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26)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内容有二:一是从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说明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密切关系;一是论望闻问切四诊应结合阴阳四时虚实,来分析病情和诊断疾病。由于讨论了这两个重点,所以篇名叫《八正神明论》。本篇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认为人的气血随着寒温的变化,月亮的圆缺而呈现相对充实和虚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因此在用针治疗时必须根据天时的变化而调气血。基本原则是“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这样就做到了“因天之序”。本篇内容从总体看是有内在关联的,但具体的写作形式有明显的不同。从“法往古”至“见邪形也”一段显然是“传文”的写作方式。所以该文应该不是原作而是后人根据内容的相关性集结而成。本篇还提出了在诊疗水平上存在的“形”、“神”之异的重要问题。所谓“形”指的是仅仅拘泥于疾病的表面现象而勉强应对的下工,而“神”则是指能够在疾病尚处于隐微状态就能够及时发现或在诊治中能够不为疾病的表象所束缚,把握病人内在脏腑经脉气血的改变而及时施以正确治疗的上工,也就是“神医”。《内经》认为只有“上工”、“神医”才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人。可见为医之难,责任之大。本篇名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①,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注释】
①服:事。此指针刺技术。
【译文】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一定法则,那么究竟取法于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并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①,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②;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③,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④,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重虚;月满而补,血气盈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⑤,淫邪乃起。
【注释】
①八正:八节的正气。即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②淖:润泽
③月郭:月亮的轮廓。
④移光定位:用针当随日的长短,而定其气之所在。光,日光。位,气之所在。
⑤外:指络脉。内:指经脉。
【译文】
黄帝道: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大凡针刺之法,必须察验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了,才能进行针刺。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那么人体血液就濡润而卫气上浮;如果气候寒冷,日光晦暗,那么人体血液就滞涩而卫气沉伏。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随月新生,卫气亦随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强盛,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人的肌肉消瘦,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气而调和血气。因此说,气候寒冷,不要行针刺;气候温暖,不要迟疑;月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进行治疗。这叫顺应天时而调养血气。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人身血气的盛衰,来确定气的所在,并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的最好时机。所以说,月初生时用泻法,这叫做重虚;月正圆时用补法,使血气充溢,经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而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这叫做乱经。这些都是阴阳相错,正气邪气分不清楚,邪气沉伏留而不去,致使络脉外虚,经脉内乱,所以病邪就乘之而起。
帝曰:星辰八正四时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遇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①。
【注释】
①天忌:天时的宜忌。
【译文】
黄帝问:星辰、八正、四时怎么候察呢?
岐伯说:星辰的方位,可以用来测定日月循行的规律。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用来测出八风病邪什么时候到来;四时,可以用来分别春秋冬夏之气的所在;按照时序来调整气血,避免八正病邪的侵犯。假如身体虚弱,又遭遇自然界的虚邪,两虚相感,邪气就会侵犯至骨,进而深入五脏。医生能候察气候变化的道理而及时挽救,病邪就不能伤人。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了解。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①。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②,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③,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注释】
①仿佛:模糊,看不清楚。
②正邪:与能致人生病的虚邪相对,为自然界正常之风。当人体虚弱汗出腠理开张时也能伤人,故曰“正邪”。
③萌芽:指疾病刚刚发生。
【译文】
黄帝道:说得好。取法星辰的道理,我已经听到了,希望再听听效法往古的道理。
岐伯说:效法往古,要先懂得《针经》。想把前人的针术在现在加以验证,先要知道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来候察气的浮沉,来给病人进行调整,就会看到它是立有效验的。所谓“观于冥冥”,是说血气荣卫的变化并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这就是把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四时气候的浮沉等情况,综合起来候察以调整病人。这样,医生就常能预见病情,然而疾病尚未显露于外,所以叫“观于冥冥”。所谓“通于无穷",是说医生的高超技术可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医生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不过是病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大家都不能发现罢了。看不见形象,尝不到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就像神灵一样若隐若现,难以捉摸。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病邪。正邪,就是身体因劳累出汗,腠理开张,而为虚风侵袭,正邪伤人轻微,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它的病情,看不到它的病象。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刚开始就救治,先去候查三部九候的脉气,及时调治,不使脉气衰败,所以疾病容易痊愈,所以叫高明的医生。而低劣的医生,却等疾病已形成,或疾病已经败坏时才治疗。等到病已形成后才治疗,就是不懂得三部九候的脉气混乱是由疾病发展所导致的。他所谓知道疾病的所在,只不过是知道三部九候病脉的所在部位罢了。所以这就像把守门户一样,已经陷入了被动地位。其原因就是不了解病理,而只看到病症的表面现象。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①,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②,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③,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④。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补必用员⑤。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⑥,复以吸排针也⑦。故员与方,排针也。故养神者,必先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注释】
①方盛:正盛。
②内(nà)针:进针。内,同“纳”。
③转针:捻转针。
④引针:拔出针。
⑤员:同“圆”。
⑥荣:指荣分、血脉。
⑦排针:推移其针。
【译文】
黄帝道:我听说针法有补有泻,但不懂它的涵义。
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因为“方”就是病人邪气正盛,月亮正圆,天气正温和,身体尚安定的时候。要在病人正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正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正呼气的时候慢慢地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这样,邪气排出,正气流畅,病就会好了。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圆”就是使气运行的意思,行气就是导移血气以至病所,针刺时必须达到荣分,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推移其针。所以说圆与方的行针,都要用排针之法。所以善用针术养神的人,必须观察病人形体的肥瘦和荣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的神气寄存之处,不可不谨慎调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译文】
黄帝说:讲得妙极了!把人的形体与阴阳四时结合起来,虚实的感应,无形的病况,要不是夫子您谁能明白呢?然而夫子多次说到形和神,究竟什么叫形神?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疾病看得很清楚。问病人的病痛,再从经脉的变化去探索,病情才突然出现在眼前。要是按寻而不可得,便不知道病情了。因为靠诊察形体,才能知道病情,所以叫做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①。俱视独见②,适若昏③,昭然独明④,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注释】
①口弗能言:不能用言语形容。
②俱视独见:大家共同察看,唯有自己能看见。
③适:刚才。
④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独:又。
【译文】
黄帝道:那什么叫神呢?
岐伯说:请让我讲讲神。所谓神,就是耳不闻杂声,目不见异物,心志开朗,非常清醒地领悟其中的道理,但这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有如观察一种东西,大家都在看,但只是自己看得真,刚才还好像很模糊的东西,突然明显起来,好像风吹云散,这就叫做神。对神的领会,是以三部九候脉法为本源的,真能达到这种地步,九针之论,就不必太拘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