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主题教室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1.教学主题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主题教室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拓本或复刻碑)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国有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中华文化根深叶茂、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团结融合、精神凝聚,都离不开一位“赫赫始祖”——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一生带领华夏先民开辟鸿蒙、肇造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统一了中原各部族,实现了“万国和”,肇始了“中华一统、文明一脉、民族一体”等优秀文化传统。可以说,黄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龙头,是最持久、最强大、最神圣的文化基因,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延安市黄陵县的桥山之巅,被誉为“中华第一陵”,自古以来就象征和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之源、血脉之根、精神之魂,在全球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中拥有崇高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标识。延安时期,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堪称中华儿女“团结坚固”、“坚决抵抗”、一致抗日的“宣言书”,也是“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等系列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弘扬黄帝文化,传承黄帝精神对于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4年9月,在中央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等各级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有关专家的学术支撑下,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积极发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化办学布局,立足教学需要,建设本主题教室,旨在教育引导广大学员更好地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接续奋斗!

3.中央主题墙——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习近平

至高性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连续性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摘自孙中山《祭黄帝陵文》

中华一统 文明一脉 民族一体

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0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

4.黄帝陵的文明记忆

赫赫始祖

 

来龙去脉,势连昆仑,曲折潆洄,龙脉相承

子午岭中部东延段的桥山为黄帝陵之所在,其势北连昆仑,南望秦岭,来龙去脉,气势恢宏。汇水于子午岭的沮河,深切黄土高原,蜿蜒百余公里,从涓涓小溪汇聚成河,不断滋养着中华文明。站在桥山之巅俯瞰沮河黄陵县城段,山川与河流共同构架出“龙首、龙颈、龙背、龙尾”的典型“龙形”序列,呈现出起伏有致、一气呵成的山水景观和非凡气象。

两线相交,遥望台湾

胡焕庸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地域情况迴然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

黄帝陵居国土中央,其所在桥山西北接连祖山昆仑。陵轴线是桥山主脊与黄帝陵寝、印台山间的连线,其延长线东南凌越华山,遥望台湾。

陵轴线与胡焕庸线垂直相交,护佑中华大地风调雨顺、长治久安。

子午偏东,势连关中

黄帝陵所在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子午岭东侧,为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发源于子午岭的沮河由西向东,蜿蜒流过黄帝陵,绵延百里汇入洛河,洛河经由渭河,最终汇入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黄帝陵与秦始皇陵呈空间对位关系,黄帝陵、子午岭、秦始皇陵、咸阳城之间构成空间上的多维联系,体现出先民寻求与自然环境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史记·五帝本纪》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史记·五帝本纪赞》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史记·封禅书》

方雷氏,黄帝妃,生玄嚣,是为青阳。嫘祖,黄帝妃,生昌意。肜鱼氏(又作“彤鱼氏”),黄帝妃,生夷鼓。嫫母,黄帝妃,生苍林。

——《汉书·古今人表》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

——《汉书·楚元王传》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阿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逸周书·尝麦解》

帝王之崩皆曰陟,《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

——《古本竹书纪年·卷上黄帝轩辕氏》沈约注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国语·鲁语》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

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尸子》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

——《管子·五行》

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管子·任法》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庄子·外篇·天运》

老子曰:昔黄帝之治天下,调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明上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市不豫贾。故于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此黄帝以道治天下,德化如是。

——《文子·精诚》

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

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何者?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

——《尉缭子·天官》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

——《吕氏春秋·荡兵》

《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新语》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易·系辞下》

 胄衍祀绵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又作“肜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別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国语·晋语四》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史记·孝武本纪》

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

——《史记·高祖本纪》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

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史记·孝武本纪》

元封元年冬十月,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匈奴詟焉。还,祠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

——《汉书·武帝纪》

太宗明元皇帝神瑞二年和泰常七年两次驾幸桥山,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

——《魏书·太宗纪》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神麚元年(公元428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

——《魏书·世祖纪》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

——《魏书·礼志》

明堂及郊祀五帝如旧仪。

——《晋书·礼志上》

永昌元年九月,敕:“天无二称,帝是通名,承前诸儒,互生同异。乃以五方之帝,亦谓为天,假有经传互文,终是名实未当。称号不别,尊卑相浑。自今郊祀之礼,唯昊天上帝称天,自余五帝皆称帝。”

——《通典·吉礼二》

大历四年四月,鄜坊等州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於祀典。

——《册府元龟·帝王部·修废》

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赵匡胤:“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生民者,宜加崇奉,岂可庙貌坠而享祀寂寞乎?当命有司,遍加兴葺!……今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

