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 法星(7)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篇题的“官”如《官能》之官,是动词,旧注以官针为法定之针,与意不合。《荀子》云:“天地官而万物役。”(《天论》)“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解蔽》)这里的“官”皆为动词。《荀子》又云:“量能而授官。”(《儒效》)所以官者,管也,以己能而分管职事。所谓“官针”即根据九针的不同性能,针对不同病情而选用适宜的针具。本篇首先论述正确使用九针的重要性,及九针具有不同的性能及其适应证。其次,详尽地论述了与“九变”、“十二经”、“五脏”相应的九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粹刺)、十二节(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五刺(半刺、豹纹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的具体刺法和治疗病证。从内容上看,“九刺”、“十二节”、“五刺”有重叠之处,这是古人依据不同的理论作出的总结,以指导不同疾病的治疗。这些基本理论,都是后世针灸临床上不断发展的施针法、配针法的渊源。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①。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②。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注释】
①痈:疮痈。
②支:分支。引申为漫延、扩散。
【译文】
针刺的要领,以选用适当的针具为最妙。九种针具各有不同的作用,长短大小不同的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假如使用不当,病患就不能除去。如果病浅而针刺深,就会损伤体内的好肉,以致表皮发生痈肿。病深而针刺浅,病邪就不能排除,扩散而酿成大的脓肿。病重而用大针,泻气太过,就会加重病情;病重而用小针,邪气不能外泻,也能使治疗失败。总之,针刺失当在于过度用针则泻伤正气,用针不足则邪气不除。已经说明了用针的过失,请让我再谈正确的用针方法。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①。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提针,于井荥分输②。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③,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④。
【注释】
①肤白勿取:患处肤色苍白,为气血不足之征,不可再用针伤气血。
②井荥分输:井荥,这里是井、荥、输、经、原、合的简称。分输,指各经。
③固居:久留不去。
④取以四时:病在五脏,取五腧穴,要按照四时不同的取法,参见《本输》等篇。
【译文】
病在皮肤而游移无定的,可用镵针刺患处,但病患处皮肤发白的不能用。病在分肉之间的,可用员针。病在经络痹阻已久的,可用锋针。病在脉,脉气不足,当用补法,可用提针,按摩各经的“井、荥、输、原、经、合”穴。病患为大的脓肿,可用铍针。病患为突发性的痹证,可用员利针。痹证疼痛日久不解的,可用毫针。病在体内的,可用长针。病属关节间水肿,可用大针。病在五脏,久而不愈,可用锋针。在各经的“井、荥、输、原、经、合”穴用泻法,并且要根据四时不同而取穴。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①。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②。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③。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④。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⑤,刺浮痹皮肤也⑥。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悴刺。悴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⑦。
【注释】
①荥输:四肢的井、荥、输、经、合穴。脏腧:指五脏六腑在背部的腧穴。
②腑腧: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腧穴。
③大经:深部经脉。结络经分:体表能触摸到的一些硬结、压痛等。
④小络:指浅表静脉,刺之可泻淤血。
⑤毛刺:浅刺。毛,皮毛,指浅表。
⑥浮痹:浅表的痹证。
⑦燔(fán)针:即火针。
【译文】
针刺有九种方法,适用于九种病变。第一种叫输刺。输刺是刺各经的井、荥、输、经、合穴,以及在足太阳经上的五脏六腑之背腧穴。第二种叫远道刺。远道刺是病在上部取刺下部,以刺属六腑的足三阳经的腧穴为多。第三种叫经刺。经刺是刺深部大经出现于浅表的硬结或压痛。第四种叫络刺。络刺是刺浅表的小络,泻出淤血。第五种叫分刺。分刺是刺各经分肉之间。第六种叫大泻刺。大泻刺是用铍针刺大的脓肿。第七种叫毛刺。毛刺是刺皮肤间浮浅的痹证。第八种叫巨刺。巨刺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第九种叫粹刺。粹刺是将针烧热来治疗寒痹。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①。一曰偶刺②。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③,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④。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⑤。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⑥,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⑦。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⑧。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⑨。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⑩。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⑪。阴刺者,左右率刺之⑫,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⑬,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⑭。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注释】
