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杂病(26)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 题解 】
本篇介绍了多种疾病的症状和治法,虽名为《杂病》,但内容杂而不乱。篇中着重论证了病因同而病证不同、主证同而兼证不同者,都应分 经取治。充分体现了处理杂病,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本篇内容包括:一、指出经气厥逆所致病证的病位不同,应分经取治。二、论述了喉 痹、疟疾、齿痛、耳聋、衄血、腰痛、项痛、心痛等病,因兼证不同,应分经取治。三、介绍了颇痛、腹满、腹痛、痿、厥、呃等病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肮肮然①,腰脊强, 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
厥,胸满面肿,唇累累然②,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响响然③,多寒气,腹中縠縠④,便溲难,取足太阴 。
【注释】
①肮 肮(huāng):看不清东西,目不明。
②累累然:重积的样子。这里指唇肿而厚。
③响响:腹部膨胀,弹之有声。
④穀穀(gǔ):象声词,流水声。喻腹中肠鸣。
【译文】
经气厥逆,挟脊两旁疼痛,放散至头顶,头昏沉重,视物不清,腰脊 强直,取足太阳经在胭中的委中穴处的络脉刺血。
经气厥逆,胸中气满,面目浮肿,口唇肿厚,突然语言难出,甚至不 能言语,取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经气厥逆,上及喉部以致不能言语,手足寒冷,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经的腧穴治疗。
经气厥逆,腹部膨胀,弹之有声,寒气滞留,腹中有水声,二便不利, 取足太阴经的腧穴治疗。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①,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氅,刺 膝无疑。
【注释】
①犊鼻: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膝膑下。膝膑部形如牛犊之 鼻,故以名穴。
【译文】
咽喉干燥,口中热而唾液如胶,取足少阴经的腧穴治疗。
膝关节疼痛,取犊鼻穴,用员利针刺之,出针后隔些时候还可再刺。 这种针身大如牛尾的长毛,用刺膝部最为适宜。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虾血流①,取足太阳;虾血,取手太阳;不已, 刺腕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 注 释 】
①虾(pēi) 血:凝积的死血。王冰:“虾血,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也。”
【 译 文 】
喉痹肿痛,不能说话的,取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还能说话的,取手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疟疾口不渴,隔日发作一次的,可取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口渴,每日发作的,取手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牙齿疼痛,不怕冷饮的,取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怕冷饮的,取手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耳聋不疼的,取足少阳经的腧穴治疗;耳聋兼见疼痛的,取手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鼻出血不止,且有黑血流出的,取足太阳经的腧穴治疗;如淤血结滞,取手太阳经的腧穴治疗;不愈,刺腕骨下的腕骨穴治疗;再不愈,可刺委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胭中血络。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少,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
颇痛,刺手阳明与颇之盛脉①,出血。
项病,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②,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③,取足少阴 。
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 注 释 】
①颇(kǎn)之盛脉: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颇,下巴。
②淅淅:意同“洒淅”,恶寒战栗貌。
③喝喝(hè): 大声呼喊。在此形容气喘的声音。
【 译 文 】
腰痛,痛处发凉的,取足太阳、足阳明两经的腧穴治疗;痛处发热 的,取足厥阴经的腧穴治疗;腰痛不能俯仰的,取足少阳经的腧穴治疗; 内有热而气喘的,可取足少阴经的腧穴与委中处络脉刺血。
易发怒,不思饮食,讲话少的,刺足太阴经的腧穴;易怒而言语特别多的,可刺足少阳经的腧穴。
下巴疼痛,取手阳明经的腧穴与足阳明经的颊车穴泻血。
颈项疼痛,不能俯仰的,刺足太阳经的腧穴;不能左右盼顾的,刺手太阳经的腧穴。
小腹胀满膨大,向上波及胃脘及心胸,恶寒战栗,时常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经的腧穴治疗。
腹部胀满,大便不利,腹膨大,向上影响到胸部与喉咙,气喘有声, 取足少阴经的腧穴治疗。
腹中胀满,食物积滞不化,腹中鸣响,大便不通,取足太阴经的腧治疗。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腹胀。啬啬然①,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节刺之②,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 之,得之立已。
【注释】
①啬啬然:阻塞。这里形容肠中阻滞不通。
② 九节:第九胸椎棘突下的筋缩穴。
【译文】
心痛牵引腰脊疼痛,恶心欲吐,取足少阴的腧穴治疗。
心痛,腹中胀满。肠中涩滞不通,大便不利,取足太阴经的腧穴 治疗。
心痛牵引背部疼痛,呼吸不利,刺足少阴经的腧穴;不愈,取手少阴 经的腧穴治疗。
心痛牵引小腹胀满,上下走窜,痛无定处,二便不利,刺足厥阴经的 腧穴。
心痛,只见气短,呼吸困难,刺手太阴经的腧穴。
心痛,可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的筋缩穴针刺,先在穴位上按揉,刺后 再继续按揉,可以立即止痛;痛还不止,再在该处上下寻求痛点刺治,就可立即止痛。
颇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①,立已;不已,按人迎于 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悦②,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 无休,病已,止。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 惊之,亦可已。
【 注释 】
①曲周动脉:动脉环绕一周,称为“曲周”。当耳下曲颊之端,此处 有颊车穴。
②四末束悦(mán): 束缚患者的四肢,使其觉得满闷,然后解开,可 以帮助气血的流通。这是古代的导引疗法。
【 译文 】
下巴痛,刺足阳明经在曲周部的颊车穴处出血,可以立即止痛;如 果痛还不止,再按摩人迎部,就可立即止痛。
气逆上冲,可刺胸膺中凹陷处的膺窗穴,以及胸前下方的动脉处。
腹中疼痛,可刺脐左右动脉处的天枢穴,刺后再按摩该处,可以立即止痛;如痛还未止,可刺气冲穴,刺后再按摩,就可立即止痛。
痿与厥病,可将四肢束缚起来,待病者感觉气闷,就立即解开,每天两次,不知痛痒的,治疗十天就可恢复感觉,但不可中止,需继续至病愈为止。
呃逆证,可用草茎刺入鼻孔,使之喷嚏,打了喷嚏就能好;或者屏住呼吸,很快的将上逆之气引而下行,呃逆即止;或者使之突然受到惊吓,也可以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