——李昉《黄帝庙碑序》

宋元时期,除了朝廷对黄帝三年一祭外,还有一些名人到黄帝陵拜谒黄帝。如“文能治国,武能保疆”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于宋仁宗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到陕西就任后,专程至桥山致祭黄帝陵。元末名士张三丰,也曾经来到桥山,瞻仰了轩辕黄帝庙,并赋诗。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降旨祭祀黄帝,修缮黄帝陵庙,同时在轩辕庙设立五品护陵官二人,后由县令专任。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陕西者十五:中部祀黄帝”。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建帝王庙于京师,祀三皇五帝及汉唐创业之君,每岁春秋致祭。又派遣秘书监丞陶谊等人对桥山黄帝陵庙进行勘察、修葺,筹备祭祀仪式。同年,朱元璋降旨废除各地“三皇庙”和“由十大医师祭祖”的礼制,将桥山黄帝陵列为国祭始祖的圣地,规定祭祀活动黄帝由皇帝或钦命大臣主持,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称、数量和主祭、陪祭官员姓名都要刻石立碑,又特遣中书省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次年,又降旨在轩辕庙大殿内塑轩辕黄帝坐像一尊,以便后世瞻仰祭奠。

清朝祭祀黄帝陵30次:顺治帝祭陵1次;康熙帝祭陵9次;雍正帝祭陵3次;乾隆帝祭陵10次;嘉庆帝祭陵3次;道光帝祭陵4次。

清末爱国志士祭祀黄帝陵,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光绪年间,丘逢甲率领“八千子弟”在台湾奋起抗日失败后,专程到中部县祭扫黄帝陵,抒发爱国情怀。1908年重阳节,同盟会陕西、四川、甘肃、山西、广东等地会员共二十多人,共聚桥山祭扫黄帝陵,祭文由郭希仁和张赞元起草。与祭众人决心复兴中华民族,并决定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祭陵一次,祭扫时必须有“告墓文”(后改称“誓墓文”)。

——以上内容参考《陕西省志·黄帝陵志》

历代王朝世系表(至汉朝)

五帝时期

·有熊氏——轩辕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黄帝崩,葬桥山。

·金天氏——少昊

《竹书纪年·少昊》:帝挚少昊氏,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登帝位,有凤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

《左传·昭公十七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高阳氏——颛顼

《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吕氏春秋·序意》: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高辛氏——帝喾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陶唐氏——帝尧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善

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克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有虞氏——帝舜

《史记·五帝本纪·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华。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

(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三代时期

·夏

·帝王:开国君夏后氏,传16王,嗣王启、太康、相、少康等。

·年代: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姓氏:姒姓。

·始祖:黄帝。

·主体人群:华夏族夏族群。

·国都:阳城、阳翟等。

·商

·帝王:开国君成汤,传29王,嗣王太丁、外丙、中壬、太甲等。

·年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姓氏:子姓。

·始祖——契:帝喾之子、黄帝四世孙。

·主体人群:华夏族商族群。

·国都:亳、邢、殷等。

·周

·帝王:开国君姬发,传37王,嗣王诵、钊、瑕、满等。

·年代: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姓氏:姬姓。

·始祖——后稷(又名弃):帝喾之子、黄帝四世孙。

·主体人群:华夏族周族群。

·国都:镐京(西周)、洛邑(东周)。

秦汉时期

·帝王:开国君嬴政,传2帝,嗣帝胡亥、子婴。

·年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姓氏:嬴姓赵氏。

·始祖——益:即伯益(别作伯繄、柏繄),又作大费,为黄帝、颛顼裔孙。

·主体人群:华夏族秦族群。

·国都:咸阳(今西安)。

·汉

·帝王:开国君刘邦,传28帝,嗣帝盈、恒、启、彻(武帝)等。

·年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公元9年——23年为王莽新朝时期)。

·姓氏:祁姓刘氏。《元和姓纂》:“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复事夏孔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

