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五色(49)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是《内经》论述五色诊的重要文献,可谓色诊大纲。本文认为,脏腑和肢节的病变反应于面部时,各有其分布的一定位置以及与五色的配合关系。根据面部色泽的变化以判断疾病深浅、新久和疾病的转归、预后等。由于主要内容是以五色分属五脏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故以《五色》名篇。主要内容包括:一、说明颜面各部的名称,从五色主病、五色部位的移转,来了解病证性质与病邪的传变概况。二、指出黑色出于庭、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在预后诊断上的价值。三、具体说明首面、咽喉、五脏六腑、四肢关节等在面部的反映区域。四、论述颜面的脏腑分属部位,举例说明其表现气色与疾病的关系;论证了脏部五色对诊断疾病所在的可靠性,更指出五色和五脏以及五脏与外在组织的密切关系。本篇名言:“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注释】

①小子:自谦之词,与《禁服》“细子”义同。张景岳:“诸臣之中,惟雷公独少,故自称小子。”

②方大:端正、宽大、丰隆之意。

【译文】

雷公问黄帝说:观察面部的五色,仅是取决于明堂吗?我还不太了解。

黄帝说:明堂,就是鼻;阙,就是两眉之间;天庭,就是额部;蕃,就是两颊之侧;蔽,就是耳门。这些部位之间,端正丰厚,在十步之外,一望而见。这样的人,一定会享百岁高寿。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

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注释】

①五藏次于中央:五脏反映的部位居于面部的中央。次,次序、位居。

②六府挟其两侧:六腑附在五脏部位的两侧。挟,依附。

③王宫:指心所属的下极(居两目之间)部位。心为君主之宫,故心居之所称为王宫。这里指在面部的对应部位。

④乘袭:指乘虚侵袭。张志聪:“乘袭者,谓子袭母气也。如心部见黄,肝部见赤,肺部见黑,肾部见青,此子之气色,乘袭于母部。”

【译文】

雷公问:五官各部的病色应怎样辨别呢?

黄帝说:鼻骨高而隆起,正而且直。五脏部位,依次排列在鼻部的中央,六腑挟附在它的两旁。在上的阙中和天庭,主头面;在两目之间的下极,主心之王宫。当胸中五脏安和,相应部位就会出现正常色泽,看不到病色。鼻部的色泽,显得清润。这样,五官的病色,哪会辨别不出来呢?

雷公问:还有不这样辨别的,可以听听吗?

黄帝说:五脏病色都有一定的显现部位,如该部的不正气色,有深陷入骨的征象,必然要患病。如它的部色,有彼此相生的征象,就是病情严重,也不会死亡。

雷公问:五色所主的是什么?

黄帝说:青黑主痛,黄赤主热,白主虚寒。这就是五色所主。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易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译文】

雷公问:疾病加重和病邪将衰,怎样去认识呢?

黄帝说:应该色脉结合,全面诊察。按切病人的脉口,出现滑、小、紧、沉的,其病会日趋严重,这是病在五脏;人迎脉气,出现大、紧、浮的,其病情也会日趋严重,这是病在六腑。若脉口部脉现浮滑的,病就日渐加重;人迎脉现沉而滑的,病就日渐轻减。如脉口部脉现滑而沉的,病就日加严重,属于五脏病;如人迎部脉现滑盛而浮的,病也会日加严重,属于六腑病。至于脉象或沉或浮及人迎和脉口部的小大相等的,病就容易好。病在五脏,脉现沉而大的,病就容易好;脉现沉而小的,就是逆象;病在六腑,脉现浮而大的,病就容易好。人迎主表,脉现盛而坚的,是伤于寒;脉口主里,脉现盛而坚的,是伤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

黄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注释】

①色粗以明:指面色明亮。粗,显。

②沉夭:晦滞。

③藏部:指五色所主的脏腑部位。张志聪:“藏部,脏腑之分部也。”

【译文】

雷公问:从面部病色来判断病情轻重,怎样呢?

