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中华民族
来源:
创作时间:
一 、战争
《左传》僖二十五年:“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周书》:“昔天之初,口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 少昊以临四方,司口□上天,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隔无遗。 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 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曰质天用大成, 至今不乱。”
《史记 · 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 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 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 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 去之。”
《帝王世纪》:“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于涿鹿之野,使应 龙杀之于凶黎之丘。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
《归藏》:“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 之于青丘,作枫古之曲十章, 一曰雷震惊,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 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夺志,八曰熊罴哮吼,九曰石荡崖,十曰波 荡壑。”
《龙鱼河图》:“黄帝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 食砂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万民欲令黄帝 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蚩尤。黄帝仰天而叹,天遣玄女授兵信神符,制伏蚩 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玄女兵法》:“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 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佩符既毕,王母乃命 九天玄女授帝以三宫五音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实五符 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
《春秋元命苞》:“蚩尤虎卷,威文立兵。”
《黄帝内传》:“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 一震五百里,连震 三千八百里。玄女为帝制司南车当其前,记里鼓车居其右。”
《山海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 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 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古今注》:“黄帝与蚩尤战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于帝上。有 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山海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 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魑,雨止,遂杀蚩尤。魑不得复上,所居 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魑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 ‘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兮父,不得复上, 故下数旱。旱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拾遗记》:“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地, 掘深百尺,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青色而利。”
《盐铁论》:“轩辕战涿鹿,杀两瞬、蚩尤而为帝。”
《通鉴外纪》:“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 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与炎帝战于阪泉 之野,三战然后得志。蚩尤作乱,不用命,轩辕征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蚩 尤于中冀,名其地曰绝辔之野。制阵法,设五旗五麾,天下不顺者从而征之。”
《轩辕黄帝传》:“既擒蚩尤,乃迁其庶类,善者于邹屠之乡,其恶者以木械 之,杀蚩尤于黎山之丘。”
《史记 · 五帝本纪》:“北逐荤粥……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国语 · 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 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轩辕黄帝传》:“黄帝又与榆罔争天下。榆罔恃神农之后,故争之。黄帝始 以雕、鹗、鹰、鹑为旗帜,以熊、罴、驱、虎为前驱,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 帝又北逐德鬻之戎,诸侯有不从之者,帝皆率而征之。凡五十二战,天下大定。"
