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59)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府,藏物之府库,引申有汇聚之处的意思。气府,即经脉之气交会之处。本篇承上篇《气穴论》,补其未尽之余义,叙述了手足三阳经脉、督脉、任脉、冲脉等经脉之气通达之处的腧穴数目及分布概况。因为腧穴是各经脉之气通达交会之处,故篇名《气府论》。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人发至顶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注释】

①脉气所发:经脉之气达到的穴位。所发,指与此经有密切关系的穴位,并不只限于本经的穴位。

②七十八穴:此穴位数目,诸家说法不一:杨上善作七十三穴,王冰作九十三穴,吴崑作九十一穴。张介宾:“详考本经下文,共得九十三穴。内除督脉、少阳二经,其浮气相通于本经,而重见者凡十五穴,则本经止七十八穴。近世经络相传,足太阳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即下文各经之数,亦多与今时者不同。”

③两眉头各一:即左右两侧的攒竹穴。

④“入发”三句:顶,原作“项”,高世拭:“顶,旧本讹项,今改顶,前顶穴也。自攒竹入发际,至前顶,其中有神庭、上星、囟会,故长三寸半。前顶在中行,次两行,外两行,故旁五,言自中及旁,有五行也。"

⑤浮气:浮于头部的经脉之气。

⑥“凡五行”三句:指行于头部的五行经脉。中行为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五穴,次侠旁两行为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五穴,又次旁两行为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五穴。

⑦项中大筋两傍各一:左右两侧的天柱穴。

⑧风府两傍各一:左右两侧的风池穴。

⑨“侠背”句:从大椎至尾骶,共二十一节。

⑩十五间各一:上述二十一节,其中有十五椎间,左右各有一穴,它们分别是:附分、魄户、膏肓、神堂、意语、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左右共三十穴。

⑪“五脏”两句: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谓五脏之俞,左右共十穴,胃俞、三焦俞、胆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谓六腑之俞,左右共十二穴。

⑫“委中”三句:指委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六穴,左右共十二穴。

【译文】

足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七十八个腧穴:两眉头陷中各一穴,自眉头上行入发至前顶穴,其中有神庭、上星、囟会三穴,共长三寸半,前顶居中央一行,两旁各分两行,共五行,中行与外行相距三寸,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间的共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在颈项大筋两旁各有一穴,两侧风府穴旁边各有一穴,从大椎循脊柱下行至尾骶,有二十一节,其中的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的腧穴左右各有五个,六腑的腧穴左右各有六个,从委中穴以下到足小趾旁,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肤,八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注释】

①两角上各二:指两侧头角上的天冲穴、曲鬓穴,共四穴。

②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自瞳孔直上发际内,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各五穴。

③耳前角上各一:即左右两侧的颔厌穴。

④耳前角下各一:即左右两侧的悬厘穴。

⑤锐发下各一:即左右两侧的和醪穴。高世拭:“锐发,即鬓发。下各一,和醪二穴也。”

⑥客主人:上关穴。

⑦耳后陷中各一:即左右两侧的翳风穴。

⑧耳下牙车之后各一:颊车穴。

⑨“掖下三寸”三句:掖下,指渊腋、辄筋、夭池三穴。胁下至肤,指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醪六穴。八间,指八肋之间。掖,同“腋”。肤,肋下胁上部分。

⑩髀枢中傍各一:左右两侧的环跳穴。

⑪“膝以下”三句:即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侠溪、窍阴六穴。

【译文】

足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二个腧穴:两头角上各有二穴;从眼睛直上发际内,左右各有五穴;耳前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前角下左右各有一穴;鬓发下左右各有一穴;客主人穴左右各一穴;耳后陷中各有一穴;下关穴左右各一穴;耳下牙车之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穴左右各一;腋下三寸,从胁下至法,八肋之间,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有一穴;从膝下到足小趾侧的次趾,左右足各有六个腧穴。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面熟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脐广三寸各三,下脐二寸侠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注释】

①额颅发际傍各三:悬颅、阳白、头维左右各三穴。

②面熟骨空各一:即左右两侧的四白穴。就骨,颧骨。

③缺盆外骨空各一:即左右两侧的天醪穴。

④膺中骨间各一:张介宾:“谓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左右共十二穴也。”

⑤“侠鸠尾”三句:王冰:“谓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五穴也。”

⑥侠脐广三寸各三:指滑肉门、天枢、外陵左右各三穴。

⑦下脐二寸侠之各三:指大巨、水道、归来左右各三穴。

⑧伏菟上各一:左右两侧的髀关穴。

⑨“三里”句:高世械:“膝犊鼻下外廉,相去三指,是谓三里,膝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其中有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左右各八俞,凡十六穴。”

【译文】

足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八个腧穴:额颅发际旁左右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颔骨骨空陷中左右各一穴;人迎穴左右各一穴;缺盆外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胸膺部每肋间左右各有一穴;夹鸠尾穴之外,正当乳下三寸,夹胃脘左右各有五穴;夹脐旁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夹脐,下二寸,左右各有三穴;气街穴在脉动处左右各一穴;左右伏菟穴上各有一穴;左右足三里穴以下到足中趾,各有八个腧穴,分布于一定的孔穴之中。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勋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注释】

