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 四 )黄帝陵的历史与现状

来源:黄帝陵志

创作时间:

黄帝陵古称桥陵。这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之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 曰桥陵。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 故谓桥山。”(《太平寰宇记 ·关西道 ·坊州 · 中部县》)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  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读史方舆纪要 · 陕西 ·延安 府》)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1942 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 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 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 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 称为黄陵县。

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 《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 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 ·封禅书》)可见,在汉武帝以  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  所加大。

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半山腰有一停车场为第二停车场。 从停车场到陵园,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为石头铺  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  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  石雕。现今看到的登陵道为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项目,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使  用。它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  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  个台阶。

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 一 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 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  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  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

从第二停车场至陵园有一条公路,原为土路,每遇干旱,车辆过后,尘土飞扬, 而到了雨后初晴,则是泥泞满地。陕西省在整修黄帝陵工程中,1995年将这段土路铺  成石板路。总长750米,宽7.5米。登临这条上陵公路,眼观柏林苍翠,耳听八方鸟  鸣,不由使人产生祭陵的神圣感和庄重感。另外,又专门新修了一条登陵车道,主要  用作护林防火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  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  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  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人,步行数步, 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  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史  记 ·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  武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  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  台,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中部县志》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 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祈仙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 土台边缘由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云蒸雾绕,恍  如仙境。

越过汉武仙台,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陵家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 南,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 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  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

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 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传说轩辕黄帝 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 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系陕西巡抚 毕沅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立,碑石现已佚失。

黄帝陵的建筑主要有享殿和龙驭阁。

享殿,又称祭亭,民国三十三年(1944)建。195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重新  整修。现在的祭亭,宽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起翘,器宇轩昂。 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宽1.2米,上刻  “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于1958年5月手书。该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 卷起处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悦耳动听。亭柱上有两副楹联, 一为:“奠  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  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亭地面铺以白色花岗岩石,显得纯净明亮,素朴庄重。 每年清明、重阳节祭祀大典,都在这里举行。此处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威  德,抒发民族情感的场所。

龙驭阁,2002年建。位于陵轴线的最北端,是耸立在桥山之巅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形式取材于汉代阁楼,造型具有仿木构筑特征,阁为五层,总高20米,建筑面积 160平方米。龙驭阁地处海拔994米之处,为陵区外围远望桥山的标志。于此居高远 眺,祭拜始祖,眺望桥山、印池,遐想黄帝“驭龙升天”。龙驭阁为4.2米×4.2米的 方形建筑物,坐立于长9.9米、宽9米的平台之上,因处于最高点,也兼有防火瞭望 的功能。

龙驭阁正立面向南,上书汉隶“龙驭阁”三字,古朴雄浑,雅拙劲健。入口在北 面,谒陵者可从地面拾级登上平台,由东西两侧从底层的大门入内登梯上阁。

龙驭阁的下部采用桩基础,用4根径1米、深33.5米的钢筋混凝土灌柱桩作为  承重基础。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台地面、墙面均为花岗石铺砌,外墙为花 岗岩干挂石面,部分外露钢筋混凝土面为仿石喷涂。其重檐屋面为钢筋混凝土面板, 上铺花岗岩仿古石瓦。所有瓦件和屋脊均用花岗岩整体雕刻而成。顶层藻井为青铜龙  浮雕。一层至五层设有两部无支柱登顶楼梯供游人上下。四层、五层的眺台作为谒陵 人士的登高远望处,可同时容纳30-40人。

龙驭阁周围设置造型古朴、通高1.7米的石灯18个,四周用花岗岩沿地形铺人行 慢道,连接龙驭阁东西人口平台。古柏稀疏处补种的柏树和常绿灌木及花草,使环境 景观更具特色。

上一篇
黄帝陵( 三 )黄帝陵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
轩辕庙(一)轩辕黄帝庙概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