黄帝说:如病人面部色泽微亮的是病轻,沉滞晦暗的是病重。如病色向上走的,病就加重;如病色向下走,像浮云散去的,病就要好了。五脏的病色,各有脏腑的部位,有属于外部的六腑,有属于内部的五脏。病色从外部走向内部的,是病邪从表入里;病色从内部走向外部的,是病邪从里出表。病生于里的,先治其脏,后治其腑。治反了,病就更加严重。病生于外的,先治其表,后治其里。治反了,病就更加严重。脉象滑大或代或长,是病邪从外而来。目有妄见,神志反常,这是阳盛之病,可以泻阳补阴,病就会好的。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

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释】

①薄泽:指色浮浅而光泽。

②冲浊:即色深沉而浑浊。冲,深。浊,浑浊不清。

③地:指面的下颏部,又名“地阁”,在巨分、巨屈处(巨分、巨屈,参见下文注释)。

【译文】

雷公问:我听说风邪是百病的起因;厥痹是由于寒湿之气所致。从色泽怎样辨别呢?

黄帝说:这应该观察眉间的气色,色现浮薄光泽的是风病,色现沉滞晦浊的是痹病,病色出现在面的下部是厥病。这是一般规律。总的说来,要分别根据色泽说明病变。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注释】

①大气:就是大邪之气,指极厉害的病邪。张景岳:“大气,大邪之气也。大邪之入者,未有不由正气大虚而后邪得袭之,故致卒死。”

②大如母指:形容搏聚成块的病色,如拇指样大。母指,即大拇指。

【译文】

雷公问:有的人没有病象而突然死亡,怎样预知呢?

黄帝说:大邪之气侵入脏腑,虽然没有病象,也会突然死亡的。

雷公问:病稍微见好,而突然死亡的,怎样预知呢?

黄帝说:赤色出现在两颧上,如拇指大,病虽稍微好转,还会突然死亡;黑色出现在天庭,如拇指大,虽没有显著病象,也会突然死亡。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

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注释】

①下极:两目之间。

②直下:张景岳:“肝在心之下,故直下应肝。”指鼻柱部位应肝。

③下者:指肝之下。亦即鼻之准头部位应脾。

④方上:鼻准头的两旁处,即迎香穴略上方。张景岳:“准头两旁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

⑤中央:两颧稍下,鼻两旁迎香以外的部位。张景岳:“中央者,面之中央,谓迎香之外,颧骨之下,大肠之应也。”

⑥面王:即鼻尖部。王者居中,鼻居面部之中,故称“面王”。

⑦挟绳而上:马元台:“挟,近也,故近耳边直上之部分,所以候背之病。”绳,指耳边部位。蒋示吉:“绳,耳边也。耳边如绳突起,故曰绳。”

⑧牙车:即牙床,颊车穴部位。

⑨巨分:指上下牙床大分处。巨,大。

⑩巨屈:在颊下的曲骨部。

【译文】

雷公再拜问道:说得好!那猝死的人,能预知死期吗?

黄帝说: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断定死亡的时日。

雷公说:好呀!我希望完全知道。

黄帝说:天庭,主头面病;眉心之上,主咽喉病;眉心,主肺脏病;两目之间,主心脏病;由两目之间直下的鼻柱的部位,主肝脏病;在这部位的左面,主胆病;从鼻柱以下的鼻准之端,主脾脏病;挟鼻准之端而略上,主胃病;面之中央,主大肠病;挟两颊部,主肾脏病;当肾脏所属颊部的下方,主脐部病;在鼻准的上方两侧,主小肠病;在鼻准以下的人中部,主膀胱和子宫病;至于各部所主的四肢疾病,就是颧骨主肩;颧骨的后方主臂;在此之下主手;眼内角的上方,主胸部和乳部;颊的外部以上应背;沿牙车以下之处,主大腿部;两牙床的中央部位,主膝部;膝以下的部位,主胫部;由胫以下,主足部;口角大纹处,主大腿内侧;颊下曲骨的部位,主膝盖骨。以上是五脏六腑肢体分布在面部的情况,各有一定的部位。在治疗时,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只要审明各部分所表现的色泽,就会诊治不失。能够辨别阳左阴右,就了解阴阳的变化规律。男女病色的顺逆,其位置是不同的,所以说必须了解阴阳的规律。再观察面色的润泽和晦滞,从而诊断出疾病的好坏,这就是高明的医生。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注释】

