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现代文明的传承与升华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1.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石

在当代社会,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标识”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彰显。1956 年,毛泽东亲自批请周恩来对黄帝陵进行保护维修,并委托郭沫若为黄帝陵祭亭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黄帝陵的高度重视。1961 年,国务院公布黄帝陵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从国家层面赋予了黄帝陵极高的文物保护地位。1992 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黄帝陵视察和指导整修保护工作,为期 12 年的整修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保护行动,极大地改善了黄帝陵的环境与设施,使其更好地承载起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

1994 年起,每年清明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程来陕参加公祭活动,这一庄重的仪式彰显了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高规格。陕西黄帝陵祭典的至上性、持续性和唯一性,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一致认可。1996 年以后,黄帝陵每年祭祀不再由陕西省政府出面邀请国家领导人,而由中央派遣,进一步凸显了黄帝陵在当代国家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2006 年,黄帝陵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2013 年,黄帝陵文化园区被纳入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深入研究和传承黄帝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2016 年,“黄帝手植柏”种子随“天宫二号”升空,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将传统精神与现代航天科技完美融合,展现了黄帝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传承。2019 年,《黄帝陵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将其打造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2025 年《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黄帝陵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为黄帝陵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对加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对黄帝陵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价值体系的源头活水

黄帝“修德振兵”的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中华政治文化奠定了“德主刑辅”的伦理底色。在治理部落和国家的过程中,黄帝始终将道德修养与军事力量相结合,强调以德服人,以道德的力量来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这种理念对后世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

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开启了“选贤与能”的政治传统。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任用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来治理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一传统与后世“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一脉相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而不懈奋斗。

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击败蚩尤后“合符釜山”,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意义,它促进了不同部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早期雏形,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各部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生产。他根据季节变化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指导人们种植五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为“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成为中华生态伦理的核心原则,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黄帝时期,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成就。发明文字(仓颉造字),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记录信息、传承知识;音律(伶伦制律)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黄帝内经》虽托名黄帝,但反映了当时医学领域的探索与成就,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舟车的发明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衣冠的制作则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成就展现了中华文明“制器利用”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持续进步的动力源泉,激励着后世子孙不断开拓创新。

3.民族认同的超级符号

黄帝作为“人文初祖”,其符号意义超越了生物学血缘的范畴,从“炎黄子孙”到“中华民族”,演变为文化血缘的象征。自秦汉以来,黄帝陵的祭祀活动历经无数政权更迭与族群融合,始终延续不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清末民初,革命党人以“炎黄子孙”为口号,将传统的祖先崇拜巧妙地转化为近代民族意识,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一体理念的形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黄帝陵公祭成为国家级文化活动,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一论断进一步明确了黄帝陵在新时代国家认同构建中的核心地位,将这一古老的历史符号与现代国家治理深度融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对于海外华人而言,黄帝陵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民族基因”,是他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从东南亚华人社群的“轩辕会”到欧美华裔的祭祖活动,黄帝陵成为跨越国界的身份标识,无论身处世界何处,海外华人都能通过对黄帝陵的认同找到自己的根脉所在。例如,新加坡华人每年组织“寻根之旅”赴黄帝陵祭祖,通过“捧一抔黄土、植一棵柏树”等庄重仪式,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环境中坚守和维系着民族特性。在台湾地区,持续参与黄帝陵公祭活动形成了反“文化台独”的隐性战线,成为维护两岸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香港回归前“取桥山土归港”仪式,以文化认同为桥梁,有力地助推了主权回归。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在国际舞台上具有独特的辨识度,在中华文化中具有至高性和唯一性,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力量。

上一篇
已是首篇
黄帝陵山水形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