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 (2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所谓脏气法时即五脏之气的生克制化,取法于四时五行。本篇指出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活动及发病时的变化、治疗、预后、宜忌等均与四时五行有着密切关系。故以《脏气法时论》名篇。本篇内容主要包括:论述了“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道理;阐明五脏病“愈”、“甚”、“持”、“起”的时间、禁忌与治则及五脏虚实的症状和具体治法。最后,论述了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五脏之所宜。本篇名言:“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释】

①法四时五行而治:根据四时五行生克的规律,而制定治疗原则。

②更贵更贱:五行衰旺变化。旺时为贵,衰时为贱。高世拭:“贵者,木旺于春,火旺于夏。贱者,木败于秋,火灭于冬。更贵更贱者,生化迭乘,寒暑往来也。”

③间甚:病减轻为间,病加重为甚。

【译文】

黄帝问:结合人的形体,取法四时五行的规律而进行治疗,怎样是从?怎样是逆?逆从得失的意义,希望听听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与时令气候配合,有衰旺的变化,由此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分析医事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缓解和加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注释】

①其日甲乙:甲乙属木,木分阴阳,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内应足少阳胆经,阴木内属足厥阴肝经,故胆旺于甲日,肝旺于乙日,故曰“其日甲乙”。余脏类推。

②苦:患也,困也,即难以忍受。

③苦:当为“咸”之误。

④“开腠理”三句:滑寿:“此一句九字,疑原是注文。

译文】

黄帝说: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说:肝主春木之气,春天是足厥阴和足少阳主治的时间,肝胆旺日为甲乙;肝苦拘急,急宜食甜味药以缓和。心主夏火之气,夏天为手少阴和手太阳主治的时间,心与小肠旺日为丙丁;心苦弛缓,急宜用酸味药以收敛。脾主长夏土气,长夏为足太阴和足阳明主治的时间,脾与胃旺日为戊己;脾苦湿,急宜用苦味药以燥湿。肺主秋金之气,秋天为手太阴和手阳明主治的时间,肺与大肠旺日为庚辛;肺苦于气上逆,急宜用苦泄之药以宣泄其气。肾主冬水之气,冬天为足少阴和足太阳主治的时间,肾与膀胱旺日为壬癸;肾苦干燥,急宜用辛润之药以润燥。这样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畅五脏之气。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注释】

①持:相持。病情无大变化,相对稳定。

②禁当风:禁止吹风。

③慧:明了清爽。

④下晡(bū):午后申、酉两个时辰为晡,下晡为这两个时辰末,将要进入戌时的时候。

⑤夜半:指水旺于子的时候。

⑥“用辛”两句:吴崑:“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

【译文】

病在肝脏,在夏天痊愈;若至夏天不愈,到秋天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天不死,到冬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年春天才能好转,禁止吹风。肝病患者,痊愈当在丙丁日;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就要加重;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稳定,到甲乙日才能好转。肝病患者,每天清晨神志比较清爽,傍晚时分,病情比较重,半夜时便安静了。肝喜条达疏散,宜急用辛味药来发散,以辛味补之,酸味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④。

【注释】

①日中:午时,火旺之时。

②平旦:平旦属卯,为木旺之时。

③“心欲耎”两句:张介宾:“心火太过则为燥越,故宜食咸以耎之,盖咸从水化,能相济也。”耎,同“软”。

④“用咸”两句:吴崑:“心火喜软而恶缓,故咸为补,甘为泻也。”

【译文】

病在心脏,在长夏痊愈;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要加重;如冬季不死,到明年春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夏天才能好转;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心病患者,病愈当在戊已日;戊已日不好,到壬癸日就要加重;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稳定,到丙丁日才能好转。心病患者,每天中午神智比较清爽,到半夜时病情加重,到了天亮时又安静了。心脏病需要软,宜急用咸味药来软减,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肤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注释】

①日联(dié):午后未时,为脾旺之时。

②日出:新校正:“按《甲乙经》‘日出'作‘平旦’,虽日出与平旦时等,盖日出于冬夏之期有早晚,不若平旦之为得也。”

③“用苦”两句:脾喜燥恶湿,苦性燥,故脾以苦为泻,脾欲缓,甘则顺其性而缓之,故补脾用甘。

【译文】

病在脾脏,在秋天痊愈;若至秋天不愈,到了春天病情就要加重;如春季不死,至夏季病情相对稳定,到了长夏才能好转;应禁食温热性食物及吃得过饱,禁居湿地、禁穿湿衣。脾病患者,其病愈在庚辛日;庚辛日不好,到甲乙日就要加重;甲乙日不死,至丙丁日病情就相对稳定,到了戊己日才能好转。脾病患者,每天午后神志比较清爽,到了日出时,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便安静了。脾病缓和,宜急食甘味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味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注释】

①夜半静:丹波元简:“据前后文例,当是云‘日联静’。”

