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风论(4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论述了风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多种风病的病因、病机、分类、症状和诊察方法。由于专论风之为病,故篇名《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快傈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注释】

①疠风:相当于现在的麻风病。

②洒然:寒冷貌。

③快(tū):振寒貌。

【译文】

黄帝问道:风邪伤害人体,有的发为寒热,有的发为内热,有的发为内寒,有的成为疠风,有的成为偏枯,全由风邪引起。但病情不一样,病名也不相同。有的侵入内部,达到五脏六腑之间。我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希望听您谈谈。

岐伯回答说:风气侵入了皮肤里面,既不能在内部流通,又不能向外部疏泄。风行动最快,变化多端。腠理开张的时候,会使人觉得寒冷;腠理关闭的时候,会使人觉得发热烦闷。寒冷时就会饮食减退,发热时就会肌肉消瘦。所以使人突然寒冷而不想吃东西,病名叫做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注释】

①“风气”句:风气从阳明经入胃。

②眦(zì):眼角。

【译文】

风气从阳明经入胃,循着经脉上行一直到目内眦。如果是胖人,风邪就不易向外发散,稽留体内,成为内热,出现眼珠发黄;如果是瘦人,阳气容易向外发泄而寒冷,就会成为内寒,而不时流泪。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瞋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肘,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注释】

①愤瞋:高起肿胀。

【译文】

风气从太阳经脉侵入人体,流行于各经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和卫气纠缠在一起。这样,气道不通畅,肌肉就会肿起而成为疮疡。如因卫气有所凝滞,运行不畅,那么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疠风,是营气有热,血气不清,所以致使鼻柱损伤,面色变坏,皮肤溃烂。因为风寒久留在经脉里而不能去,所以叫做疠风,有的又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译文】

在春季甲乙日伤风的,是肝风;在夏季丙丁日伤风的,是心风;在季夏戊己日伤风的,是脾风;在秋季庚辛日中风的,是肺风;在冬季壬癸日中风的,是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目风:眠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注释】

①门户:指五脏六腑之腧穴,为风邪入络、入经、入腑、入脏的通道。

②偏风:偏枯,即半身不遂。

③脑风:风邪由风府上入于脑而成脑风。表现为剧烈头痛,甚至有发热及神昏抽搐等症状。

④目风:风邪侵入目系,成为目风。表现目痛而有冷的感觉,畏风羞明。

⑤漏风:又称“酒风”。不论冬夏,额上常有汗出。甚至全身大汗、喘息、口渴,不能操劳。

⑥内风:房事后汗出,为风邪所伤,嗽而面赤。

⑦新沐:刚刚洗过头。

【译文】

风邪侵入到五脏六腑的腧穴,就变成了五脏六腑的风,无论是络、经、脏、腑,只要风邪从其门户入侵,就成为偏风。风邪侵入后,从风府沿经脉上行至脑,就成为脑风;风入头中的目系,就成为目风;睡觉着凉,并且醉后感受风邪,就成为漏风;入房时汗出,感受风邪,就成为内风;刚洗完头,感受风邪,就成为首风;风邪久留肌腠,伤及脾胃,就成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之间的,就成为泄风。所以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极多,而且变生其他疾病时,没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致病的原因,归根到底来自风气的侵入。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注释】

①病能:即病态。能,通“态”。

【译文】

黄帝说:五脏风的症状,都有哪些不同?希望听听诊察的要点和病态表现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鲜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注释】

①饼(pěng)然:白貌。

②差(chài):病减轻或痊愈。

【译文】

岐伯说: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色白,时而咳嗽气短。白天较轻,傍晚较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色白即是。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译文】

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形体干瘦,经常发怒,面色红。病重时,说话不爽快。诊察要注意口舌,当见赤色。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注释】

①憎女子:厌恶女人。

【译文】

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易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容易发怒,不时厌恶女人。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当见青色。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译文】

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身体疲倦,四肢不愿意活动。面色微黄,不想吃东西。诊察时要注意鼻上,当见黄色。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瘪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始,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注释】

①疮(máng)然:浮肿貌。

②始(tái):煤烟灰。

③隐曲不利:小便不利。

【译文】

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腰脊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面色黑得像烟煤,小便不通畅。诊察时要注意面颊,当见黑色。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瞋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注释】

①鬲塞:胸膈阻塞。鬲,通“膈”。

②失衣:少穿衣服。

【译文】

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怕风,食饮不下,膈部痞塞不通,腹满闷。衣服穿少了,腹部就容易胀满,吃了凉东西,就要泄泻。诊察时要注意病人形瘦腹大的特点。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注释】

①当先风一日:即发风病的前一天。

【译文】

头风的症状是头面部多汗怕风,在风气将发的前一天,就感到很痛苦,头痛得厉害,不愿到外面去。到了风胜那天,头痛的情况,反而会减轻。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注释】

①常不可单衣:穿单衣也感到有汗出。

②濡:湿。

③不能:不耐。

【译文】

漏风的症状是有的汗出得多,不能穿单薄的衣服。一吃饭就出汗,甚至全身汗出喘息、怕风。衣裳总是湿漉漉的,口干易渴,受不了劳累。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帝曰:善!

【注释】

①泄风:指内风

【译文】

内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多了,沾湿衣裳。口中干燥,禁受不了劳累,周身疼痛并且怕冷。

黄帝说:说得好!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41)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43)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