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36)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专论津液之分别为五的生理作用与病理变化,故以《五癃津液别》名篇。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其中液体部分在滋养人体之后,向体外排泄时,因气候、情绪等因素的影响,生理上产生了适应性的调节,所以在排出的方式上有所不同。本篇将津液别为汗、溺、泪、唾液、髓五种。天寒则为溺和气,天热则为汗等,由此可以认识到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本篇对津与液作了严格区分,最后指出,阴阳不和,三焦气化失常,会产生腰痛胫酸与水胀病。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注释】

①并:并合。泣:眼泪。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水谷从口进入,输送到肠胃,它化生的津液分别为五种,当天气寒冷时,或衣服穿得薄时,就变为小便与哈气;当天气炎热时,或衣服穿得厚时,就成为汗液;遇悲伤哀痛时,气合于心,则为眼泪;当中焦有热,胃功能弛缓时,就化为唾液;当邪气内阻,阳气闭塞不行,阳气不行则水液潴留而为水胀。我知道这些情况,但不知道是怎样发生的,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

【译文】

岐伯说:水谷都从口进入人体,它有五种味道,分别注入其所喜的五脏,津液亦随其所喜而各走其道。所以从三焦输出其气,来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这就叫做“津”;其留而不行的叫做“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译文】

天气炎热,衣服穿得过厚,则腠理开张,所以出汗;如果寒气停留于分肉之间,使津液凝聚为沫汁则发生疼痛。天气寒冷时腠理闭密,气湿不能从汗孔排泄,向下流于膀胱,就为小便与气。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侯,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译文】

五脏六腑,以心为主宰,耳主远听,眼主瞭望,肺像宰相,肝像将军,脾像护卫,肾脏主骨而支撑形体。所以五脏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渗灌到眼睛。当心中悲哀,气并于心时,心系就会引急,心系引急则肺叶上举,肺叶上举使津液向上溢出。但心系与肺叶不能经常上举,气行忽上忽下,所以咳嗽与流泪。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译文】

中焦有热,胃中容易消化食物,容易消化食物则肠中寄生虫上下活动,水谷与寄生虫使肠胃胀满,则胃的活动弛缓,胃弛缓则气上逆,所以唾液随之而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疫。

【译文】

五谷的津液,和合而成为脂膏,向内渗灌到骨孔,向上补益脑髓,向下流注到生殖器。如果阴阳不调和,则使液从阴窍流泄,髓液也同时减少,流泄过度使真阴虚损,真阴虚损则出现腰背疼痛、足胫酸软。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译文】

如果阴阳气道不通,则四海闭塞,三焦不能输泻,津液不能化生,水谷聚集在肠胃之中,最后从回肠别出,停留在下焦,不能将水分渗入膀胱,则下焦胀满,水液充溢而为水胀。这就是津液分别为五的正常与反常情况。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35)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37)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