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癫狂(2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癫和狂,都是神志失常的疾病。本篇着重论述了癫狂的发病原因、各种类型的症状以及针灸治疗的方法等,所以篇名《癫狂》。此外,本篇还论及了风逆、厥逆、内闭及少气四种病的脉证治疗。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注释】

①决(quē):通“缺”,凹陷。

②按:本节专解释目眦,与本篇癫狂关系不大,或为衍文。

【译文】

眼角向外凹陷于面颊一侧的,叫目锐眦。在眼的内侧靠近鼻梁的,叫目内眦。上眼胞属目外眦,下眼胞属目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注释】

①手太阳、阳明、太阴:张景岳:“当取手太阳支正、小海,手阳明偏厉、温溜,手太阴太渊、列缺等穴。”

②“左强者”四句:左右牵引,病多在络,所以应用缪刺法。马元台:“凡症候脉体,左强、右强,俱不病也。其不强者为病,故左强攻右,右强攻左。”

③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张景岳:“足太阳之委阳、飞扬、仆参、金门,足阳明三里、解溪,足太阴隐白、公孙皆主之。手太阳脉经穴同前。”

【译文】

癫病开始发作,病人先闷闷不乐,头重痛,两眼上视而发红,发作严重时,出现心中烦乱,可通过颜面部的色泽、表情来候察。治疗可取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三经的一些腧穴,等到面部的血色转为正常时就停针。

癫病开始发作,口角抽搐歪斜,发出啼叫声,应诊察手阳明、手太阳两经。根据病情而施治,凡左侧正常的,应刺右侧;右侧正常的,应刺左侧。患者面部的血色转为正常时停针。癫病开始发作时,先见腰脊反张僵硬,接着觉得脊柱作痛,候察其病变所在,可取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手太阳经的一些腧穴,等到患者面部的血色转为正常时停针。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注释】

①瓠壶:即葫芦。

②骶骨:马元台:“骶骨穴名长强。”

【译文】

治疗癫病时,医生应常和病者一起居住,观察所应取刺的腧穴。病发时,根据其有病的经脉,使用泻法出血,将泻出的血放在葫芦内,等到再复发时,其血就会动;如果不动,可灸穷骨二十壮。穷骨就是骶骨。

骨癫疾者,颇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悦;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注释】

①骨癫疾:张景岳:“骨癫疾者,病深在骨也。”

②颇(kǎn)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腮齿诸腧分肉皆胀满,而骨骼僵直。张志聪:“骨居者,骨肉不相亲也。”

③身倦:身曲不伸。倦,通“卷”。蜷,曲。

④大杼脉: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

【译文】

病深入骨的骨癫疾,腮齿诸腧分肉皆胀满,而骨骼僵直,常出汗,胸中烦闷;倘呕吐多白沫,肾气下泄,就是死证。

病深入筋的筋癫疾,身体跳缩,筋脉拘急,脉大。宜刺项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倘呕吐多白沫,肾气下泄,就是死证。

病深入脉的脉癫疾,发病时突然仆倒,四肢的脉都胀满弛纵。在脉满处,都可以针刺出血;如脉不满,宜灸挟行于项后两侧的足太阳经的腧穴,并灸带脉穴于腰相距三寸许的地方,及诸经的分肉之间与四肢的腧穴;倘呕吐多白沫,及气下泄的,就是死证。

癫疾病,如发作时像狂证一样,就是不治的死证。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注释】

①得之忧饥:杨上善:“人之狂病,先因忧结之甚,不能去解于心,又由饥虚,遂神志失守,则自悲、喜忘喜怒。"

②手太阴、阳明:指手太阴经的太渊、列缺穴,手阳明经的偏历、温溜穴。

③足太阴、阳明:指足太阴经的隐白、公孙穴,足阳明经的三里、解溪穴。

④自高贤也:自认为高洁、贤良优于他人。

⑤自辩智也:自认为能言有才,胜于他人。

⑥自尊贵也:自认为名高望重,过于他人。

⑦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手阳明与手太阴经的穴位同注②。手太阳指该经的支正,小海穴,舌下指任脉经的廉泉穴,手少阴指神门、少冲穴。

【译文】

狂证开始发作,先有悲伤之情,健忘易怒,时常恐惧,这是因为过度忧愁与饥饿所致。治疗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的腧穴,等到面部的血色转为正常时停针,并取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一些腧穴。狂证开始发作,少睡眠,不饥饿,自以为最伟大,自以为最聪明,自以为最尊贵,好骂人,日夜吵闹不休。治疗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手少阴经的腧穴及舌下的廉泉穴。但要注意只有血脉盛的才可施针,血脉不盛的不能用。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颇。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译文】

患者语言狂妄,易惊好笑,喜欢歌唱,行为反常而不停止,这是大恐所致。治疗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腧穴。狂证发作时,幻视幻听,大喊大叫,这是神气衰少所致。治疗可取手太阳、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经的腧穴,以及头部和两颇的腧穴。发狂的病人,多食而不饱,时常看到神鬼,窃笑而不表现于外,这是喜乐过度所致。治疗先取足太阴、足太阳、足阳明的腧穴,后再取手太阴、手太阳、手阳明的腧穴。如狂初起,还没有出现以上严重症状时,先取左右曲泉,以及血脉盛处,用针泻血,不久就可痊愈了;如果还没有治愈,再按上述治法治疗,并灸骨骶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疫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注释】

①风逆:外感风邪,厥气内逆。

②漯漯(tà):汗出貌。漯,湿,水。

③唏然时寒:形容寒栗时发出的一种唏嘘声。

④清:寒冷感。

⑤足少阴:指足少阴经的涌泉、然谷穴。

⑥足阳明:指足阳明经的厉兑、内庭、解溪、丰隆等穴。

⑦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即胸下两胁之间,指章门、期门穴。

⑧背腧:指肺俞与膈俞之间的腧穴。

⑨足少阴、太阳与骶上:指涌泉、筑宾、委阳、飞扬、仆参、金门及长强等穴。

⑩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指隐白、公孙、三里、解溪、章门、期门等穴,以及足少阴、足阳明发生变动的某经腧穴。

⑪吸吸:气少,言语不能接续。

⑫气索:正气消索,即正气衰弱。

【译文】

外感风邪,厥气内逆,突然四肢疼痛,身体出汗,时常因寒冷而发出唏嘘声,饥饿时心中烦乱,吃饱后又多动而不安。治疗可取手太阴与手阳明表里两经,以及足少阴、足阳明经的腧穴。如果肌肉寒冷的,取荥穴;骨骼寒冷的,取井穴与经穴。

厥逆病的症状,两足突然发冷,胸痛如裂,肠痛如刀割,心中烦乱而不能进食,脉无论大小都兼涩象。如身体温暖的,取足少阴经的腧穴;如身体发冷的,取足阳明经的腧穴。身体寒冷的用补法,身体温热的用泻法。厥逆病见腹胀肠鸣,胸中满闷,呼吸不利,取胸下两胁肋间,咳嗽则脉动应手的腧穴,再取背腧穴,用手按压感觉轻快,就是应刺的穴位。
内气闭阻而小便不通,取足少阴与足太阳两经的腧穴与骶骨的长强穴,用长针刺之。气机上逆,取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的腧穴,严重的,取足少阴与足阳明经发生变动的腧穴。

少气的病人,身体出汗,言语不相连续,骨节发酸,身体沉重,身体懈惰无力而不能动作,取足少阴经的腧穴用补法。气息短促,呼吸不能连续,活动就感到气虚疲乏,补足少阴经的腧穴,其脉有淤血时,应刺之出血。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21)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23)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