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1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论述了居住在东、南、西、北、中不同地方的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生理上、病理上不同的特点,因而发生的疾病各异,在治疗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故篇名为《异法方宜论》。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①。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②,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③,盐者胜血④。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注释】
①地势:指高低、燥湿等因素。
②始生:开始生发。取法春生之气。
③热中:热邪滞留在肠胃里。因鱼性属火,多食使人热积于中,而痈发于外。
④盐者胜血:盐味咸,咸能入血,多食则伤血。
【译文】
黄帝问道:医生治病,一样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说: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季,是出产鱼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边,当地居民,喜欢吃鱼盐一类东西,习惯于他们居住的地方,觉得吃得好。但是鱼性热,吃多了,使人肠胃内热;盐吃多了,会伤血。所以当地的百姓,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一类的病。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所以砭石疗法,来自东方。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①,天地之所收引也②。其民陵居而多风③,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④,华食而脂肥⑤,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⑥,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注释】
①沙石:即流沙,今称“沙漠”。
②收引:收敛引急,秋天的气象。
③陵居:依山而居。
④不衣:不穿丝绵。褐荐:用毛布为衣、细草为席的生活习惯。褐,毛布。荐,草席。
⑤华食:指吃鲜美酥酪、肉类食物。
⑥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
【译文】
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气候像收敛的秋季。那里的百姓都是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刚强。当地居民不穿丝绵,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喜欢吃肥美,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犯害他们的躯体,他们的疾病是由饮食、情志内因造成的,容易生内脏疾病。治疗上,就需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来自西方。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①,脏寒生满病②。其治宜灸炳③,故灸螨者,亦从北方来。
【注释】
①乐野处:乐于野外居住,即游牧生活。乳食:以牛羊乳为食品。
②脏寒生满病:内脏受寒,而发生胀满等疾病。③灸炳(ruò):一种治疗方法,即用艾灼烧皮肤。
【译文】
北方地区,气候像闭藏的冬季。地势高,人们住在山上,周围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习惯于住在野地里,吃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生发胀满病。治疗上,应该使用灸炳,所以灸炳疗法,来自北方。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①,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②,水土弱③,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肘④,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⑤,其病挛痹⑥。其治宜微针⑦,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注释】
①长养:南方的气候水土,适宜生长养育万物。
②地下:地势低洼。
③水土弱:水土卑湿。
④肘:即“腐”字。经过发酵腐熟的食物。
⑤致理:肌肤密致。
⑥挛痹:筋脉拘挛,麻木不仁。
⑦微针:小针。
【译文】
南方地区,气候像长养万物的夏季,是阳气盛大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聚集多。当地百姓,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所以当地人的皮肤致密色红,容易发生拘挛湿痹等病。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所以微针疗法,来自南方。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①。其民食杂而不劳②,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骄③,故导引按骄者,亦从中央出也。
【注释】
①“天地”句:中央之地,地势平坦,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②食杂:所食之物繁多。
③导引按骄:古代保健和治病的方法,类似于气功和按摩。
【译文】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种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食物的种类很多,人们不感觉烦劳,多生发痿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跡的方法,所以导引按骄疗法,来自中央地区。
故圣人杂合以治①,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②,知治之大体也。
【注释】
①杂合以治:综合各种疗法,用以治病。
②得病之情:能够了解病情。
【译文】
高明的医生综合各种疗法,针对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所以疗法尽管不同,疾病却都能痊愈,这是由于了解病情,掌握了治病大法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