《黄帝内传》:“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
《拾遗记》:“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 其先以地名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山海经》:“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皇览》:“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关乡城中,高七尺,民常以十月祀之。有 赤气出,如绛帛,民命者为蚩尤旗。”
《路史 · 疏仡纪 · 黄帝》:“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弹以逐帝。帝 弗能征,乃帅诸侯责于后,爰及风后、力牧、神皇之徒,较其徒旅;以曷小颢而弭 火灾,得一奉宸。乃临盛水,录龟符,纳三宫五意之机,受八门九江之要,衍握奇以为式,故五旗、五麾、六毒而制其阵。年三十七,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 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
《太白阴经》:“帝征蚩尤,七十一战,不克。昼梦金人引领长头,玄狐之裘, 云:‘天帝使授符。得兵符,战必克矣!'帝寤,问风后,曰:‘此天应也。’乃 于盛水之阳,筑坛祭太牢。有玄龟含符致坛,似皮非皮,似绨非绨,广三尺,袤一 尺,文曰‘天一在前,太乙在后'。帝再拜受,于是设九宫,置八门,布三奇六仪, 制阴阳二遁,凡千八十局,名曰天一遁甲式。三门发,五将具,征蚩尤而斩之。”
二、游历及外人来贡
《史记 · 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 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新书》:“黄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故服人而不为仇, 分人而不蹲者,其惟道矣。故播之于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于天, 道明比于日,道安比于山,故言之者见谓智,学之者见谓贤,守之者见谓信,乐之 者见谓仁,行之者见为圣人。故惟道不可窃也,不可以虚为也。故黄帝职道义,经 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然后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西济积石, 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以平天下。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
《抱朴子》:“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 南到圆、陇荫、建木,观百谷之所登,采若乾之华,饮丹辔之水;西见中黄子受九 如之方,过洞庭,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北到洪堤,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 授神芝图,还陟王屋得神丹金诀;到峨嵋山,见天皇真人于玉堂。黄帝生而能言, 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者也;犹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 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资滑 子,论导养而质玄素二女,精推步则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 岐雷,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鸟之说,救伤殓 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乘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
《轩辕本纪》:“帝登恒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通于万物之情,因问天 下鬼神之事,令写为图,作视邪之文以视之。”
《宋符瑞志》:“黄帝时巡狩至于东海滨,泽兽出能言,达知万物之情,以戒 于民,为时除害。贤君明德,幽远则来。”
《春秋合诚图》:“黄帝游于玄扈、洛水上,与大司马容光等临观,凤凰衔图 置帝前,帝再拜受图。”
《拾遗记》:“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旦游洹流,夕归阴浦,行万里 而一息。”
《庄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尚书中候》:“黄帝巡洛,龟书赤文,成字象轩。”
《庄子》: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泰壹杂子》:“黄帝谒峨嵋,见天真皇人拜之。”
《路史 ·疏仡纪 ·黄帝》:“十有五年,帝喜天下之戴己,乃养正命,娱耳目, 昏然,五情爽惑。于是放万机,舍宫寝,而肆志于昆台。方明执舆,昌寓参乘,张 若、謂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风后、柏常从负书剑。发轫紫宫之中,涉洹沙而 届阴浦,陟王屋而受丹经,登空桐而问广成,封东山而奉中华君,策大面而礼宁生, 入金谷而咨涓子心,访大恢于具茨,即神牧于相成,升鸿堤受神芝于黄盖,遂盍群 神大明之虚,而投玉策于钟阴。”
《易林》:“黄帝出游,驾龙乘凤,东上太山,南游齐鲁,邦国咸喜。”
