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68)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内容主要包括:一、说明六气学说是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而创立的,并指出六气之间,具有标本中气的相互关系。二、天体的变化有盛衰,气候的变化有太过不及。天地间万物与之息息相应,其表现在生化方面;人体也与之息息相应,其表现在气色脉象方面。三、指出六气具有互相承制的作用。四、解释了什么叫“岁会”、“天符”和“太一天符”。五、说明自然界是一个运动不息的多变世界,如果升降出入的运动停止,那么生化之机就会息灭。总之,本篇阐明天道六六之节,也应天气、应地理,突出主岁主时加临之六气。因所论各节内容,至为精微,故称《六微旨大论》。本篇名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①,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②,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注释】
①天之道:天体运行变化的道理。
②溢志尽言:尽情详细地讲。
【译文】
黄帝问道:哎呀!真是太深远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就像仰望浮云,又像俯视深渊。视深渊还可以测量,而迎浮云却不能知道它的极点。夫子您常说要谨慎奉行天道,我听了以后,记在心里。但又有疑问,不知其所以然。希望您详细地讲一讲,使它永不泯灭,长久流传而不断绝。天道运行的规律,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恭敬地行了两次礼回答说:你问得很高明啊!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自然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时序和盛衰。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①,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②,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注释】
①气之标: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气,六气。
②移光定位:这是古代测天以定节气的方法。最初用树立木杆来观测日影,后来发展改进为使用“圭表”来测定每天的日影长度,以确定节气。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天道六六之节和时序盛衰的变化是怎样的?
岐伯说:上下六步有一定的位置,左右升降有一定的次序。所以少阳的右面,由阳明掌管;阳明的右面,由太阳掌管;太阳的右面,由厥阴掌管;厥阴的右面,由少阴掌管;少阴的右面,由太阴掌管;太阴的右面,由少阳掌管。这是六气之标,是面向南方而确定的位置。所以说:根据天气变化的一定次序,时令有盛衰的不同,在日中之时,观看日光移影所确定的位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①;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②。
【注释】
①中见厥阴:张介宾:“此以下言三阴三阳各有表里,其气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气也。少阳之本火,故火气在上,与厥阴为表里,故中见厥阴,是以相火而兼风木之化也。”这是说六气中各见其本气。如少阳之本为厥阴。以下理同。
②气应异象:由于少阴、太阳之本标不同,所以其气应之象则各异。
【译文】
少阳的上面由火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厥阴;阳明的上面由燥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太阴;太阳的上面由寒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少阴;厥阴的上面由风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少阳;少阴的上面由热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太阳;太阴的上面由湿气掌管,它的中气是阳明。以上所说的“上面”是三阴三阳的本气,本气的下面是中见之气,中气的下面是六气的标。因为六气的本标不同,所以它反映的现象也不是一致的。
帝曰:其有至而至①,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②,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注释】
①至而至:前一个“至”指时令已到,后一个“至”指六气到来。至而至,就是六气之至与时令相一致。
②至而太过:即下文所谓“未至而至”就是未到其时而有其气。
【译文】
黄帝问:六气有按时而至的,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有先时而至的,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按时而至的是和平之气;时至而气不至的是气之不及;时未至而气先至的是气之有余。
黄帝问:时至而气不至的,时未至而气先至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时与气相应而来的则顺,否则为逆,逆则产生异常变化,异常变化能导致疾病。
黄帝说:讲得好。请谈谈相应的情况。
岐伯说:万物与生长变化是相适应的,大气与脉象变化是相适应的。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①,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②,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③,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④;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⑤。外列盛衰⑥,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注释】
①地理之应六节气位:六节气位,指主时之六气。主时之六气,年年相同,所以称“地理之应”。也即《天元纪大论》说的“应地之气,静而守位”。
②显明:张介宾:“显明者,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天地平分之处也。”此处指春分节。
③退行一步:张介宾:“退行一步,谓退于君火之右一步也。”按:向右行为退行,一步等于60.875日,六步合计365.25日为一年。每步平均各主四个节气。
④承:承袭。张志聪:“承者,谓承奉其上而制之也。”吴崑:“六气各专一令,专令者常太过,故各有所承,所以防其太过,不欲其亢甚为害也。"
⑤“亢则害”三句:张介宾:“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夫盛极有制,则无亢害,无亢害则生化出乎自然。”
⑥外列盛衰:表现于外的主岁之气盛衰不同。张志聪:“外列盛衰者,谓外列主岁之气,有盛有衰。如主岁之气与主时之气交相亢极,则为害更甚,故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译文】
黄帝问:对。希望听听关于六气主时的位置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分节之后是少阴君火的位置;君火之右,后退一步,是少阳相火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太阴土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阳明金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太阳水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厥阴木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少阴君火主治的位置。
相火主治之位的下面,有水气承袭制约;水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土气承袭制约;土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风气承袭制约;风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金气承袭制约;金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火气承袭制约;君火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阴精承袭制约。
黄帝又问: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六气亢盛就会产生损害作用,所以要有承袭之气来制约它,有制约然后才能生化。如果亢盛无制,就会使生化之机败坏紊乱,产生病变。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①,当其位则正②。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③,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④,气之平也⑤。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注释】
①非其位:指不在五方正位的寅、申、巳、亥。位,指十二地支分布在地平方位上的位置。
②当其位:指子、午、卯、酉四方之正位,以及辰、戌、丑、未兼属中央土位的位置。
③四季:指辰、戌、丑、未四个方位。
④岁会:又称“岁直”或“岁位”。岁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支与天干的五行属性相同,二是当五方之正位。因此所谓“岁会”,是该岁的天干与地支相会于五方正位。如:“木运临卯”,木属东方卯位,是天干与地支既同属木又属同一方位,故为“岁会”。
⑤气之平:即“平气”。
【译文】
黄帝问:自然界的盛衰怎样?