①“凡刺”两句:张志聪:“节,制也。言针有十二节制,以应十二经也。”
②偶刺:偶为双数,是指前胸后背相对的配穴法。马元台:“前后各用一针,有阴阳配合之义,故曰偶刺。”
③以手直心若背:以手当心口及背部比量。张景岳。“直,当也。以手直心若背。谓前心后背,当其痛所。”若,及也。
④报刺:随痛之所在,重复施针。报,复,重复。张景岳:“重刺也。”
⑤恢刺:张志聪:“恢,大之也。前后恢荡其筋之急。”恢,扩大。
⑥“直刺傍之”两句:提针于皮下,向前后两旁斜刺。张景岳:“不刺筋而刺其傍,必数举其针,或前或后,以恢其气,则筋痹可舒也。”
⑦齐刺:直一旁二,三针齐下的针法。也叫“三刺”。
⑧扬刺:当中一针,旁加四针,仅浮刺于表,故曰“阳刺”。扬,“阳”之误。
⑨输刺:张景岳:“输,委输也。言能输泻其邪,非上文荥输之谓。”
⑩短刺:逐步进针。可能即后世三部行针法的起源,从天部至地部引气深入。张景岳:“短者,入之渐也。”
⑪阴刺:阴股内侧,左右皆刺。
⑫左右率刺之:左右皆刺。张景岳:“率,统也。”
⑬傍针刺:除直刺外再旁刺一针。张景岳:“正者刺其经,傍者刺其络。"
⑭赞刺:张志聪:“助痈肿之外散也。”赞,佐助。
【译文】
刺法有十二种,以适应十二经的病证。第一种叫偶刺。偶刺用手当其前胸及后背的痛处寻摸一下,然后进针,一针前胸,一针后背,用来治疗心痹证。治这种病,应当从旁斜刺以免刺伤内脏。第二种叫报刺。报刺是刺痛无定处,上下游走的;直刺,留针不拔,再以左手寻痛处揉按,然后将针拔出,重新再刺。第三种叫恢刺。恢刺是直刺筋的四旁,或前或后地提插,来扩大针孔,解除筋脉拘急,治疗筋痹证。第四种叫齐刺。齐刺是直刺一针,左右两旁再各刺一针;治疗寒气稽留稍深的痹证。因为这是三针并用,所以又叫“三刺”。三刺,是治疗寒痹稍深的疾病。第五种叫阳刺。阳刺是在病位正中刺一针,周围刺四针,用浅刺法;可以治疗寒气稽留范围较大的病证。第六种叫直针刺。直针刺是先把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用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浅的病证。第七种叫输刺。输刺是针刺时直出直入,用针少而针入深;治疗气盛而有热的病证。第八种叫短刺。短刺适于治疗骨痹,进针时轻轻摇针,深入,使针尖达到骨处,上下提插摩骨。第九种叫浮刺。浮刺是从旁斜刺而入于浮浅的肌表;治疗肌肉拘急而属寒的病证。第十种叫阴刺。阴刺是左右都针刺,用以治疗受寒厥冷的病证,刺中寒厥取足踝后少阴经穴。第十一种叫傍针刺。傍针刺是直刺一针、傍刺一针,治疗痹痛久而不去的病证。第十二种叫赞刺。赞刺是直入直出,多下针而浅刺,使患部出血,用来治疗痈肿。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下浅者,勿刺;按绝其脉①,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②,先浅刺绝皮③,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④,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注释】
①按绝其脉:以手切按,避开脉管。
②三刺:《终始》篇说:“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
③绝皮:透过皮肤的浅刺。绝,透过。
④年之所加:每年的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加临的情况。
【译文】
经脉深居体内不显露于外的,可刺;刺时应轻轻进针而长时间留针,引导孔穴中的脉气运行。脉在皮下浅表的,不能直刺其脉;先用指切按住,避开脉管,然后再进针;不要使精气外泄,仅将邪气祛除。所谓“三刺则谷气出”的刺法,是先浅刺皮部,疏泄在表之阳邪;所谓“再刺则疏泄阴分之邪”,是进针较皮部稍深,至肌肉而未到分肉间;最后刺到分肉间,则谷气出而产生疫胀感。所以《刺法》上说:开始浅刺,以驱除邪气,流通血气;稍后刺略深,以疏泄阴分之邪;最后刺极深,可以通导谷气。说的就是这种刺法。因此,运用针刺法的人,不懂得每年气候加临于人体的情况、正气的盛衰、虚实证的形成,就不能称为医工。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①。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②。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③。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④;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⑤,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注释】
①半刺:只浅刺皮肤,不伤肌肉。
②豹文刺:形容针刺取穴较多,形如豹皮的斑纹之点。张景岳:“豹文者,言其多也。主取血脉,所以应心。"
③关刺:四肢关节附近针刺,故称关刺。关,关节。
④尽筋:筋之尽头,即关节。张景岳:“尽筋,即关节之处也。”
⑤“合谷刺”两句:针刺直入以后,复提至皮部再左右分歧斜刺,如鸡足之分叉。拇指与食指掌骨之间有穴名合谷,因其在两掌骨分歧之间,故名。这里以“合谷”喻如鸡足分叉刺法。
【译文】
凡刺法有五种,可用于五脏病证。第一种叫半刺。半刺是进针浅而出针快,针刺不能伤肌肉,好像拔毫毛一样,使皮肤感受一下轻微的刺激;合谷刺与肺气相应。第二种叫豹文刺。豹文刺是左右前后都进针,像豹的斑纹,以刺中络脉出血为目的,这种刺法与心气相应。第三种叫关刺。关刺是在四肢的关节附近,筋的尽端处进针,用来治疗筋痹,但刺时要谨慎,不能出血,这种刺法与肝气相应。此法又叫“渊刺”或“岂刺”。第四种叫合谷刺。合谷刺是直刺进针到分肉间以后,复将针提到皮下向左右分肉间各斜刺一针,如鸡足分叉;用以治疗肌痹,这种刺法与脾气相应。第五种叫输刺。输刺是进针时直入直出,深刺至骨的附近;用以治疗骨痹,这种刺法与肾气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