《符子》:“黄帝将适昆虞之丘,中路逢容成子,乘翠华之盖,建日月之旗,
骖紫虬,御双鸟。黄帝命方明、游路谓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
《路史 ·疏仡纪 ·黄帝》:“乃抚万灵,度四方,乘龙而四巡。东薄海,禅凡 山;西逾陇,款笄屯;南入江内,涉熊、湘;北届淳碣,南临玄扈。乃开东苑,祓 中宫,诏群神授见者,齐心服形以先焉。作清角乐,大合而乐之,鸣鹤翱翔,凤凰 蔽日,于是合符于釜山,以观其会。”
《穆天子传》:“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
《庄子》:“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 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噢诟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 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吕氏春秋》:“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喻之阴。” 《黄帝内经》:“帝既与王母会于王屋。”
《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算州之西,台 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山海经》:“轩辕之国……不寿者乃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 首上。”
《淮南子》:“黄帝治天下……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
《尸子》:“四邦之民,有贯匈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尝致之。” 《宋符瑞志》:“黄帝时,南夷乘白鹿来献卷。”
《轩辕黄帝传》:“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
三 、子孙散布
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据《路史 · 国名纪》所载,共七十国,兹列于(左): 少典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舆地广记》云:‘古有熊国,黄帝所都。’”在今河南。
寿丘“在兖之曲阜东北六里,高三丈,今仙源。(《广记》云黄帝所生之地, 此本《史记 · 索隐》。皇甫谧说在鲁东门外。)”在今山东。
陈“今凤翔宝鸡故陈仓有陈山,非宛丘。”在今陕西。 昌 “昌意后”。
若水 “昌意国,今越寓之台。《登盟会图》疏以为都,故《世本》云‘允姓 国,昌意降居为侯’,非也。”在今四川。
安息 “安之后”。
党项 “烟之后”。
江 水 “玄嚣国,若之下流低水也。今蜀州。”在今四川。
卞 “卞明国,汤代有卞随……今泗水县有卞故城,汉属鲁国。”在今山东。
蛮人 “龙亩之裔,今湖南北、桂林等处皆是,辰、澧、沅、湘之间尤盛。” 在今湖南、广西等处。
清 “少昊父封。”在今山东。
张 “挥之封。然黄帝臣,自有张若。故河东解有张阳城,汉之东张,今邢之 任县是。(《通典》云:‘汉张县地。’)《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城张阳。’ 南郑是也。”在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采 “纪姓,夷彭子,故左人地,今中山之北平。”今在河北。 北狄 “始均之裔。”在今蒙古。
资 “《陈留风俗传》云:‘资姓,黄帝后。’《姓纂》云:‘益州资中,今 资州。资阳有资川江。’然古资阳城在简之阳安(祁之无极有资河,卫之北纠山), 而潭之益阳有资水(出县北流入资口,即益水。郦云:即资水之殊口。武冈又有资 水出唐),或其派裔。”在今四川。
郡 “《潜夫论》:‘詹、资、郡、翟,黄帝后。’故《玉篇》云资、郡故国, 黄帝后,封在岐山之阳,所谓‘周原朊朊’者。顾伯那云:‘昌意后,止于夏商间。’” 在今陕西。
虔 “《风俗通》:‘虔氏出黄帝。'与《陈留传》同。今河东闻喜、虔聚是。” 在今山西。
寇 “在郑有寇水,北行唐。今莫之任丘西一里,有寇水枯渎。《陈留传》: ‘寇氏自黄帝出。’”在今河南。
郦 “故南阳。郦音尺。今内乡菊潭镇也。”在今河南。
翟 “北地古翟国,后徙西河。《盟会图》云:‘今慈州。'(《地道记》: ‘伐卫懿公者。’贾逵云:‘处北地,后为晋所灭。’此春秋时隗姓。)”
詹 “周有詹父(庄公十八年《传》)、詹柏伯(昭公九年)圻内地,与楚詹 尹异。”在今安徽。
葛 “《郡国志》:‘高阳有葛城。’今郑西北有葛乡城, 一名依城,汉高阳 地。然葛乡故葛城,乃在宁陵北十五,郾城北三十,周四里,去亳城百里,即葛伯 国。(《说文》:葛,南阳阴乡。郾城隶许宁国,本属应天,今隶拱、应劭、杜佑、 乐史等并云古葛伯国都),非嬴姓之葛。”葛在河南。
髦 氏 “依姓。《山海经》:‘髦民国近积石。’”在今青海。
狂犬 “黄帝后,任姓分。见《潜夫论》。”
郪 “葡也,中绝。武王复继之,记皆为祝。祝,尧后。”
桥“侨即乔桥也,葬于桥,因食其地,以世祀者……《唐表》:‘桥,姬后。’” 在今陕西。
祈 “蕲也,欧阳修《祁公铭》以‘祁为黄帝之子所封',非也。祁,少昊后。 祈,黄帝后。”在今山西。
酉 “即酉阳,今黔之彭水,汉酉阳也,有酋水。”在今四川。
滕 “今徐之西南十四,有故滕城(古蕃县小邾国) …… 《纪年》‘越王朱句二十年灭滕’是也。”在今山东。
藏 “卫有铖(成公六年),邵氏《姓解》作箴,皆音针。”在今河南。 任 “禹阳国。仓颉为任大夫。晋邑,今之任县。”在今河北。
苟 “战国有苟变,子思荐之(能将五百乘,荐之卫侯)。《程氏世谱》以河 内多杞氏焉,妄也。”在今山西。
鳌 “僖也。齐国螫城,为来音。简王十二年,舒庸人道吴围巢及螫虺。”在 今安徽。
佶 “佶,是见诗。《风俗通》云:‘殷时侯国, 一作吉。'《潜夫论》云: ‘郅与姑同而字异。’周封女姑氏于南燕,邓名世以《潜夫》为误,非也。《说文》 ‘佶'为正。”在今山西。
儇 “与嬛同音,膻轻也。《集韵》音旋,非。”
依 “史伯说十邑有依、畴、历、萃,皆郐邑,后属郑。韦昭云‘国’。”在 今河南。
纪 ( 剧 ) “剧,是今齐之临朐东寿光西南故剧城,汉之剧县。郑樵云:‘纪 后迁剧,所谓朐剧。’云纪、剧声讹,非也。”在今山东。
