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痈疽(81)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首先以取类比象的方法,说明人体经脉气血的运行概况,指出形成痈肿的病因、病机以及化脓过程。其次,分别叙述了自头至足十八种痈疽的症状、治法及预后。最后,概括说明了痈与疽的鉴别要点。因本篇内容是专论痈疽的,故以《痈疽》名篇。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①,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器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注于经脉。阴阳已张②,因息乃行③,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注释】
①上焦出气:张景岳:“宗气也。宗气出于喉咙而行呼吸,其以温分肉、养骨节、通腠理者,是卫气化于宗气也。”指卫气,因卫气分属于宗气,宗气在胸中,位属上焦,故曰上焦出气。
②阴阳已张:阴经和阳经都已得到补给。张,满。
③因息乃行:营卫之气随呼吸而运行。息,呼吸。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肠胃受纳水谷,至上焦化为卫气,来温煦肌肉,营养骨节,通利腠理。在中焦化为营气,像雾露一样,注入到豁谷,渗入到孙脉,与津液调和后,变成红色的血液。血和则先把孙脉充满,充满则溢入络脉,络脉充满后,再传注到经脉。这样阴经阳经都得到补给,随着呼吸运行于全身的经脉,经脉的运行有规律,环周有其道理。与天地自然的规律相同,运动不休。应专心诊察调治,用泻法驱除实邪,但过泻会伤正气而为不足。针刺时,快速出针,就可以削减邪气,如用留针法就不能泻而病情先后如一,没有变化。用补法可以驱除虚证,但过补会助长余邪。治疗的目的在于达到血气调和,形气之间的机能恢复正常。我已经懂得了血气的平与不平的道理,但不知道痈疽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形成和消散的日期,痊愈或死亡的日期,时间的远近,这些怎样预测呢?可以听听吗?
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①,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冀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②,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③,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注释】
①天宿失度:天之日月诸星运行失其常度。
②泣:通“涩”。
③骨空:骨之孔隙。
【译文】
岐伯说:经脉运行不止,与天地自然有一样的规则。所以天上的星宿运行失去常度,则有日蚀或月蚀,地上的十二经水流行失去常规,则会漫出水道,泛滥为灾,而致草木涝死不成,五谷不能成长,甚至道路被淹,不能沟通,人们不相往来,或聚集街巷或居住小邑,隔离在不同的地方。血气的运行也是如此,让我谈谈其中的道理。人体的血脉和营卫是循环周流,永不停息的,与在上的二十八宿和在下的十二经水相参相应。如果寒邪侵入经络,血行就会凝涩,凝涩以致不通,不通则卫气运行受到阻碍而停在不通之处,影响它的循环往反,因而形成痈肿。寒邪之气化热,热盛就会腐蚀肌肉,肌肉腐蚀了就会化脓。脓不得排泄就会烂筋,筋烂了就会伤骨,骨伤则骨髓消减,如脓汁不在骨节的缝隙处,就无从排泄,就会引起营血虚亏,这样筋骨肌肉都得不到营养,经脉因之衰败损伤,毒气蔓延五脏,五脏受到严重伤害就会死亡。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①,与忌、日、名②。
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③。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注释】
①形:病形,即证候。
②忌:禁忌。日:愈期或死期。名:病名。
③猛疽:张志聪:“嗌乃呼吸出入之门,发于嗌中,其势甚猛,故名猛疽。”
【译文】
黄帝说:我想全面听听痈疽的形状以及禁忌、预后、名称。
岐伯说:痈发生在咽喉的,叫猛疽。不及时治疗则化脓,脓液不能排出,堵塞咽喉,半天即死。已经化浓的,排出脓液,可配合猪油膏冷服,三天可以痊愈。
发于颈,名曰夭疽①。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②,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注释】
