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 (6)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论述了阴阳对待离合的规律。合而言之,则阴阳为一气,分而言之,则有十、百、千、万,乃至无穷无尽之数。人身经脉也是如此。分而言之谓之离,三阴经有太阴、厥阴、少阴之分,三阳经有太阳、阳明、少阳之分;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三阴经的太阴、厥阴、少阴和三阳经的太阳、阳明、少阳之间,又必须协调统一,故以《阴阳离合论》名篇。篇中具体论述了三阴三阳经的离合和所行部位及起止点。并指出了三阴三阳经的作用特点:关、阖、枢。本篇名言:“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太阳为开(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①,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②。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③。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注释】
①阴处:潜伏于地下。马元台:“方其未出地者,地之下为阴,处于阴之中,命曰阴处。”
②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与主为互词。指阴阳各司其贵。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
③天地四塞:自然界中四时阴阳之气失常。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计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身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身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符合,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天地间的阴阳计数有十,推广开来就有百,计数有千,推演开来就有万,万数之大不能一一查数,但其道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总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天覆盖于上,地承载于下,万物初生,还未长出地面时,叫做潜伏阴中,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阳气主宰万物的发生,阴气主宰万物的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依赖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生长,依赖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依赖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依赖于冬气的寒冷。生长收藏的变化失常,万物就不能发生成长。这阴阳的变化道理,在人身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①,后曰太冲②,太冲之地,名曰少阴③,少阴之上,名曰太阳④,太阳根起于至阴⑤,结于命门⑥,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⑦,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⑧,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⑨。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注释】
①广明:阳盛,属阳的部位。以一身前后言,则前为广明;以一身上下言,则身半以上为广明。张志聪:“人皆面南而背北南面为阳,故曰广明。”广,大。
②太冲:属阴的部位。张志聪:“背北为阴,故曰太冲。”
③少阴:张介宾:“冲脉并少阴而行,故太冲之地为少阴。”
④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少阴为里,太阳为表,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⑤根:指经脉的起始点。至阴:穴名。在足小趾外侧端,为足太阳经起始穴位。
⑥结:指经脉在上部的终结点。命门:指睛明穴。《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
⑦厉兑:穴名。在足大趾侧次趾之端,为足阳明经起点穴位。
⑧窍阴:穴名。在小趾侧次趾之端,是足少阳经起点穴位。
⑨“太阳为开”三句:开,当为“关”(関)之误。关,本意为闭门之横木即门闩;枢,门轴;阖,门扇。可见,关、枢、阖都是门的一个部分,而门的功能是一方面让主人能进入,同时又关闭而护卫其安全。一般以太阳主表,来解释“开”似乎顺理成章,但细详却大谬不然。人体阴阳之气虽然要与外界出入交流,但总的说来必须持守于内而不能外泄,阴精阳气若外泄,则性命必绝,如此,则岂可门户大开呢?因此,开,当是“关”之误。详见《灵枢·根结》的有关注释。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圣人面对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太冲所起的地方,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睛明穴,因太阳合于少阴,又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从人身上下来说,上半身属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的前面,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侧次趾之端的厉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叫少阳,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又是阳气始生,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情况是,太阳主表为关,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这三者之间,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波动有力而不虚浮,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①,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③,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④,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⑤。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霾霾⑥,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注释】
①其冲:指行于太冲脉部位的少阴经。
②隐白:穴名。在足大趾内侧端,是足太阴经的起始穴位。
③涌泉:穴名。在足心下屈趾宛宛中,为足少阴经的起始穴位。
④大敦:穴名。在足大趾外侧端,为足厥阴经的起始穴位。
⑤“太阴为开”三句:指太阴为三阴之表,厥阴为三阴之里,少阴为太、厥表里出入之间。张介宾:“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开,同上当为“关”。
⑥霾霾(chōng):阴阳之气运行不息。张介宾:“言阴阳之气,运动无已也”。霾,同“冲”。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经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阴经的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大敦穴,称为阴之绝阴。所以,三阴经的离合,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关,厥阴为三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搏动有力而不过沉,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