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天年(54)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天年,天赋之年,自然应有的寿命。本篇从父精母血的合和开始,论述了人的生成,在于血气和、营卫通、五脏成以及神气舍心,魂魄毕具。并以十年为一个阶段论述了各个时期人的生理特点。随着气血的盛衰人的生理机能表现出由稚嫩到盛壮再到衰弱的变化规律。详尽地揭示人的形成和生长衰老过程。重点论述了人的寿夭,与血气的盛衰、脏器的强弱、皮肤致密、肌肉解利,以及营卫运行的不失其常等因素有关。因本篇论述了从出生到百岁整个生命过程中生理上、体态上、性格上的变化,从而说明防止衰老以及摄生防病的重要意义。故以《天年》名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楣?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桥①。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
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②,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注释】
①以母为基,以父为橘(shǔn):人体胚胎的形成,全赖父母精气的结合而成。根据阴主内、阳主外的功能特性,认为阴血在内为基质,阳气在外为外卫,阴阳互根,从而促成了胚胎的生长发育,故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桥。基,张景岳:“基,址也。”就是基础,或基质。楣,就是栏槛。在此比喻捍卫的功能。《说文》段注:“栏槛者,今之栏干是也,纵曰槛,横曰楣。”
②神气舍心:即神气舍藏于心。舍,止,藏。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是以什么为基础?以什么作为外卫?失去什么就会死亡?得到什么才会生存呢?
岐伯说:以母为基础,以父为外卫。没了神气就会死亡,有了神气才能生存。
黄帝问:什么叫神呢?
岐伯说:血气已经和调,荣卫已经通畅,五脏已经形成,神气潜藏于心,魂魄具备了,就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或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①,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②,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注释】
①肌肉解利:就是形容肌肉之间,气行滑顺通利而没有涩滞的现象。解,气行之道开放。
②呼吸微徐:指气息调匀,不粗不疾。
【译文】
黄帝说:人的年岁长短各不相同,有的命短,有的寿长,有的突然死亡,有的患病日久,希望听到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五脏形质坚固,血脉和顺协调。肌肉滑润,皮肤细密。营卫之气的运行,不背离常规。呼吸徐缓,经气循度而行。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布散周身。以上各方面,都能正常活动,寿命就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
岐伯曰:使道隧以长①,基墙高以方②。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③。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注释】
①使道隧以长:人中沟深而且长。使道,指人中沟。马元台:“使道者,水沟也(俗云人中)"。
②基墙高以方:有三说:一指明堂。基墙高大方正,为长寿的表现。如杨上善:“鼻之明堂,墙基高大方正,为寿二也。”二指面之地部为基,即地阁部位,墙是指蕃蔽而言。高以方,是指高厚方正的意思。三指面部而言,骨骼为基,蕃蔽为墙。
③三部三里起:一说指面部的上、中、下三停。起,是高起而不平陷的意思。马元台:“面之三里,即三部也,皆已耸起。”三部即上中下三停。二说指身之上、中、下三部,三里指手足阳明之脉,皆起发而平等。张志聪:“三部者,形身之上中下;三里者,手阳明之脉,皆起发而平等也。”
【译文】
黄帝问:人怎样才能活到百岁而死呢?
岐伯说:长寿者的人中沟深而长,鼻的部位,高大方正。营卫循行畅通无阻,面部的三停高起而不平陷,骨骼高起,肌肉丰满,这种健壮的形体,是能活到百岁的象征。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①。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②。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③。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隋,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注释】
①走:跑跳。
②趋:快走。
③步:行走。
【译文】
黄帝问:人的体气盛衰,从幼年直到死亡,可以听听吗?
岐伯说:人生到十岁,五脏才开始健全,血气已经通畅,这时他的经气,还在下肢,所以喜跑。到了二十岁,血气开始旺盛,肌肉正在发达,所以喜快走。到了三十岁,五脏完全健全,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所以喜欢缓行。到了四十岁,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已发育很好,并且稳定。腠理开始稀疏,面部华色开始衰落,发鬓颁白,经气平定盛满至极,精力已不十分充足,所以好坐。到了五十,肝气开始衰退,肝叶薄弱,胆汁逐渐减少,眼睛开始有不明的感觉。到了六十岁,心气开始衰退,经常有忧虑悲伤之苦,血气运行缓慢,所以喜欢躺卧。到了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到了八十岁,肺气衰退,魂魄离散,所以言语常常错误。到了九十岁,肾气焦竭,肝、心、脾、肺四脏和经脉都空虚了。到了百岁,五脏就都空了,神气也都没有了,这时,就仅留下形体而死亡了。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
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译文】
黄帝问:有人不能享尽天年就死了,是为什么?
岐伯说:那是五脏都不坚实,人中不长。鼻孔向外张开,呼吸急速。鼻梁骨低,脉小血少,肌肉不坚实。屡受风寒,血气虚弱,经脉不通。正邪相攻,体内血气失常,引邪深入。所以中年就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