·始祖——源明:帝尧之子。

·主体人群:汉族。

·国都:长安(西汉)、洛阳(东汉)。

5.学习精神 传承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上的讲话

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

2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黄帝陵的民族精神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同盟会陕西领导人井勿幕回到陕西组织筹建分会。为壮大革命力量,井勿幕等决定与新军和“慕亲会”“三合会”“匕首会”等会党组织联合,在大雁塔举行会议,“公推郭希仁、张翊初起稿拟祭黄帝陵文启,并议以黄帝为纪年”。黄帝纪年是根据中华历史的人文始祖黄帝开始执政和开创历法的时间开始的纪年。根据黄帝历、天干地支、《帝王世纪》、《黄极转世》等历法和资料推算出来的时间。20世纪初期,章太炎认识到中国复兴思潮中“全盘西化”思想的负面影响,希望中国人能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著名知识分子刘师培为了推翻清帝国晚期的腐朽统治,达到革命党人的革命目的,于1903年在《国民日报》上发表了《黄帝纪年论》,提出黄帝纪年,反对皇帝年号制。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确立黄帝纪年,体现出当时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理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先生决定用黄帝纪年为中华民国纪年。

章太炎(1869—1936)刘师培(1884—1919)

1908年同盟会各成员约定于重阳节前齐集黄帝陵附近各地,“以准备于时恭祭”,当时共有陕西、四川、广东、山西、甘肃等共二十余人,或扮作商人收买野兽皮子,或假装进山打猎,或假装成考察煤炭、石油,齐聚黄帝陵进行祭祀。井勿幕深感黄帝陵祭祀的仪式“有形有色”,比文字宣传更加“深刻有效”,因此与同志研究参考“慕亲会”仪式加以改良,“为推进任务之基本形式”。祭祀之时“竟有多人情难自持,高啸大哭,若丧考妣,于祭之人,无一不落泪的”,吴希真甚至“两天之内饮食亦不欲进”。此次黄帝陵祭祀极大地激发了参与者的民族情感,达到了宣传革命的目的,促进了同盟会众与新军、会党组织的联合。

1912年3月,孙中山委派一个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前往轩辕黄帝陵祭拜,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祭文词,交由代表团恭祭黄帝陵时宣读。祭文手稿已经遗失,但文字却深深刻印在人们心中,并一代一代传颂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1918年国民党元老、民国政府原监察院院长、著名学者、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冒雨来中部桥山祭拜黄帝陵庙,并赋诗为念:《谒黄帝陵遇雨》皇祖威灵我欲攀,西征间道礼桥山。弥天风雨伤今日,垂老仓皇过此间。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干霄古柏摩挲遍,挂甲何人亦等闲!之后,于右任先后花了十年时间,翻阅了上千册史书,从大量史料中,摘抄整理,分目编纂,详加校正,亲自过目审定,辑成一书,名曰《黄帝功德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初由南京仿古印书局排印正式出版,于右任亲自为《黄帝功德记》题名并写了序言。

《黄帝功德记》主要内容有:黄帝功德记序、黄帝之家世、黄帝与中华民族、黄帝与中国文化、黄帝之政绩、黄帝之仙化与陵

墓,附黄帝本记、中部县八景,配黄帝桥陵照片一张。

“黄帝与中华民族”介绍了黄帝与蚩尤进行的战争、游历及外人来贡、子孙散布所封国在七十个国家,中国各民族鲜卑、匈奴、羌、苗、黎等少数民族为黄帝之苗裔等情况。

“黄帝与中华文化”介绍了黄帝发明了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黄帝著作有道家一百篇、阴阳十五卷六十四篇、小说四十篇、兵阴阳一篇、天文一卷三十三篇、历谱三十三卷、五行七十卷、杂台十一卷、医经三十七卷、经方七卷、房中七十一卷、神仙六十一卷、名家五篇、杂家二十六篇、内外经十八卷、兵法三卷及帝王世纪、路史疏仡纪、乾坤鑿度、轩辕黄帝传等传说情况。

“黄帝之政绩”介绍了黄帝的臣友、功德、祥瑞等情况。

《黄帝功德纪》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为全党的策略路线。1936年1月,毛泽东与20多位红军将领发表了《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以下简称《将士书》),痛斥所谓“中国无力抗日”的说法是蒋介石等派系欺骗中国人民、投降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不是我们有数千年历史的黄帝子孙的口号”,《将士书》成为自长征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最早论及黄帝的宣言。1937年2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正式调整对日政策,中共中央对此表示欢迎,在致电中强调“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唯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

1937年4月5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公祭黄帝陵。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黄帝。黄帝陵前,林伯渠和张继作为两党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了《祭黄帝陵文》。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由毛泽东亲笔撰写,次日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发表。

毛泽东在祭文中除了高度精辟概括轩辕黄帝伟业,还追溯了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北上抗日”,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行程二万五千里,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在抗日前线“备历险夷”,志在“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抗日决心,表现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雄心壮志。祭文还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号召和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共商抗日国事,共谋抗日大计,共同抗日救国。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敦促下,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其中讲道“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及各界人士在黄帝陵前合影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扩大会议,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会议结束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一行,专程由洛川到中部县桥山拜谒黄帝陵。据《任弼时年谱》记载,此时轩辕庙内的供案上,还陈列着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任弼时认真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思想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七七事变后第七天,朱德为奔赴抗日前线的红军将士题词说:“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本出中国,何以为人!”

