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赞(三)
来源:晋曹毗〔1〕
创作时间:
轩辕应玄期[2],幼能总百神[3]。体炼五灵妙(4),气含云露津[5]。掺石曾城 岫[6],铸鼎荆山滨[7]。豁焉天扉辟[8],飘然跨腾鳞。仪辔洒长风[9],赛裳蹑紫 宸[10]。
(《艺文类聚》卷 一 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注释
〔1〕曹毗:字辅佐,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晋文学家。少郡举孝廉,任郎中,蔡谟荐为佐著作郎,以父忧去职。后任句章令,征拜太学博士。累迁尚书郎、镇东大将军从事中郎、下邳太守。官至光禄勋。原有集十五卷,已佚,今存《涉江赋》等残篇。
〔2〕轩辕应玄期: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亦称轩辕氏。本句言黄帝顺应天运,开国立极。
〔3〕总:统领,统率。百神:相传黄帝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
〔4〕体炼:《史记 ·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晋代因道教、 道家的发展与志怪小说的流行等原因,言黄帝炼丹修道事。如南朝梁虞荔《鼎录》:“金华山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大如十石瓮,象龙腾云,百神螭兽满其中。”
〔5〕气含云露津:相传仙人吸风饮露,故云其口气涎津亦为云气雾水。
〔6〕掺(shǎn)石:指黄帝采山石炼铜制鼎事。掺,执,操。岫(xiù): 山洞,有洞穴的山。晋《拾遗记·昆吾山》载黄帝“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曾城:即层城,古代神话中昆仑山上的高城。汉张衡《思玄赋》: “登阆风之层城兮,构不死而为床。”李善注:“《淮南子》曰:‘昆仑虚有三山,阆风、桐版、玄圃, 层城九重。’禹云:‘昆仑有此城,高一万一千里。’”一说指昆仑山最高峰之名。北魏郦道元《水经 注 ·河水一》:“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
〔7〕荆山:山名,在今河南灵宝阕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史记 ·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8〕天扉:天门。
〔9〕仪辔(pèi):皇帝车驾。
〔10〕“裳”,唐《初学记》卷九(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衣”。紫宸(chén):本为帝王居所,此处指黄帝升天后的仙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