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58)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了人体三百六十五气穴的名称及分布部位,阐述了孙络与豁谷的基本概念,以及邪入孙络、路谷造成营卫运行不畅而产生的种种病理变化,指出了病邪侵犯人体,从孙络沿络脉、经脉进而深入脏腑的传变途径,以及对某些疾病的针刺治疗方法。由于本篇所论的三百六十五个腧穴都是经脉之气输注之处,故名为《气穴论》。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注释】

①气穴:即腧穴,亦称“孔穴”,是经脉之气输注之处,所以叫“气穴”。

②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

③溢意:尽情。尽言:详尽地言谈。

④捧手逡巡而却:恭敬谦逊貌。逡巡,却退,欲进不进、迟疑不决貌。

⑤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学问修养好的人容易明达事理,一听就懂,犹如经过训练的良马容易驾驭一样。

⑥真数:指三百六十五穴。张志聪:“真数者,脉络之穴数。”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人身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一年的日数相应,但不知具体所在,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稽首再拜回答说:这是非常深奥的问题啊!如果不是圣帝,谁肯深究这些道理呢!因而请让我详尽地讲讲气穴的部位所在。

黄帝恭敬而谦逊地说:夫子以大道开导我,虽然眼睛尚未看见具体部位,耳朵尚未听到具体数目,却已耳聪目明,心领神会了。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

黄帝说: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常言,真数能开启人的思路,现在我所询问的就是气穴的真数,主要是为了启发蒙昧,解除疑惑,还谈不上讨论更精深的道理。不过我希望先生能详尽全面地说明气穴的部位,使我了解它的道理。请让我把它收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妄传他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注释】

①心:心胸部。

②十椎:张介宾:“十椎,督脉之中枢也。此穴诸书不载,惟《气府论》督脉气所发条下,王氏注曰: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与此相合,可无疑也。”

③胃脘:中脘穴,为胃经的募穴。

④关元:关元穴,为小肠经的募穴。

⑤邪:偏斜。系:联属。阴阳:指前后。

【译文】

岐伯再拜后回答说:臣请谈谈这个问题。背与心胸部相互牵引而疼痛,其治法是取天突穴与中枢穴,以及上纪穴。上纪就是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背与胸部的经脉斜系着前后左右,所以其一病就表现为前胸与后背牵引疼痛而涩滞,胸胁疼痛,呼吸不利,不能平卧,上气喘急,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经脉满起,这是因为其脉斜出于尻部,连络胸胁,散布于心而贯穿膈,上肩与天突相会;又向下斜行到肩,交会于背部十椎之下的原因。

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服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培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骄,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㉔,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注释】

①脏俞,五十穴: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俞,即井、荥、输、经、合五俞。每脏各有五穴,为二十五穴,左右相加,共五十穴。

②腑俞,七十二穴:腑,即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六腑。俞,即井、荥、输、原、经、合六俞。每腑各有六穴,六腑共三十六穴,左右相加,共七十二穴。

③“热俞”四句:指治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治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详见《水热穴论》。

④行:行列。

⑤中服(lǚ)两傍:指脊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处。胎,同“膂”,脊骨。五:指足太阳经的五脏俞。

⑥大椎上两傍各一:张志聪注为“大杼穴”。

⑦两髀厌分中,二穴:两侧环跳穴。

⑧耳中多所闻,二穴:两侧听宫穴。

⑨眉本,二穴:两侧攒竹穴。

⑩项中央,一穴:风府穴。

⑪枕骨,二穴:两侧窍阴穴。因其位于枕骨部,又名枕骨穴。

⑫巨虚上下廉,四穴:两侧上巨虚、下巨虚穴。

⑬曲牙,二穴:两侧颊车穴。

⑭肩解,二穴:两侧肩井穴。

⑮焙(yīn)门:哑门穴。

⑯齐:同“脐”,指神阙穴。

⑰胸俞,十二穴:指俞府、或(yù)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

⑱背俞,二穴:张志聪、高世械认为是膈俞穴。

⑲膺俞,十二穴:指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十二穴。

⑳分肉,二穴:张志聪:“分肉一名阳辅穴。”

㉑踝上横,二穴:两侧解溪穴。

㉒阴阳骄,四穴:阴骄指照海穴,阳骄指申脉穴,左右共四穴。

㉓两骸厌中,二穴:张介宾:“两骸厌中,谓膝下外侧骨厌中,足少阳阳关穴也。”吴崑、张志聪作“阳陵泉”。高世械作“环跳穴”。骸,骨或特指胫骨。

㉔大禁:指五里穴。

㉕二十五:指针刺二十五次。意指五里穴不可针刺至二十五次。

【译文】

脏俞,有五十个穴位;腑俞,有七十二个穴位;热俞,有五十九个穴位;水俞,有五十七个穴位;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共二十五穴;脊椎两侧各有五脏俞五穴,左右共
有十穴;大椎之上两侧各有大杼穴一个,共二穴;瞳子醪、浮白二穴,左右共四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窍阴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哑门一穴;神阙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阳辅二穴;解溪二穴;照海、申脉共四穴;治水之俞在诸经分肉之间;治热之俞在经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在两骸厌中有二穴;大禁之穴五里,禁二十五刺,位置在天府穴下五寸处。以上三百六十五穴,就是针刺时所选取的穴位。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器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注释】

①游针之居:行针的处所。

②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③溢:除去。

【译文】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就是行针的处所,还想了解孙络、豁谷也各有相应吗?

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孙络可以疏散邪气,通畅营卫。如果邪气侵入人体,造成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内溢,使卫气耗竭而营血淤留,则在外发热,在内少气。应迅速用针刺泻去邪气,不要耽误,以通达营卫,只要见到有营血稽留,就应施针刺泻,不必问其是否为穴会所在。

帝曰:善!愿闻器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器。肉分之间,器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胭,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器谷也。器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注释】

①大气:宗气。

②节凑:关节。

③小痹:邪在孙络,尚未入里的痹证。

【译文】

黄帝说:讲得很对!希望听听豁谷的会合。

岐伯说:肌肉的大会合处是谷,肌肉的小会合处是豁。分肉之间,豁谷会合之处,可以通行营卫,聚会宗气。如果邪气盛溢而正气壅塞,脉络发热而肌肉腐败,营卫运行不畅,必将形成痈脓,在内消烁骨髓,在外破溃胭肉,如果邪留关节,必将使筋骨败坏。如果寒邪蓄积留滞,营卫不能循行其所,使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能伸展,在内发为骨痹,在外表现为麻木不仁,这是正气不足,大寒留滞于豁谷所致。豁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如果从小痹之证发展传变,邪气随络脉往来不定,微针可以达到,方法与刺孙络之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注释】

①十二络脉:十二正经之络脉。按:本节“岐伯曰”一段似为错简,上段“署曰《气穴所在》”应是结束语。

②十四络脉:十二正经之络脉加任、督二脉之络。

③“内解”句:张介宾:“解,解散也。即《刺节真邪》篇解结之谓。泻,泻去其实也。中者,五脏也。此言络虽十二,而分属于五脏,故可解泻于中。”

【译文】

黄帝于是避开左右,起身再拜说:今日承蒙夫子你启发,消除了我的蒙昧疑惑,我将把这些理论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来。于是储藏在金兰之室,署名为《气穴所在》。

岐伯说:孙络之脉从经脉别出,其血盛而应当用泻法的,亦从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脉,进而传注到十二络脉,而不限于十四络脉的范围,若要从内驱散病邪,可取五脏的经脉泻之。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57)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59)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