朱德《抗日誓師詞》

1938年10月1日,延安电影团袁牧之和吴印咸等人在“古轩辕黄帝桥陵”碑亭前,启动拍摄了抗日根据地第一部电影《延安与八路军》。这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黄帝陵园的景象,其深意在于:中华民族不分党派,不论居地,都是炎黄子孙。在国家危亡的时刻,通过影片把中国共产党人“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决心昭告天下,通过黄帝的史迹,唤起炎黄子孙炽热的爱国情感,动员他们奋起抗战,誓死保卫祖国,捍卫中华民族的生存。此后,吴印咸走遍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拍摄了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

1939年1月,日寇扬言要攻占成吉思汗寝陵所在地伊金霍洛。为确保成陵安全,国民党当局与绥境蒙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伊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郡王(成陵吉农,即奉祀官)商定,将成陵移至甘肃境内的兴隆山暂存,自伊金霍洛起灵,1939年6月21日成吉思汗灵柩运抵延安,受到党中央、边区政府、八路军总部等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热烈迎送和隆重祭奠。延安各族人民共同表示,要继承成吉思汗团结御侮艰苦奋斗的抗争精神,与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迎灵活动结束后,在毛泽东和朱德的亲自倡议下,延安修建起成吉思汗纪念堂。6月23日路过轩辕黄帝桥陵,蒙古籍护送专员贡布扎补及达尔扈特要求:“黄帝为我蒙汉共同之始祖,今日机缘巧合,拟往拜谒。”国民党楚明善、唐井然两专员欣然接受,前导登桥山恭谒黄陵,并由楚明善讲解蒙汉同祖之历史,所有蒙古同胞甚为感动,其对黄帝祭奠之虔诚,“蒙汉一家”得到生动体现。

成吉思汗陵西迁经延安时《新华日报》的报道

1940年华侨领袖陈嘉庚为支持抗战事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5月30日,陈嘉庚一行由西安出发到中部县黄帝陵。陈嘉庚焚香行最敬礼,后发表演说,表示此行“代表南洋千万华侨,回国慰劳考察,鼓励抗战民气”。他说:“要把获得的国内军民社会的好印象,带到海外去作为宣传材料,以便争取更多的金钱外汇支援祖国抗战。”后来,陈嘉庚把赴延安途中谒祭黄帝陵情况并祭陵观感,写入他1943年1945年避难印尼爪哇期间所著的《南侨回忆录》一书中。

1940年陈嘉庚在延安

1942年国民党总裁兼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蒋中正),原计划到黄帝陵致祭,因公务紧迫,未能成行。后专门题词“黄帝陵”三字。

蒋中正题字石碑

作为中华民族圣地、全球华人精神家园,黄帝陵一直都是海峡两岸人民心之所系、魂之所往的寻根问祖之地。抗战胜利后1946年台湾光复一周年之际,爱国志士丘逢甲的第三子丘念台(时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看到受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台湾与祖国大陆互不了解,为破除两岸同胞历史形成的隔阂,告慰祖先、认祖归宗,便筹组了一支由12位社会贤达和3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台湾光复致敬团”,在原台湾文化协会负责人、致敬团团长林献堂的带领下,跨越海峡,来到大陆,专程到陕西黄陵县代表台湾同胞拜谒祖先。因大雨阻隔,致敬团无法抵达黄帝陵,于是在9月12日下午,这15人在陕西耀县中山中学举行祭奠仪式并诵读祭文:“五十年来,惨苦痛疚,压迫剥削,欺聚骗诱,向往故园,日夜祈救,八年战争,民族更生,旧耻尽雪,旧土重享,自由解放,全台欢庆。”因未能亲临黄帝陵致祭,代表团全员深表遗憾。林献堂于祭后演讲表达台湾人民心向祖国之情:“光复后已觉有可爱护的国家,可尽忠的民族,永不愿再见到有破碎的国家,分裂的民族”