①目内眦各一:左右两侧的睛明穴。

②目外各一:左右两侧的瞳子醪穴。

③骨下各一:左右两侧的颧膠穴。

④耳郭上各一:左右两侧的角孙穴。郭,耳轮。

⑤耳中各一:左右两侧的听宫穴。

⑥曲掖上骨穴各一:左右两侧的膈俞穴。

⑦柱骨上陷者各一:左右两侧的肩井穴。

⑧上天窗四寸各一:天窗、窍阴二穴。

⑨肩解各一:高世拭:“肩外解分之处,两秉风穴。”

⑩肩解下三寸各一:左右两侧的天宗穴。

⑪“肘以下”句:张介宾:“脉起于指端,故曰本。六俞谓小海、阳谷、腕骨、后溪、前谷、少泽左右共十二俞也。”

【译文】

手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六个腧穴:目内眦左右各有一穴,目外眦左右各有一穴,颧骨下左右各有一穴,耳廓上左右各有一穴,耳中左右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左右各有一穴,柱骨穴的上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天窗穴上四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解部左右各有一穴,肩解下三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端,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注释】

①“鼻空外廉”两句:高世拭:“鼻孔外廉,迎香穴也。项上,扶突穴也,左右各二,凡四穴。”

②柱骨之会:颈项与肩交会处。指左右两侧的天鼎穴。柱骨,即脊椎骨。

③髃骨之会:指左右两侧的肩髃穴。

④“肘以下”句:王冰:“谓三里、阳溪、合谷、三间、二间、商阳六穴也。”

【译文】

手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鼻孔外侧及项部左右各有二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中左右各一;项肩相会之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臂相会之处,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大指侧的次指间,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勋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注释】

①航骨下各一:张介宾:“手太阳颧醪二穴也。手少阳之会,重出。”

②眉后各一:左右两侧的丝竹空穴。

③角上各一:左右两侧的颔厌穴。

④下完骨后各一:左右两侧的天牖穴。

⑤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左右两侧的风池穴。

⑥侠扶突各一:左右两侧的天窗穴。

⑦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张介宾:“谓肩醪、腾会、消泺左右各六穴也。”

⑧“肘以下"句:高世拭:“肘骨以下,至手小指、次指头,有天井、支沟、阳池、中渚、液门、关冲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

【译文】

手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二个腧穴:轨骨之下左右各有一穴,眉后左右各有一穴,头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后完骨下左右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左右各有一穴,夹扶突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下三寸,其间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侧的次指端,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注释】

①项中央二:风府、哑门二穴。

②发际后中八:指从前发际至后发际中行的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八穴。

③面中三:指面部中央,从鼻至唇的素醪、水沟、兑端三穴。

④“大椎以下”句:张介宾:“谓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会阳也。内会阳二穴,属足太阳经,在尻尾两傍,故曰及傍,共十六穴。”

⑤“至骶下”两句:张介宾:“此除项骨而言,若连项骨三节,则共二十四节。”

【译文】

督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项部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中央有三穴,大椎以下到尻尾及尻尾两旁有十五穴。从大椎到尾骶共二十一节,这是计算脊椎骨的方法。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断交一

【注释】

①喉中央二:廉泉、天突二穴。

②“膺中”句:高世拭:“鹰中,胸之中行也。骨陷中有璇玑、华盖、紫官、玉堂、膻中、中庭各一,共六穴。”

③“鸠尾下”三句:新校正:“详‘一'字疑误。”鸠尾,鸠尾骨,胸骨剑突。鸠尾骨至胃上脘相距三寸,其间有鸠尾、巨阙、上脘三穴,上脘穴至脐中央相距五寸,其间有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五穴,神阙穴至横骨毛际相距六寸半,其间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六穴。以上自鸠尾骨至毛际处共十四寸半,计十四穴,每穴相距一寸。

④下阴别一:张介宾:“自曲骨之下,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曰阴别。一,谓会阴穴也。”

⑤目下各一:张介宾:“足阳明承泣二穴,任脉之会。”

⑥下唇一:指承浆穴。

⑦断(yín)交一:龈交穴。断,同“龈”。

【译文】

任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喉中央有二穴,胸膺骨陷中每陷各有一穴,鸠尾下三寸处是上脘穴,上脘穴至脐中央相距五寸,脐中央至横骨毛际相距六寸半,每寸各有一穴,共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下部前后二阴之间有一穴,两目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龈交穴一个。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注释】

①“侠鸠尾”句:以腹中线为基准,左右各旁开半寸,自鸠尾至脐,每寸一穴,即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左右各六穴。

②“侠脐下”句:以腹中线为基准,左右旁开半寸,自脐至横骨,每寸一穴,即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各五穴。

【译文】

冲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夹鸠尾两旁各横开半寸,向下到脐有六穴,每穴相距一寸,夹脐两旁各横开五分,向下到横骨有五穴,每穴相距一寸,这是腹部经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骄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注释】

①足少阴舌下:指廉泉穴。

②“厥阴”句:张介宾:“急脉在阴毛之中。凡疝气急痛者,上引小腹,下引阴丸,即急脉之验,厥阴脉气所发也。”

③手少阴各一:指阴郄穴。

④阴阳骄各一:阴骄指照海穴,阳骄指申脉穴。

⑤“手足”句:鱼际,指手足赤白肉交际处如鱼腹色际。手足鱼际皆为经脉之气通达的部位。

【译文】

足少阴经脉之气通达于舌以下的有二穴,厥阴经脉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急脉穴,手少阴经脉左右各有一阴都穴,阴跡、阳跡脉各有一穴。手足鱼际皆为经脉之气通达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58)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6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