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之仙化与陵墓(3)-陵墓
来源:黄帝祭文汇编简注
创作时间:
黄帝手植柏
甲、言在陕西者
《 史记 · 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 山。”
《尔雅》:“山锐 而高曰桥。”
《史记 · 集解》: “《皇览》曰:‘黄帝 冢在上郡桥山。’”
《史记 · 索隐》: “地理志云:上郡阳周 县桥山南有黄帝冢。”
《史记 · 正义》: “《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风土记》:“阳州所有黄帝陵,在子午山上。”
《路史 · 疏仡纪 · 黄帝》:“葬上郡阳周之桥山。
《图书集成》五四八:“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 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
《图书集成》五四八:“中部县有挂甲柏,在轩辕庙。黄帝既灭蚩尤,归而挂 甲其上,至今树皮每尺许有排痕密布,仿佛钻甲状。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老 干细枝,痕迹皆一,为古今奇景。”
《图书集成》五四九:“中部县上古桥陵在城北山上。世传轩辕黄帝铸鼎成, 乘龙升天,其臣取衣冠葬于此。”
《图书集成》五四二:“中部县龙首山,在城东十五里,即黄帝龙驭之首山。”
《图书集成》五四二:“中部县凤岭,在城西郭外,世传轩辕戳懈谷竹成律吕,凤鸣于此。”
《陕西通志 · 陵墓》二:“桥山在中部县东北二里。其山形如桥,沮水环之, 即黄帝葬衣冠之所。”
《陕西新省志》云:“桥陵在城北二里桥山上。山形如桥,故名桥山。陵曰桥 陵,沮水环之,黄帝葬衣冠之所。详前通志。”原案云:浙江程寿筠筱亭,前知中 部县,以桥陵为圣迹,恐渐倾没,将桥陵八景一一摄影,装潢成册。
(一)古碑,中书“桥山龙驭”四大字,旁题“大明嘉靖丙申十月 九日滇南唐某书”,八景之一。大殿左角圯,殿门额题“德隆邃古”四字。 柏柯横斜殿瓦上,如鸾翥,如凤翔,如神虬,自天飞下,而藏其尾。
(二)大神龛,黄帝冕旒中坐,二侍者分立龛内。龛外四宰臣执笏立, 二老二少。
(三)一碑露立群柏中,隶书“汉武仙室”四字。
(四)柏侧一亭中竖大石碑,隶书“古轩辕黄帝桥陵”七字,题陕西 巡抚毕沅谨书二十余字,左题“大清乾隆岁次丙申知中部县事董廷楷立石” 十八字。碑左一小碑,亦书“桥山龙驭”四字。
(五)两柏间一庑,中列碑无数,殆历代褒崇祭享时所立者。
(六)居前一碑,背负巨石,石旁大柏一,碑题“轩辕庙四千年古柏” 八字,旁题程君名衔。
(七)群小柏中一 巨柏,较前柏微小,题字同。
(八)庑侧一 巨柏,不甚高而浓阴郁郁,其上书“汉武帝征朔方还 挂甲于此树”。隶书末题曰:“桥陵八景,载在志乘,恐日就湮没,爰 逐景撮影,隶书刊石,以资保存。”此三十一字,盖程君所书也。
乙、言在河北者
《魏书 · 太宗纪》:神瑞二年六月“壬申,幸涿鹿登桥上,观温泉,使使者以 太牢祠皇帝庙”。泰常七年九月“辛酉,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
《魏书 · 世祖纪》:神麝元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
《畿辅志》:“轩辕陵在平谷县东北十五里渔子山下。”
丙、言在山东者
《一统志》:“轩辕寿陵在曲阜县东北二里。”
《广舆记》:“轩辕寿陵在山东兖州府曲阜县。”
丁、言在河南者
《历代陵寝备考》:“《外纪》:‘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 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一统志》:‘河南闵乡县南二十五里有 铸鼎原。’按首山在今河南许州襄城县西五里。《史记》曰:‘天下名山有八,而 三在夷狄,五在中国,皆黄帝尝游,首山其一焉。’”
《闵乡志》:“轩辕陵在县南十五里。”
《日下旧闻补遗》:“轩辕陵在桥山,载记所同。然桥山非一,上郡妫州皆有 之……郭景纯注《山经》云:‘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经》往往复见,盖圣 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至于殂亡,四海无思不哀,故绝域殊俗之人,闻天子崩, 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景纯之论,可谓善言古者矣。”
(于右任:《黄帝功德纪》,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北宋嘉祐六年栽种松柏圣旨碑 元泰定二年禁伐黄陵树木圣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