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中国国民党中央祭文
来源:《黄帝祭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创作时间:
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五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派委员兼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谷正鼎〔1〕,谨致于玄祖轩辕黄帝之灵曰:
巍巍明后[2],德无能名。鞭笞宇内〔3〕,四征不庭(4)。乱者必诛,以命群牧(5)。混一万方[6,昌大华族〔7]。持此大器[8〕,遗我子孙9)。堂堂神胄〔10〕,定于一尊。跨龙而升(11),上冲霄汉。攀追莫及,薄海永叹〔12〕。况在今日,虾夷鸱张〔13〕。忘我覆育〔14〕,裂我土疆。莽荡神州〔15〕,水火斯热[16]。震及寝宫,其何能说。吁嗟吾党,大任在肩。剑及履及,所向无前。惟帝有灵,相我元首。跻于四强[17],奋作狮吼。挞彼丑虏〔18〕,还我汉京。以固民德,以奠民生。战战兢兢〔19〕,惧坠先烈[20]。帝心鉴之,金瓯无缺。桥山犹是,松柏郁苍。敢命执事,恭荐馨香〔21〕。伏维尚飨!
(《黄帝祭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注释
〔1〕谷正鼎(1903—1974):字铭枢,贵州安顺人,曾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先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国难会议会员等职。抗战爆发后,派赴西北工作,历任西北绥靖公署署长、军委会西安办公厅副主任、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等职。1974年在台北病逝。〔2〕巍巍:崇高伟大。明后:贤明的君主。
〔3〕鞭笞:鞭打;杖击。比喻以暴力征服、控制。宋苏轼《谢馆职启》:“理财训兵,有鞭笞戎狄之志。”
〔4〕四征:四面征讨。《书·周官》:“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唐孔颖达疏:“四征,从京师而四面征也。”不庭:不朝于王庭者或叛逆之人。《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杨伯峻注:“庭,动词,朝于朝廷也。九年《传》云‘宋公不王’,故此云以讨不庭。此‘不庭’为名词,意为不庭之国。”
〔5〕群牧:古称九州岛治民的官长,后用以泛指众诸侯或地方长官。《书·舜典》:“觐四岳群牧。”宋蔡沉《书集传》:“群牧,九州岛之牧伯也。”
〔6〕混一:齐同,统一。万方:四方各地或各地诸侯之意。
〔7〕昌大:昌盛;发扬光大。《诗·周颂·雍》:“克昌厥后。”汉郑玄笺:“又能昌大其子孙。”
〔8〕大器:比喻国家、帝位。
〔9〕遗(wèi):给予,馈赠。《书·大诰》:“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
〔10〕神胄:帝王后裔的美称。
〔11〕跨龙:相传黄帝晚年于湖畔乘龙,登天成仙。
〔12〕薄海: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
〔13〕虾夷:亦作“虾蛱”,日本古时北方未开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须髯,颡高、眼凹、鼻尖,肤色浅棕,居住在本州东北奥羽、北陆地方。一般认为北海道阿伊努人即其后裔。此处代指日本。鸱(chī)张:如鸱张翼。比喻猖狂、嚣张。
〔14〕覆育:庇护养育。《礼记·乐记》:“天地诉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指日本自古以来学习汉文化。
〔15〕莽荡:辽阔无际。
〔16〕水火:谓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
〔17〕四强:指1942年1月1日,中国与美、英、苏三国并列,作为各国之首,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8〕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引申为攻打。丑虏:对敌人的蔑称。《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渍,仍执丑虏。”郑玄笺:“丑,众也……就执其众之降服者也。”
〔19〕战战兢兢:因戒惧而小心谨慎。《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0〕坠:丧失;败坏。《国语·楚语下》:“自先王莫坠其国,当君而亡之,君之过也。”韦昭注:“坠,失也。”先烈:祖先的功业。《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孔传:“使能继先王之功业。”
〔21〕馨香:指用作祭品的黍稷。《左传·僖公五年》:“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