①抟(tuán):聚结不散。

②驹驹然:形容病色如驹驰无定,散而不聚之状。驹,幼马。张景岳:“稚马曰驹。驹驹然者,如驹无定,散而不聚之谓。故其为病尚散。

【译文】

面色沉滞晦浊的是在里在脏的病,浅浮光亮的是在表在腑的病。色见黄赤属于热,色见青黑属于痛,色见白属于寒。黄而油亮的是疮疡将要化脓,深红的是有淤血。痛极就会拘挛,受寒重就出现皮肤麻木。五色表现在各部位上,观察它的或浮或沉,可以知道疾病的浅深。观察它的光润和枯滞,可以看出病情的或好或坏。观察它的散在和聚结,可以知道病程的或远或近。观察病色的在上在下,可以知道病变部位。全神贯注,心中了了,可以知道病的过去和现在。因此观察病色,如不仔细,就不知道病的虚实。专心致志,毫不走神,才能了解病情的过去和目前情况。面色光亮而不粗糙,病就不会太重。面色既不明亮,又不润泽,而显得沉滞晦暗的,病就比较严重;若其色散而不聚在固定的地方,则其病势也要消散,仅有气痛,还没成为积聚。

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译文】

肾的邪气侵犯心脏,是因为心脏先有了病,肾的黑色,相应出现在心所属的部位上。一般说,病色的出现,都像这样。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癀阴之属也

【注释】

①圆(yuán)直:指圆而直的人中沟。李念莪:“圜直,指人中水沟穴也。人中有边圆而直者,故人中色见,主阴茎作痛。”圜,同“圆”。

②高为本,下为首:在人中上半部者称高,为阴茎根痛;在人中下半部者为茎头痛。

③痰(tuí)阴:又名“阴癫”,就是阴囊偏大的癫疝病。

【译文】

男子病色出现在鼻准的上方,主小腹疼痛,下引睾丸作痛。若病色出现在圜直的人中沟上,就会发生阴茎作痛。在人中的上半部,主茎根病痛;在人中下半部,主茎头作痛。这是属于狐疝、阴癫一类的病。

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注释】

①至胝(zhi)为淫:胝,系“脈”之形误,“唇”之异体字。淫,即白淫。《素问·痿论》:“及为白淫。”王冰:“白淫,谓白物淫衍,如精之状,女子阴器中绵绵而下也。”

【译文】

女子病色出现在鼻准的上方,主膀胱与子宫病。病色散在的主痛,病色集结的主积聚。积聚或方或圆、或左或右,分别像病色在外面所显现的形状。如其色随着下行至唇部,就会有淫浊疾患。如面色光润如脂的,那是暴食,或是吃了不洁食物的象征。

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注释】

①端满:即端正盈满。张景岳:“端谓无邪(按:“邪”与“斜”同),满谓充足。”别乡:犹言他乡,即别的部位。

【译文】

病色见于左,是左侧有病;病色见于右,是右侧有病。如面部有病色,或聚或散而不正的,一如面色所指,就可知道发病的脏腑。所谓五色,就是青、黑、赤、白、黄,它的色泽都是端正充润,表现在所属部位。有时也会出现在其他部位上,如心的赤色不出现在心所属的部位,而出现在面王部位上,色深的,大如榆英,不多天内,病情就会有变化。如果它的病色形状,在上的边缘尖锐,是因为头部气虚,病邪就会向上发展;在下的边缘尖锐,病邪就会向下发展;尖端的在左在右,都可以根据这个原则去测候病邪的发展趋向。以五色与五脏相应的关系来说: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肝与筋相配合,心与脉相配合,肺与皮相配合,脾与肉相配合,肾与骨相配合。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禁服(48)
《黄帝内经》-灵枢-论勇(5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