①夭疽:因生于颈部的疽险恶,容易致人夭命,故称“夭疽”。
②渊腋:腋窝深部。
【译文】
发生在颈部的痈,叫夭疽。范围大而颜色紫黑,不及时治疗,热毒之气下移至渊腋部,前伤任脉,向内熏灼肝肺,熏灼肝肺,在十几天内,就会死亡。
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①。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注释】
①“阳气大发”三句:张志聪:“阳气大发者,三阳之气并发也。三阳者,太阳也。太阳经脉入于脑,出于项,故阳气大发,留于项,名曰脑烁。”
【译文】
阳邪亢甚,消烁脑髓,而毒邪留结在项部,形成的痈疽叫脑烁。神色惨淡,项痛有如针刺。如果出现心烦,便是死证,不能治。
发于肩及膈,名曰疵痈①。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藏,痈发四五日,逞炳之②。
【注释】
①疵痈:亦称“肩中痈”。张志聪:“此痈生浮浅,如疵之在皮毛,故名疵痈,而不害五脏。”疵,《说文》:“病也。”
②逞:快。螨(ruò):火炙。
【译文】
发生在肩、臂部的,叫疵痈。颜色紫黑,要赶紧治疗,否则,会使病人汗出至足,但不致伤及五脏,在痈发四五天内,赶快用灸法。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①。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②,急治之。
【注释】
①米疽:张志聪:“米者,言其小也。”
②马刀挟瘿:张景岳:“此即瘰疬也。”
【译文】
发生在腋下,红肿坚硬的,叫米疽。用砭石治疗,选用细长的砭石,用稀疏的砭刺法,再涂上猪油膏,六天能痊愈,不需要包扎。如果痈疽坚硬不溃时,是马刀挟瘿,要赶紧治疗。
发于胸,名曰井疽①。色青,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注释】
①井疽:王肯堂:“心窝生疽,初起如黄豆,肉色不变,名曰井疽。”痈疽以井来命名,比喻其病深而恶,发于胸,靠近心脏,应及早治疗。
【译文】
发生在胸部的痈疽叫井疽。颜色发青,形状如大豆,三四天内,不及时治疗,邪毒向下内陷入腹,成为不治之症,到七天就会死。
发于膺,名曰甘疽①。色青,其状如谷实瓜萎②,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日,死,死后出脓③。
【注释】
①甘疽:李念莪:“膺,在胸傍高肉处,逼近在乳上也,穴名膺窗,足阳明胃之脉也。土味甘,故曰甘疽。”
②其状如谷实瓜萎:李念莪:“层房累累,状如谷实瓜萎,软而不溃,中有所蓄,如瓜子。”
③死后出脓:张志聪:“死后出脓者,谓至将死之候,然后出脓而死,此即乳岩、石痈之证也。"
【译文】
发生在膺部的痈疽,叫甘疽。皮色发青,形状如谷粒或瓜萎,常发寒热,赶快治疗,除去寒热,如不及时治疗,十天后会死亡,死证,死的时候才流出脓液。
发于胁,名曰败疵①。败疵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到陵葱草根各一升②,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注释】
①败疵:李念莪:“胁者,肝之部也。妇人多郁怒,故患此疮。”
②陵(líng)蔻(qiáo)草根:李念莪:“陵,菱也。蔻,连翘也。二草之根俱能解毒。"
【译文】
发生于胁部的痈疽,名叫败疵。败疵多发于妇女。迁延日久,可变成大痈脓。治疗后,其中长出新肉,有赤小豆大小,到碎菱草和连翘的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乘热勉强喝下,饮后穿厚衣服,坐在热釜上熏蒸,使汗出到脚,便愈。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①。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注释】
①股胫疽:张景岳:“股胫,大股也。状不甚变,言外形不显也。痈脓搏骨,言脓着于骨,即今人之所谓贴骨痈也。毒盛而深,能下蚀三阴阳明之大经,故不为急治则死矣。”
【译文】
发生在股胫部的痈疽,名叫股胫疽。它的外形没有太大变化,但脓液贴附骨上,不赶紧治疗,三十天内会死。
发于尻,名曰锐疽①。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注释】
①锐疽:也称“鹤口疽”。《外科正宗》:“鹤口疽发在尾闾之穴,高骨头尖,初起形如鱼胞,久则突如鹤嘴。”
【译文】
发生在尾骶骨部的痈疽,名叫锐疽。颜色赤,坚硬而肿大,应急治,如果不治,三十天内可以致死。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①。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注释】
