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20)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讨论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三部指诊脉的部位即头、手、足上中下三部;九候是指每一部位中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三部综合,共得九候。从三部九候的脉象分析,以了解病情和判断预后,故篇名《三部九候论》。诊脉何以“三部九候”,这与古代的数理哲学有关。张景岳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莫有能出乎数者。”客观世界存在着数量关系,即数的规定性。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而且认为数是决定世界万物存在的本质力量,产生了对数的崇拜,进而发展为数理哲学,即以数理作为考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中国文化“重数”以《周易》为代表,《易传》说:“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极数知来之谓占”。其后,《管子》、《吕氏春秋》、《礼记·月令》都有“重数”的传统。同样,数理哲学观念也成为《内经》观察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表现在脉诊上就是“三部九候”理论。其根据是“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①,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②,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③,歃血而受④,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⑤,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⑥。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注释】
①九针:此指九候。“针”疑是误字。
②属:嘱咐。
③著之骨髓,藏之肝肺:形容深刻领会,铭记在心。著,有纳的意思。
④歃(shà)血:古时盟誓的一种仪式。歃,饮。
⑤天光:指日月。
⑥始于一,终于九:数理哲学认为数始于一,而终止于九。九加一为十,十又是一的开始,所以说始于一终于九。最基本的数就是一至九,“一”为数之始,“九”为数之终。
【译文】
黄帝问说:我听了九候的道理,内容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希望再听些主要的道理,以传给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我发誓接受所学,不敢随便泄漏,使它合于天道,有始有终,上应日月星辰节气之数,下合四时五行之变。就五行来说有盛有衰,就四时来说冬阴夏阳,那么人怎样才能够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听听具体的方法。
岐伯说:问得好!这是天地间的至理啊!
黄帝说:希望听听这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它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死生。怎样才能做到呢?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它去决定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译文】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
黄帝问:那么中部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黄帝问:上部的情况又怎样呢?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上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有九候,以应地之九野;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肝、肺、心、脾、肾五神脏,胃、大肠、小肠、膀胱四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败坏,气色必见晦暗,而气色晦暗必然要死亡。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①,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注释】
①去其血脉:除去脉道中的淤血。
【译文】
黄帝问: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一定得先估量病人形体的肥瘦程度,来调和其气的虚实。气实就泻其有余,气虚就补其不足。首先要想法去掉血脉里的淤滞,然后再调和气的虚实,不管治什么病,达到五脏的平和是最终目的。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①,参伍不调者病②。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春者病甚③。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④。
【注释】
①形气相得:形体和气息相符合。如形盛脉盛,形瘦脉细。气,指脉息。得,有“合”的意思。
②参伍不调:指脉动错乱不协调。
③参春(chōng):参差不齐。参,即参差。春,用杵捣米,上下不一。
④目内陷者死:目眶塌陷是脏腑精气衰竭的现象,主死。
【译文】
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不连续,主危。形体瘦,脉反大,胸中多气胀满,也主死。形体和脉息相称的主生,脉象错杂不调的主病。三部九候都失其常度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一上一下像春杵一样,大数而鼓,说明病情很严重。上下左右之脉失去了协调,以至于不可计其至数的,是死候。中部的脉,虽然独自调和,而上部下部众脏之脉已失其常的,也是死候,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也是死候。眶内陷的,是精气衰竭的现象,也会死亡。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①,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②,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③,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④,病;中手徐徐然者⑤,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⑥,死。中部乍疏乍数者⑦,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⑧。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注释】
①“以左手”两句:《甲乙经》“手”下有“于左”二字,无一“上”字。故应释为以左手按于左足上。
②庶右手足:《甲乙经》“庶”作“以”,无“足”字。
③蠕蠕(rú)然:昆虫蠕动貌。
④浑浑然:王冰:“浑浑,乱也。”
⑤徐徐然:缓慢的样子。
⑥身不去:体弱不能行动。去,行。王冰:“谷气外衰,则肉如脱尽。天真内竭,故身不能行。去,犹行去也。”
⑦乍疏乍数(cù):脉律不齐,气脉败乱之兆。数,密。
⑧不俱:即不一致。
【译文】
黄帝问:怎样知道疾病的部位呢?
岐伯说: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的,都会发病。用左手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触按,用右手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感到脉中振动,其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振动剧烈,快速而浑乱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迟缓,为病态;若振动不能达到五寸,即使用力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候。所以身体消瘦至极,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也是死征。如脉代而钩,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应和,上下如一,不应参差不齐。如九候之中有一候落后,就是病态;二候落后,则病重;三候落后,则病必危险。所谓落后,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节律不一致。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就可以预知死生的时间。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胜己的时间,就会死。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两目上视。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①。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②,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③,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④。
【注释】
①平旦死:与下文的“日中死”、“日夕死”、“夜半死”、“日乘四季死”,是用昼夜来划分四时,如以寒热往来之病,死于平旦,象征春;阳极无阴的热中及热病死于日中,象征夏;肝经病风死于日夕,象征秋;阴极无阳的病水死于夜半,象征冬;脾脏居中,属土,寄旺于四季,日乘四季,指辰、戌、丑、未之时。若脉乍疏、乍数、乍疾、乍迟,是土气败,其死必以日乘四季死。
②七诊: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
③经月之病:有二说,一指月经病与妊娠。王冰:“月经之病,脉小以微。”一指经年累月之病。张介宾:“经月者,常期也。”
④皮肤著者死:张介宾:“血液已尽,谓皮肤枯槁着骨也。”
【译文】
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好比冬令,这种病死在阴气极盛之夜半。脉象盛大躁动急数的,为阳,好比夏令,这种病死在阳气旺盛之日中。寒热往来之病,死在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在日中阳极之时。患风病,死在傍晚阳衰之时。患水病,死在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忽密,忽迟忽疾,死在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九候虽尚协调,还是死证。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还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证。所说的不死,是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出现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质不同,所以说不是死证。若七诊之脉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是死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开始发的病情和现在的症状,然后分别切循其脉,观察其经络的浮沉,根据上下逆顺来诊脉。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有病;脉不往来的,是死证。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也是死证。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①,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②,奇邪之脉则缪刺之③。留瘦不移④,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⑤。瞳子高者⑥,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⑦。
【注释】
①孙络:经脉别出的细小分支。
②奇邪:侵入大络之邪为奇邪。
③缪刺:针刺中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方法。
④留瘦不移:指病邪久留而不移动。张介宾:“留,病留滞也。瘦,形消瘦也。不移,不迁动也。”
⑤以见通之:《甲乙经》作“以通其气”。
⑥瞳子高:两目微有上视,但不若戴眼之定直不动。
⑦“手指”句:王冰:“错简文也。”不译。
【译文】
黄帝问:那些可治的病,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找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