岐伯说:不当其位的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常之气。邪气致病,病重多变化,正气致病,病多轻微。
黄帝问:什么叫当位?
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卯年,火运遇午年,土运遇辰、戍、丑、未年,金运遇酉年,水运遇子年,这就称为“岁会”,也属于“平气”。
黄帝问:不当其位的怎样?
岐伯说:那就不是岁会。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①,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②。
【注释】
①天之与会:即司天与中运相符合。
②太一天符:就是《天元纪大论》所说的“三合”,也称“太乙天符”。
【译文】
黄帝问:土运主岁,司天是太阴;火运主岁,司天是少阳或少阴;金运主岁,司天是阳明;木运主岁,司天是厥阴;水运主岁,司天是太阳,这些是怎么分的?
岐伯说:这是司天与五运相会,所以《天元册》里称为“天符”。
黄帝问: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怎样呢?
岐伯说:这叫太一天符的会合。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①。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特;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注释】
①执法、行令、贵人:王冰:“执法犹相辅,行令犹方伯,贵人犹君主。”张介宾:“执法者位于上,犹执政也;行一令者位乎下,犹诸司也;贵人者统乎上下,犹君主也。”这是以古代行政机能来类比运气功能。
【译文】
黄帝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贵贱的分别吗?
岐伯说:天符好像执法,岁会好像行令,太一天符好像贵人。
黄帝问:邪气侵入而发病,三者有何区别?
岐伯说:中执法之邪,发病急而比较危险;中行令之邪,病势缓慢而病程较长;中贵人之邪,则发病急剧而很快会死亡。
黄帝问:六气的位置相互转移是怎样的?
岐伯说:君居臣位是顺的,臣居君位是逆的。逆则发病急,危害大;顺则发病慢,危害小。所谓六气位置移易,是指君火与相火说的。
帝曰:善。愿闻其步①,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②,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③。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④,气有初中⑤,上下不同⑥,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⑦。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注释】
①步:六气的步位。
②六十度而有奇:张介宾:“一日一度,度即日也。周岁共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六步分之,则每步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故曰有奇也。”按:六十度就是六十日,有奇就是有零。周天之度365.25度,等于一年。一年六步,每步等于365.25÷6=60.875度。
③积盈百刻而成日:盈,指0.25度。古人以一日分为百刻。0.25度×4=1度=100刻=1日。
④位:高世械:“位者,主时之定位。”
⑤初中:指一步之气,又有初气与中气之分。
⑥上下不同:上指天干,下指地支。每年之天干、地支不同,所以说“上下不同”。
⑦岁立:张介宾:“干支合而六十年之岁气立。”
【译文】
黄帝问说:很对。希望听听六气的步位是什么?
岐伯说:所谓一步,就是六十日有零,所以二十四步之后,其奇零之数积满一百刻,就成为一日。
黄帝问:六气与五行相应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因主时之六气的每一气位有始有终,每一气又有初气和中气的分别,又有天气和地气的分别,所以推求也就不一样了。
黄帝问:怎样推求呢?
岐伯说:天气以甲为开始,地气以子为开始,子与甲相互组合,称为岁立。谨慎地候察四时的变化,就可以推求六气始终早晚的时刻了。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①,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②,天之数也③。
【注释】
①水下一刻:古代用铜壶贮水计时,壶上穿一个小孔,使水经小孔滴漏,以为记时器,名叫漏壶。壶中所注水量恰巧一昼夜漏尽,在壶面刻着101条横线,横线与横线之间称为“刻”,合计共得100刻,每刻又分为10分。所谓“水下一刻”,是从壶水注满至第一条横线处开始下滴。开始下滴,称为“水下一刻”。若水漏至第二条横线,就称为“终于一刻”。终于一刻之后,就称为“始于二刻”。
②初六:指以甲子年开始六气的第一周。
③天:指天之六气。数:指六气始终的刻分数。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每年六气始终的早晚怎样?