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

1948年3月10日,黄帝陵所在黄陵县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和平解放。虽然全国解放尚待时日,但新生的人民政权从1948年清明节起,便开始祭祀黄帝陵,赋予黄帝以“劳动人民的先驱”这一新意涵,以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如1948年陕甘宁边区祭陵祭文称:“伟大的轩辕黄帝,你是我民族的始祖,你是我劳动者的先人,历史的创造者,从你那一时代起,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即劳动生息繁衍于这幅员广大的领域,并以自己的劳动团结和努力不断战胜黑暗,争取光明”。

30年代黄帝陵碑 

今日黄帝陵

1958年黄陵县人民委员会上书毛泽东主席,请他为复修的黄帝陵题字。毛泽东主席看后说:“我已为黄帝陵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去写”。随后把信批转给郭沫若。郭沫若遵照批示,立即题写了“黄帝陵”。1963年复建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题写的字刻在石碑上,就是如今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1958年郭沫若手书“黄帝陵”,1963年刻石碑立于黄帝陵前

在中华民族中,不分党派政见,不管居住何地,无论是身处战乱,还是躬逢和平,大家都拥有一个不能割断的精神纽带——被称为人文始祖的炎、黄二帝,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题写“炎黄子孙”四个大字。1993年4月,江泽民为黄帝陵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邓小平“炎黄子孙”石碑

江泽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石碑

习仲勋同志题词

 

 

李鹏同志题词 

 

李瑞环同志题词

1997年香港回归纪念碑立于1997年7月1日,碑高3.5米,宽1米,由碑头、碑身、碑座和台座四部分组成。正是在这一天,被英国占领长达150多年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日子,为了告慰先祖,香港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特地题写了“香港回归纪念碑”几个遒劲大字,立碑纪念。石碑背面,刻有香港著名书画家梁溪方(方召麟)女士撰写的香港回归纪念碑铭一篇,激情洋溢地记叙了立碑缘由、目的,真切感人地表达了香港同胞及海外侨胞欣慰无比的欢乐之情,昭示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扬眉吐气的光明前景。

1998年香港回归纪念碑揭碑仪式

1999年澳门回归纪念碑,为中国收回澳门时所立。1999年12月20日,被葡萄牙占领近400年的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在普天同庆之际,澳门同胞共议建碑勒石,以告慰始祖轩辕。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亲笔题写“澳门回归纪念碑”七个大字。石碑背面,是由林近撰写的碑铭,碑文阐明了立碑的缘由和目的,记述了澳门的位置、被葡萄牙人占领的历史和回归祖国的事实,称颂了共和国三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睿智英明,表达了澳门人民对回归祖国的喜悦之心和振奋情怀。此碑立于2000年2月25日。

2000年澳门回归纪念碑揭碑

“文脉”图书角

《中国思想学说史》(共9册)张岂之库存旧书

《中国通史》(全12册)范文澜蔡美彪

《黄帝陵碑刻》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陕西省志第七十五卷黄帝陵志》何炳武

《论语今读》李泽厚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黄帝文化大典》(全8册)何炳武

《黄帝文化与中华文明》马平安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何炳武

《“黄帝陵祭祀与中国式现代化”黄帝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选集》

《黄帝祭文汇编简注》

《祭祀黄帝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学术论坛论文集》

《陟彼山河:晋陕黄河左岸的历史与人文》王子今

《黄帝集: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栾贵明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谭其骧

《国家文化公园黄帝陵:传承·共识·未来》

《本草纲目》全5册

《黄帝内经》全2册

《梦溪笔谈》

《齐民要术》全2册

《山海经》

《史记》(全十册)

《水经注》全5册《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全4册

《仪礼》

《中华文化年表》许嘉璐 赵玉敏 岳思聪 陈虎

《周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

《历代祭黄帝陵诗词选》兰草

《轩辕黄帝传说故事》苏峰

《轩辕黄帝传说故事》苏峰

《轩辕黄帝传说故事》蘭草

《黄帝陵碑刻》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黄帝四经》兰草

《历史的脚印》蘭草

《历代祭祀黄帝陵诗词选》兰草

《黄帝.黄帝陵》兰草

《当代祭黄帝陵纪实》薛光明 兰草

《黄帝崩葬桥山》薛光明

《黄陵文典》(共16册)曹明周 赵辉远

《2004年-2023年黄陵年鉴》

《中部县志》

《民国三十三年县志》

上一篇
已是首篇
黄帝陵山水形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