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〇八年同盟会祭文

来源:《黄帝祭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创作时间:

 

维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五年九月重阳日,玄曾孙某某等谨以香花清 酒牲肴之仪,敬献于我皇祖轩辕黄帝之墓前而泣告曰:

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齐孕灵(1)。乃圣乃灵,允文允武。举修 六府〔2〕,彰明百物[3]。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4)。挥斥八蜒[5], 疆理万国(6)。用是奠基中夏[7],绥服九州〔8〕,声教覃敷(9),讫于四 海[10]。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自是以后,圣子神孙,历世相承,尧舜 以禅让缉熙(11),汤武以征诛定乱,泊乎秦皇〔12〕、汉武、唐宗、宋祖, 皆能仰承遗绪,奋厥声威,镇抚百蛮〔13〕,光宅九土〔14〕。其间偶逢衰  替,暂堕纲维〔15〕,秽丑跳梁,蛮夷猾夏〔16〕,然皆历时未几,族伏厥  辜,弃彼毡裘[17],袭我冠服。我民族屡蹶屡振,既仆复兴,卒能重整  金瓯〔18〕,澄清玉宇者〔19〕,莫非我皇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而祐启之也[20]。迨至前明甲申之岁[21],国运凌迟[22],建州虏夷[23],乘我丧乱, 驱其胡骑,入我燕京,盗踞我神器〔24〕,变乱我衣冠,侵占我版图,奴  役我民众。神州到处,遍染腥膻,文化同胞,备受压迫。剃发令下,虽  圣裔犹莫逃;旗兵驻防,遍禹迹而皆满〔25〕。又无论扬州十日〔26〕,嘉定三屠(27),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奇耻未湔已也〔28〕。且近年以来, 欧美民族,对我环伺,各欲脔割大好河山〔29〕,而满清政府恣其荒淫, 不恤国耻。殷忧之士[30],义愤填膺。近有执义帜而起者,粤东如陆皓东、 郑士良、孙逸仙,湖南如马福益、黄克强、唐才常,均矢志盟天[31],力图恢复。某等生逢艰巨,何敢后人!乃集合同志,密筹方略,誓共驱除  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 决不自私利禄,决不陷害同人,本众志成城之古训,建九州复分之义师。 伏望我皇祖在天之灵,鉴此愚衷,威神扶祐,以纾民生之苦〔32〕,以复汉族之业。某等不自量力,竭诚奉告,不胜惶愧煎灼,郁结悲祷之至。尚飨!

(《黄帝祭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注释

〔1〕钟齐孕灵:聚合天地之间的灵气。钟,聚集、专注。
〔2〕六府:上古六种税官之总称,殷商之际设六府,掌收藏。《礼记 · 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
〔3〕彰明百物:为百物命名。彰明,显豁、明显。
〔4〕“翦蚩尤”二句:黄帝在涿鹿消灭蚩尤,在阪泉战胜炎帝。翦:除掉、消灭。蚩尤:黄帝时代居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江苏省北部一带的九黎族的首领。涿鹿:即今河北涿 鹿境内。炎帝:黄帝时代居住于姜水流域的部落首领。《国语》《新书》等史籍,均有 黄帝与炎帝为同胞兄弟的记载。阪泉:古地名,多认为在今河北涿鹿境内。
〔5〕八蜒(yán): 指八方边远的地方。《史记 · 司马相如传》:“大汉之德……上畅九垓,下溯八蜒。”蜒,地的边际。
〔6〕疆理:疆域。《隋书 ·高祖纪下》:“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
〔7〕中夏:我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亦称“华夏”“诸夏”“夏”。
〔8〕绥(suí) 服:平定征服。
〔9〕声教覃(tán) 敷:声威与教化得以广施。覃敷,广布。
〔10〕讫(qì): 截止。此谓黄帝的教化达于四海。
〔11〕缉熙:光明。《诗 ·大雅 ·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12〕泊(jì)   乎:等到,待及。
〔13〕百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诗 ·小雅 ·韩奕》:“以 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14〕光宅九土:广居九州大地。光宅,充满、被覆。《书 ·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 光宅天下。”九土,九州的土地。《国语 ·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 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15〕纲维:国家的法度。《三国志 ·鲁肃传》:“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 劝权取蜀。”
〔16〕猾(huá) 夏:侵扰华夏。《书 ·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奸宄。”猾,乱、扰乱。
〔17〕毡裘:古代西北胡人用毛皮制成的衣服。这里指服装风格。《战国策 ·赵策二》:“大王 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
〔18〕金瓯(ōu):  金制的小盆,比喻国土完整,政权巩固。《梁书 · 侯景传》:“(梁武帝) 曾夜出视事,至武德阁,犹言:‘我家国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19〕玉宇:指天空,也借指宇宙、太空。宋陆游《十月十四夜月终夜如昼》:“西行到峨眉,玉宇万里宽。”
〔20〕祐启:佑助启发.
〔21〕迨(dài)    至:及至,等到。 
〔22〕凌迟:衰败,败坏。
〔23〕建州虏夷:即爱新觉罗氏家族建立的地方政权,也就是后来的清朝政权。
〔24〕神器:帝位,国家。《汉书 ·叙传》:“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 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
〔25〕禹迹:中国的代称。夏禹治水,足迹遍历中国,故以“禹迹”为中国的代称。《左传 ·襄 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26〕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清军南下进攻扬州时,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奋勇抵抗,失 败后清兵入城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扬州城民众几乎被屠杀殆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 名“扬州十日”。详情见于事件幸存者王秀楚所撰《扬州十日记》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
〔27〕嘉定三屠:指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嘉定后,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28〕前(jiān): 洗涤。
〔29〕脔(luán) 割:切割成小块。
〔30〕殷忧:深忧。阮籍《咏怀》:“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31〕矢志:下定决心。
〔32〕纾(shū): 缓和,解除。

上一篇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祭文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文宗践位祭告祭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