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之仙化与陵墓(1)-修仙
来源:黄帝祭文汇编简注
创作时间:
《庄子》:“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 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 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 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 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 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 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 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 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 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 吾语汝。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吾道者,上 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 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 昌寓骖乘,张若、謂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 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 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余少而自游于 六合之内,余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余 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
‘夫为天下事,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 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 称天师而退。”“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分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 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 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 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 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 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 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 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 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 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 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 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 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 之,以黄帝为知言。”
《春秋合诚图》:“黄帝请问太一长生之道。太一曰:‘斋戒五丁,道乃可成。’”
《符子》:“黄帝将适昆虞之丘,中路逢容成子乘翠华之盖,建日月之旗,骖 紫虬,御双鸟。黄帝方明游路,谓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
《泰壹杂子》:“黄帝谒峨嵋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 道?’皇人曰:‘既已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郎抗乎?古之圣人,盍三辰,立晷 景,封域以判邦,山川以分阴阳,寒暑以守岁,道执以卫众,交质以聚民,借械以 防奸,军服以章等,皆法乎天,而鞠乎有形者也。天地有启闭,日星有薄失,治乱 有运会,阴阳有期数,贤愚之蔽,寿夭之质,贵贱之事,吉凶之故, 一成而不变, 类气浮于上,而精气萃于下,性发乎天命,成于人,使圣人以为之纪。是以圣人欲 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 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从俗以毓质,崇质以 恢仁;勤行以典礼,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 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子以最尔之身,而百夫 之所为备,故天和莫至,悔吝屡庚生杀。失寒暑之宜,动静戾刚柔之节,而贪欺终 无所用,无乃已浮乎?’黄帝乃终身弗违,而天下治。”
《拾遗记》:“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凯,旦游洹流,夕归阴浦,行万里而一 息,洹流如沙尘,是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龙鱼鳖,皆能飞翔。 有石菜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覆其波上, 一茎有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 言沙踊起而成波澜也。”
《列仙传》:“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为黄帝陶正。有异人通之,为其掌火, 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骨。时 人共葬于宁北山,故谓之曰宁封子焉。”
《遁甲开山图》:“绛北有阳石山,有神龙池,黄帝遣云阳先生养龙于此。帝 王历代养龙之处,因有水旱,不时祀池请雨。”
《论衡》:“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 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 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 垒与虎,悬苇以御凶魅,有形故以食虎。”
《史记 · 封禅书》:“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 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 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
《易林》:“黄帝出游,驾龙乘凤,东上太山,南游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