滑 在今河南 。 济在今河南 。
奚 “郑樵云:‘鲁奚邑。’今徐之滕东南六十青丘村有奚公冢、奚公山。阳 晔《徐州记》云:‘仲造车辙存焉’。”在今山东。
薛 “侯爵(庄公三十一年),吉光国。今滕东南五十里有故薛城,故汉县, 战国属齐为徐州,秦为薛郡,有仲祠,或曰大薛。”在今山东。
任 “邳也,今淮阳治下邳城。汉下邳国,梁下邳郡,周邳州,唐隶泗城三重, 处泗、沂之会。有仲虺祠。(《寰宇记》:‘祠在徐之沛。’有仲虺城。见《九域 志》。)郑樵云‘仲虺居在薛,鲁奚仲迁邳,后以邳为薛’妄。”在今江苏。
挚 “祖己七世孙。成封周文王母太任国。今蔡之平舆有挚亭。”在今河南。
谢 “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者,周灭之,以封申伯,在南阳之宛,见 《诗 ·崧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在今河南。
章 “章与谢,本皆任姓,周始以封太公之支子。”在今河南。
舒 “春秋之留舒,去谷七里,亦曰柳舒。故城在郓之须城,许氏作邻。邻,邾之下邑(《说文》‘邾在薛县’)。”在今山东。
洛 “周书之有洛氏,史伯云‘北有路、洛、泉、徐、浦’,韦昭云‘皆赤狄', 宜于此异。或作络(卫贤者络疑)。雒广,汉属县。”在今河南。
昌 “春秋,昌间多在河东北。”在今河北。
葡 “今范阳治地多葡。《水经注》:‘葡城西北隅,葡丘为名。'《班志》 云:‘葡,故燕国名。’”在今河北。
终 “商有终古,宜即佟后有佟氏、佟通。今襄阳有洛水。”在今湖北。
泉 “洛阳西五十故伊关县北有泉亭,周世狄居之,俗呼前亭。(伊拒泉皋是 也。昭二十二年有前城。)”在今河南。
卑 “宜晋郫邑, 一日郫邵(文元年)。绛之垣东九十有郫邵,隐卑氏所出, 非越焦。”在今山西。
遇 “禺也,宜即番禺。鲁襄公救成至遇(十五年)。鲁邑近成,然非必禺。” 在今山东。
儋 “《山海经》:儋人任姓。今儋州,周有儋翩。”在今广东。
牛黎 “《经》云‘牛黎之国,儋人之子儋’,今有黎姥山。”在今广东。
番禺 “贲隅也。兮清海之属县有禺山。《传》云‘禺号南海’,故予谓此即 禺。《经》文有无肠、继无之国,皆任姓。”在今广东。
南燕 “伯爵。伯絛国,后稷妃南燕姑氏也(石癸曰‘吾闻姑姓后稷元妃’)。 今滑之胙城东北,汉南燕县,隋改曰胙。”在今河北。
密须 “子爵。《世本》云:‘商有密须,文王伐之。'(《晋志》云:‘商 侯国。’)鲁有密须之鼓。杜预谓姑姓国,在安定阴密,今泾之灵台也。”在今陕西。 阚 “子爵。今郓之寿张有阚乡,而阚古城在中都。(桓公十一年。《寰宇记》 云:‘今属齐之钜野。’)阚亭又在须昌东南。(即昭公末年取阚者,《郡国志》
‘东平陆有阚亭,今寿张也'。)齐有阚止。”在今山东。 允 “高阳时有允格,或云少昊后,出黄帝。”
蔡 “蕲春江中有蔡山,在广济县。(《高崇文传》蔡山,窦苹云‘蕲水 县北'。)大龟纳锡,故曰蔡,非姬姓蔡。”在今湖北。
光 “《春秋图》有光国,今光州。”在今湖北。
敦 “钽任、冷、敦之田,许地也,郑取之。《陈留风俗传》云:‘敦氏,姑姓后。’”在今河南。
福 “晋襄公母,福姑国,即周之福阳国。”在今河南。
燕 “伯爵。宜为东燕与南燕北(昭三年北燕伯款亦姑姓)。”在今河北。 鲁 “汝之鲁山县,非兖地。”在今河南。
雍 “伯爵。汴之雍丘,郑庄夫人雍姑国。《姓纂》云:‘宋之雍氏本姑姓。’ 《寰宇记》‘雍氏,黄帝后',姑姓是矣。又冀之堂阳东北三十六,亦有雍氏城。
《寰宇》之高垭城,本于陇切。自汉州名人姓皆于用切。《谈苑》云‘当作平声’。 昭十四年《传》:‘晋尸雍子。’杜云:‘阳翟东北有雍氏城者非。’”在今河南。
断 “晋地有断道,即卷楚也。《世本》作段写误。”在今山西。
密 “河南密县东四十故密城是,武德三为密州,与须城比,故说者谓即 密须,盖亦号密须云(《史索》云密须今河南密县,与安定姬姓密别)。”在今河南。
虽 “开封长垣近须城,是卫,在今澶之卫南二十八里。《卫》诗所谓‘思须 与曹’者,由声转也。”在今河南。
四 、中国各民族为黄帝之苗裔
甲、鲜卑
《晋书 · 载记八》:“慕容鹿字弈洛琅,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 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风俗与匈奴略同。”
《魏书 · 序纪》:“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 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 ……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北史 · 魏本纪》:“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 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
乙、匈奴
《国语 · 鲁语》:“夏后氏帝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 《史记 · 匈奴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按:夏为黄帝后,匈奴为夏后,蒙古为匈奴后,是蒙古为黄帝之苗裔。 丙、羌
《国语 · 鲁语》:“有虞氏帝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
《晋书 · 载记十六》:“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按:虞为黄帝后,羌为虞后,藏为羌后,是藏为黄帝之苗裔。 丁、苗黎
《山海经》:“黄帝生偶号,偶虢生禺京。”
《路史 ·疏仡纪 ·黄帝》:“禺号生禺京、徭梁、儋人。京处北海,号处南海, 是为海司。 ……儋人任姓,生牛黎。(注:即今儋人,故儋近有黎。)徭梁生番禺, 番禺是始为舟。”
戊、安息
《路史 ·疏仡纪 ·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有子三人,长曰乾荒, 次安,季烟……安处西土,后曰安息”。
《汉书 · 西域传》:“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 按:安息在今波斯阿拉伯土耳其,为回教发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