①赤施:张志聪:“股阴者,足三阴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于阴部,故名曰赤施。”
【译文】
发生在大腿内侧的痈疽,叫赤施。不赶紧治疗,六十天内会死。假使两股同时发生,不急治,当在十天内死亡。
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①,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注释】
①石:砭石。这里用为动词,砭刺。
【译文】
发生在膝部的叫疵痈。痈的外形肿大,患处皮色不变,恶寒发热,坚硬如石。此时不可用砭刺法,如果误用砭刺,会致死亡;必须等它柔软时,再用砭刺,可以复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①,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注释】
①“诸痈疽”句:张景岳:“诸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皆不宜有痛毒之患,若其相应,则发于上而应于下,发于左而应于右,其害尤甚,为不是治。然发于三阳之分者,毒浅在腑,其死稍缓;发于三阴之分者,毒深在脏,不可出一月也。”
【译文】
凡痈疽生在关节上下左右相对的,都是不治之证。生在阳分的一百天死亡;生在阴分的三十天死亡。
发于胫,名曰兔啮①。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注释】
①兔啮(niè):王肯堂:“足跟生疽何如?曰是名兔啮。以其状如兔啮,故以为名。”啮,咬。
【译文】
发生在足胫的,叫做兔啮。外形色红而深至骨,赶紧治疗,不抓紧治疗要危及生命。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①。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注释】
①走缓:张志聪:“痈疽之变,有病因于内而毒气走于外者,有肿见于外而毒气走于内者。此邪留于脉而不行,故名曰走缓。”
【译文】
发生在内踝部的痈疽,名叫走缓。形状像痈而皮色不变,多次用砭石刺其肿处,除去寒热,可以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①。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
【注释】
①四淫:张景岳:“阳受气于四末,而大痈淫于其间,阳毒之极盛也。时气移易,则真阴日败,故逾三月而死。”
【译文】
发生在足部上下的痈疽,名叫四淫。外形如大痈,应赶紧治疗,一百天内会死。
发于足傍,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译文】
发生在足旁的痈疽,名叫厉痈。外形不大,初发如小指大,要赶紧治疗,把已发黑的部分消除,如果不能消散,很快会加重,如不治疗,一百日内可致死亡。
发于足指①,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②,则死矣。
【注释】
①发于足指:张景岳:“六经原输皆在于足,所以痈发于足者,多为凶候。至于足指,又皆六井所出,而痈色赤黑,其毒尤甚。若无衰退之状,则急当斩去其指,庶得保生,否则毒气连脏,必至死矣。”
②不:同“否”。
【译文】
发生在足趾上的痈疽,名叫脱痈。外现紫黑色的,为不治之死证;不见赤黑色的,不死。如病情没有衰退之象,赶快截除,否则,难免死亡。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
岐伯曰: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憔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
黄帝曰:何谓疽?
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译文】
黄帝说:夫子说的痈和疽,怎样区别呢?
岐伯说:营气稽留在经脉之中,则血液凝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因之而不能通畅,壅阻而不能运行,所以蕴郁生热。大热不能休止,热毒偏盛则使肌肉腐烂,肌肉腐烂则化为脓。但不会内陷入里,不会使骨髓焦枯,五脏不会被损伤,所以命名为痈。
黄帝说:什么叫疽呢?
岐伯说:热毒之气亢盛,陷入肌肤,使筋髓枯萎,向内连及五脏,气血耗竭,在痈肿部位,筋骨和肌肉全都败坏无余,所以命名为疽。疽证,患部皮色枯暗而且硬如牛颈项的皮;痈证,患部皮薄而且颜色光泽。这就是痈证和疽证的候察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