岐伯说:问得高明啊!甲子的年份,初气开始于水下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第三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第五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六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这就是六气第一周的始终的刻分数。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译文】
乙丑的年份,第一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三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这是六气第二周的始终的刻分数。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译文】
丙寅的年份,第一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二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第三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五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这是六气第三周的始终的刻分数。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①,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注释】
①次:六气始终刻分早晚的一个周期为四年,第五年为第二个周期的开始,所以用“次”字。
【译文】
丁卯的年份,初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第三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四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这是六气第四周的始终的刻分数。再次是戊辰年的初气,重新从水下一刻开始。总是循上述次序,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①?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②,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③。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④,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注释】
①岁候:这里指一年之六气运行始终总刻分数,以一年来计算。
②日行一周:即太阳在天体黄道(视运动轨道)上循行一周,就是一年。从甲子年算起,日行一周,即指甲子年。
③一纪:四年为一纪。
④岁气:指一年中六气始终的刻分数。
【译文】
黄帝问道:希望听听一年六气终始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太阳循行第一周,六气开始于一刻;太阳循行第二周,六气开始于二十六刻;太阳循行第三周,六气开始于五十一刻;太阳循行第四周,六气开始于七十六刻;太阳循行第五周,六气又从一刻开始,这是六气四周的循环,叫做一纪。所以寅年、午年、戌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卯年、未年、亥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辰年、申年、子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巳年、酉年、丑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总之,六气是循环不已,终而复始的。
帝曰:愿闻其用也①。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②,言地者求之位③,言人者求之气交④。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⑤,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⑥,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注释】
①用:指六气变化动静升降出入的作用。
②本:天之六气。
③位:指金、木、火、土、水、君火。
④气交:天地之气上下交互为气交。
⑤天枢:天地之交的交点。
⑥初凡三十度而有奇:度,即日。一气为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一气又分初、中二气,每气各占一半,即三十日四十三又四分之三刻。
【译文】
黄帝说:我希望听您讲一讲六气的作用。
岐伯说:说到天,当推求于六气,说到地,当推求于主时之六位,说到人体,当推求于天地气交之中。
黄帝问:什么叫做气交?
岐伯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气交之处,就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所以说:天枢的上面,是属于天气所主;天枢的下面,是属于地气所主;而气交的部分,人气随之而来,万物也由之化生。说的就是这个事。
黄帝又问:什么叫做初气、中气呢?
岐伯说:初气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
黄帝又问:初气、中气,是什么?
岐伯说:这是用来分别天气与地气的根据。
黄帝说:我希望听个究竟。
岐伯说:初就是地气,中就是天气。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①。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②;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③,升降相因④,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⑤,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⑤,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注释】
①更用:相互交替作用。
②升已而降,降者谓天:地气上升后而下降,是天的作用。
③相召:相互感应。
④相因:互为因果。
⑤相遘:相互遇合。
⑥德:本质。化:生化。
【译文】
黄帝问:气的升降是怎样的?
岐伯说: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是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
黄帝又问:希望听听它的作用如何?
岐伯说:升后而降,这是天的作用;降后又升,这是地的作用。天气下降,气就下流于大地;地气上升,气就蒸腾于天空。所以上下交相呼应,升降互为因果,变化就发生了。
黄帝说:讲得好!寒与湿相遇,燥与热相守,风与火相当,这些道理可以说说吗?
岐伯说:六气有胜有复,胜复的变化中,有根本与生化,有原因与变异,一旦有了变异,就会招致邪气滞留。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①,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②,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③,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注释】
①物之生从于化:万物的生长,是由于六气的生化作用。
②往复:往返。
③成败倚伏: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
【译文】
黄帝问:什么是邪呢?
岐伯说:万物的生长都由于化,万物的终结都由于变。变与化相争是成长与毁败的根源。所以气有往有复,作用有慢有快,从往复快慢里,就会出现化与变的过程,这就是风气的由来。
黄帝问:慢快往复是风气产生的原因,由化至变的过程,是随着盛衰的变化而进行的。但是无论成败,其潜伏的因素都是从变化中来,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成败因素相互蕴伏是由于六气的运动,运动不止,就会发生变化。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①,升降息则气立孤危②。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注释】
①出入:人类和动物呼吸空气,饮食水谷,排泄废物。废:即不出不入。神机:精神和一切功能活动。
②气立:古人认为金石草木之类的物体,生气根于外,借气以成立,故曰“气立”。
【译文】
黄帝问:变化有停止的时候吗?
岐伯说:没有生,没有化,就是停止的时候。
黄帝问:有不生不化的时候吗?
岐伯说:凡动物类的呼吸停止,那么其生命也就会立即消灭;凡植物类的阴阳升降停止,那么则其活力也就立即萎颓。因此说没有出入,就不可能由生而长、而壮、而老、而死亡;没有升降,也就不能由生而长、而开花、而结实、而收藏。所以升降出入之气,凡是有形之物都具有。因此事物的形器,是气机生化的场所。如果形器瓦解分散,生化也就息灭了。因此任何具有形体的东西,没有不出不入、不升不降的,其间仅仅有生化的大小和时间早晚的分别而已。任何事物都存在升降出入,重要的是要保持正常,如果失常,就有灾害。所以说:除非是无形体的东西,才能免于灾患。
黄帝说:讲得好。那么有没有不生不化的人呢?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能与自然规律相融合,而同其变化的,只有真人。
黄帝说: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