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40)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对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腹中疾患的病因、症状、治法、禁忌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介绍了鸡矢醴和四乌贼骨一蔗茹丸两个方剂。对妊娠与腹中疾患指出了鉴别要点。因本篇讨论疾病都在腹中,故篇名《腹中论》。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①。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②。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注释】
①鼓胀:是一种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病证。
②鸡矢醴:是古人用来治疗鼓胀的药酒方名。矢,通“屎”。醴,酒的一种。方用鸡屎白,硒干,焙黄,一两,米酒三碗,煎数沸,去滓,过滤,澄清,空腹热服,一日二次。
【译文】
黄帝问:有人患心腹胀满,早上进食,晚上便不能再进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为鼓胀。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用鸡矢醴治疗,一剂就可见效,两剂就能治愈。
黄帝说:这种病有时会复发,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没有节制,所以时时发病。这种病虽在表面上看要好了,但又饮食不节,病气就会再次聚集腹中而复发。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①,出清液②,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鲫骨一蔗茹③,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④,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⑤,利胁中及伤肝也。
【注释】
①臭(xiù):气味。
②出清液:吐清水。
③乌剑(zé)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薏(lǘ)茹:即茜草。
④雀卵:即麻雀卵。气味甘温,能补肾阳,益精血。
⑤鲍鱼:即蝮鱼,又名“石决明肉”。能补肝肾,益精明目,开胃养营。
【译文】
黄帝说:有人患胸胁支撑胀满,妨碍饮食,发作之前,先闻到腥臊气味,口泛清水,先见吐血,逐渐四肢寒冷,眼花,时常大小便出血;这是什么病?怎么得的?
岐伯说:病名为血枯。是由于年轻时曾大出血;或醉酒后肆行房事,使精气耗竭,肝脏损伤,所以月经量少,甚至停经。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健康?
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蔗茹,二药混合,用麻雀卵和制成丸,如小豆大小。于饭前服五丸,用鲍鱼汤送服,以有益于胁肋和补益受伤的肝脏。
帝曰:病有少腹盛①,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②。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③,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④,侠胃脘内痈⑤。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⑥,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⑦。论在《刺法》中。
【注释】
①盛:满
②伏梁:古病名。指脘腹部痞满肿块一类疾患。多由气血淤滞而成。张介宾:“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
③因:依靠。
④生:王冰:“生当为出,传文误也。”
⑤侠:《太素》卷三十《伏梁病》作“使”。义胜。
⑥齐:通“脐”,肚脐。
⑦勿动亟夺:不可用按摩以求伏梁病立即消除。亟,急。夺,削除。
【译文】
黄帝说:有一种病小腹盛满,上下左右四周按之有明显的根底,这是什么病?能否治疗?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
黄帝说:因为什么引起的?
岐伯说:小腹肿包裹着大量脓血,停聚在肠胃之外,这种病不易治疗;诊治时每因切按过重而引起死亡。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生在下腹部,则靠近阴部,重按必然使脓血从下部穿溃排出,向上则靠近胃脘,会使脓血穿出横膈,使胃脘生内痈。这是慢性病,难于治愈。病位在脐以上的属危重的逆证,在脐以下的属预后较好的顺证,总之不可按摩以求疾病立即消除。具体的论述记载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箭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①。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②,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③。
【注释】
①风根:平素感受风寒之邪。
②肓之原:脖映穴,即任脉经的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原,原穴。
③水溺:小便。
【译文】
黄帝说:有的人髀、股、胫部位都肿,而且绕脐疼痛,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是平素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邪气充溢大肠,滞留附着于肓膜,育的原穴位于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法,误用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①,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②,石药发填③,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懦悍④,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⑤。
【注释】
①热中、消中:即后世所谓的三消病。王冰:“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
②高梁:即膏粱。
③瘐:“癫”的本字。
④懦悍:轻捷猛峻。
⑤更论:《甲乙经》卷十一第六作“当愈甚”。义胜。
【译文】
黄帝说:夫子多次说热中、消中的病人,不能吃肥甘厚味,也不能服用芳香的草药和矿石类药物,因为矿石类药物能使人发癫,芳香类草药会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不准吃肥甘厚味,这不合乎他们的心愿,禁忌芳香和金石药物,这病又不能治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芳香草药之性多辛窜,金石药物之性多峻猛,这两类药物之气都急猛、刚劲,所以不是性情和缓的人,不能服用这两类药物。
黄帝问: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内热的性质懦悍,药物的性质也是这样,内热遇药热,恐怕要损伤脾气。脾属土而恶木乘,服用这类药物的病人,到肝木主令的甲日和乙日时,病情就更加严重了。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①。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瘤②,石之则狂③。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瘤④;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⑤。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注释】
①厥逆:张介宾:“此以阴并于阳,下逆于上,故病名厥逆。”
②瘠:“喑”的异体字。失音。
③石:指针刺。王冰:“谓以石针开破之。”
④“灸之”两句:张介宾:“阳气有余于上而复灸之,是以火济火也。阳极乘阴,则阴不能支,故失声为瘠。”
⑤“石之”两句:张介宾:“阳并于上,其下必虚,以石泄之,则阳气随刺而去,气去则上下俱虚而神失其守,故为狂也。”
【译文】
黄帝说:讲得对。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岐伯说:病名叫厥逆。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用灸法则能引起失音,用针刺则能引起发狂。须待阴阳之气交合,才能治疗。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呢?
岐伯说:阳气逆于上,上部阳有余,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盛入阴则为失音;若用针刺,则阳气随刺而外泄致虚,阳气虚则发狂。必须待阴阳之气交合,而后治疗,才可以痊愈。
黄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译文】
黄帝说:讲得对!怎样诊知妇女怀孕并且将要分娩呢?岐伯说:身体不适,似乎有病,却切不到有病脉。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①。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膜胀而头痛也②。
帝曰:善。
【注释】
①三阳之动:三阳之脉盛大而博动较甚。三阳,少阳、太阳、阳明。
②“夫阳”三句:张介宾:“头主阳,腹主阴,阳邪在头则头痛,及其入于阴分则腹为瞋胀也。”旗胀,腹胀。
【译文】
黄帝说:发热兼有疼痛,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发热病都见阳脉,因而三阳脉盛大而搏动较甚。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为病在少阳,大两倍为病在太阳,大三倍为病在阳明,传入三阴。病邪由阳入阴,则病在头与腹部,就会出现腹胀而头痛。
黄帝说:讲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