②“用酸”两句:金性收敛,辛反其性而发散,故为泻。金欲收,酸则顺其性而收,故补肺用酸。

【译文】

病在肺脏,在冬天痊愈;若至冬天不愈,到了夏天病情就要加重;如夏天不死,到长夏时病情会相对稳定,到了秋天才能好转;禁止寒凉饮食及衣服穿得太少。肺病患者,其病愈在壬癸日;壬癸日不好,到丙丁日就要加重;如果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庚辛日才能好转。肺病患者,在每天傍晚时神志比较清爽,到了中午时,病情会加重,午后便安静了。肺脏病需要收敛,宜急食酸味药以收之,用酸味补之,辛味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粹焕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③。

【注释】

①粹(cuì)焕(āi)热食:烧爆的食物。粹,烧也。焕,热甚也。温炙衣:指经火烘烤过的衣服。

②四季甚:王冰:“土旺则甚。”指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相当一日中的四季。

③“用苦”两句:王冰:“苦补取其坚也,咸泻取其软也。”水性凝滞,咸则反其性而软,故为泻。水欲坚,苦则顺其性而坚,故补肾用苦。

【译文】

病在肾脏,在春天痊愈;若至春天不愈,到了病情就要加重;若长夏不死,至秋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冬季才能好转;禁食过热的食物和穿烘烤过的衣服。肾病患者,其病愈当在甲乙日;甲乙日不好,在戊己日就要加重;戊己日不死,到庚辛日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壬癸日才能好转。肾病患者,在半夜时神志比较清爽,当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需要坚,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释】

①以胜相加:以强凌弱。加,侵侮。如风胜则脾病,为木克土。余脏类推。

②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生的时日而愈,如肝病愈于夏、愈于丙丁,为木生火。余脏类推。

③至其所不胜而甚:至被克的时日而病加重,如肝病甚于秋,加于庚辛,为金克木。余脏类推。

④至于所生而持:至生己的时日而病情相对稳定,如肝病持于冬、持于壬癸,为水能生木。余脏类推。

⑤自得其位而起:到本脏当旺的时日,如肝病起于春、起于甲乙,甲乙与春均为木旺之时。余脏类推。

⑥五脏之脉:五脏的正常脉象,如肝脉弦、心脉钩、脾脉缓、肺脉毛、肾脉石。

【译文】

大凡邪气侵袭于人身,都是以强凌弱,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于生己之时而持,自得当旺之时而起。但必须先确定五脏的平脉,才可以推论病证轻重的时间,以及预决死生的日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疏疏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注释】

①目疏疏(huāng)无所见:眼睛昏花,视物不清。

②取血者:在经血盛处放血。

【译文】

肝病可见,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易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恐惧,好像有人来抓他。治疗取刺厥阴和少阳两经穴位。肝气上逆,则有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在其经血盛处放血。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注释】

①甲:同“胛”。

②郄(xì):阴郄穴。马元台:“手少阴之郄,曰阴郄穴者,在掌后脉中去腕半寸。

【译文】

心病可见,胸中疼痛,胁部支满,胁下疼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侧疼痛;如果心虚,则见胸腹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在舌下廉泉穴刺出血。如果疾病有变化,则刺阴郄穴出血。

脾病者,身重善肌①,肉痿,足不收,行善痪②,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注释】

①肌:当为“饥”之误。

②痪(chì):抽掣。张介宾:“手足掉掣也。”

【译文】

脾病可见,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痿软,足不能举步,或筋脉牵掣,脚下疼痛;如脾虚,则见腹满肠鸣,泄泻完谷不化。治疗取刺太阴、阳明、少阴经穴,刺出其血。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膈、肟、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注释】

①不能报息:呼吸断续。张介宾:“报,复也。不能报息,谓呼吸气短,难于接续也。

【译文】

肺病可见,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尻、大腿内侧、膝、髋、小腿肚、小腿下半部、脚等处都疼痛;如果肺虚,可见短气,呼吸不连续,耳聋,咽喉干燥。治疗取刺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出其血。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注释】

①寝汗:盗汗。

②憎风:恶风。

③清厥:厥冷。

译文】

肾病可见,腹大胫肿,喘咳,身体沉重,盗汗出,恶风;如果肾虚,可见胸中疼痛,大腹、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出其血。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译文】

肝脏主青色,肝病宜食甜味,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甜味。心脏主赤色,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是酸味。肺脏主白色,肺病宜食苦味,麦、羊肉、杏、薤都是苦味。脾脏主黄色,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咸味。肾脏主黑色,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大葱都是辛味。所有食物,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缓急,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注释】

①毒药:药物之统称。与今之毒药概念不同,药物性味各有所偏,这种药性所偏,古人称之谓“毒性”。

②五谷: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

③五果:桃、李、杏、栗、枣。

④五畜:牛、羊、猪、鸡、犬。

⑤五菜:葵、藿、薤、葱、韭。充:吴崑:“充实于脏腑也。”

【译文】

凡药物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作为辅助,五畜用来补益,五菜用来充养,气味配合调和而服食,用来补益精气。这五类东西,各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对某一脏之气各有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作用,配合四时五脏,治病要根据五味所宜。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21)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23)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