肤弛缓的为膏;皮肉相连不相分离的为肉。

黄帝问:体质属寒属温的情况怎样呢?

伯高说:属于膏型的人,肌肉柔润;其中,纹理粗疏的,身体多寒,纹理致密的,身体多热。属于脂型的人,肌肉坚厚;其中,纹理致密的,身体多热,纹理粗疏的,身体多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注释】

①纵腹垂腴(yú):腹部的肌肉宽纵,肥肉下垂。《说文·肉部》:“腴,腹下肥也。”

【译文】

黄帝问:人体的肥瘦、大小怎样区别呢?

伯高说:膏型的人,阳气充盛,皮肤宽纵弛缓,所以呈现腹肌宽纵,肥肉下垂的形态。肉型的人,身体宽大。脂型的人,肉坚而身形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

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注释】

①“肉者”两句:肉型人,多血能养形,形体充实,则体质平和。张景岳:“肉者多血,血养形,故形充而气质平也。”

②各自称其身:指一般人与膏、肉、脂三种特殊体质的人不同,皮肉筋骨各称其身,所以身形不大不小。

【译文】

黄帝问:这三种类型人气血的多少怎样呢?

伯高说:膏型的人多气,多气为阳性体质,阳盛的人能耐寒。肉型的人多血,多血则形体充盛,形体充盛则体质平和。脂型的人,其血清,气滑而少,所以身形不大。这是有别于一般人的三种人的气血多少的情况。

黄帝问:一般人的情况怎样呢?

伯高说:一般人的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以及血、气都没有偏多,所以形体不大不小,很匀称,这就是一般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译文】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治疗呢?

伯高说:首先必须辨别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掌握各型人血的多少,气的清浊,然后调治,治疗不能违背常规治法。所以膏人的体型是腹肌宽纵,肥肉下垂;肉人的体型是上下肢体都很宽大;脂型的人,虽脂肪多,体型却不大。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58)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6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