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76)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了卫气在人体循行的过程以及与针刺的关系。故以《卫气行》名篇。主要内容包括:一、说明卫气在体内昼夜运行的过程和循行于经脉的顺序。二、指出针刺治疗掌握卫气运行规律的重要性,提出了“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的针刺原则。三、具体说明人气在一日一夜漏水下注百刻的时间内,卫气在人体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循行过程。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①。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②,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③。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④。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⑤。
【注释】
①“子午”两句:在十二地支与方位的配属中,子居北位,午居南位,卯居东位,酉居西位。经是直线,纬是横线,子午为南北直线,卯酉为东西横线。张景岳:“天象定者为经,动者为纬。子午当南北二极,居其所而不移,故为经;卯酉常东升西降,列宿周旋无已,故为纬。"
②“天周”两句:张介宾:“天分四面,东西南北。一面七星,如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七宿也。斗牛女虚危室壁,北方七宿也。奎娄胃昴毕觜参,西方七宿也。并鬼柳星张翼轸,南方七宿也。”
③“房昴(mǎo)”两句:房星在东方,昴星在西方,从房星到昴星称为“纬”。虚星在北,张星在南方,从虚星到张星称为“经”。
④“是故”两句:张介宾:“自房至毕,其位在卯辰巳午未申,故属阳而主昼。自昴至尾,其位在酉戌亥子丑寅,故属阴而主夜。”二十八宿,分为阴阳两类,各十四宿。从房星至毕星,其中有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亢、氐、房十四星,其经过是从早晨至傍晚之时,故称“阳”。从昴星至心星,也各十四宿,其中有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十四星,其经过是从黄昏至黎明之时,故称“阴”。
⑤“昼日行”三句:杨上善:“昼行于足三阳终而复始二十五周,夜行五脏终而复始二十五周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希望听听卫气是怎样运行,出入于阴阳表里,又是怎样会合的?
岐伯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午位居南北,为经;卯酉位居东西,为纬。天体循行一周有二十八个星宿,每一方各有七个星宿,东南西北四方共有二十八个星宿。房宿居东方,昴宿居西方,所以房昴为纬;虚宿居北方,张宿居南方,所以虚张为经。从东方的房宿到西方的毕宿属阳,从西方的昴宿到东方的心宿属阴。阳主白天,阴主夜间,卫气的运行,在一日一夜之中,要循行于全身五十周次,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次,夜间行于阴二十五周次,环周行于五脏之间。
是故平旦阴气尽,阳气出于目①,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②,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注释】
①阳气出于目:卫气在黎明时分,行阴分已尽,开始从足太阳经起点的睛明穴,周行于手足三阳经。阳气,指卫气。目,指目内眦的睛明穴。张景岳:“太阳始于睛明,故出于目。”
②其散者:卫气的运行,并不按十二经脉先后承接的顺序相传,而是从头部起始,分向各经散行。散,散行。
【译文】
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所以到黎明时分,阴气已尽,阳气浮出于目,眼睛张开,卫气上行于头,沿项后下行足太阳经,再沿着背部向下到足小趾外侧端。其散行的,从目锐眦别出,向下沿手太阳经,下行至手小指外侧端。另一条散行的,也从目锐眦别出,沿着足少阳经下行,注入足小趾、第四趾之间。再向上循手少阳经之分,下行到小指、无名指之间。从手少阳别行的上行至耳前,合于颔部经脉,注入足阳明经,向下行至足背,入五趾间。又一条散行的,从耳下向下,沿手阳明经,入手大指次指端,再络入掌中。卫气抵达足部,进入足心,出内踝,行于阴分,向上行复合于目内眦,这就是卫气运行一周的顺序。
是故日行一舍①,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②;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与十分身之六③;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④;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⑤;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⑥;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⑦;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六⑧;日行十四舍⑨,人气行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而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⑪,心注于肺⑫,肺注于肝⑬,肝注于脾⑭,脾复注于肾为一周⑮。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⑯。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与十分藏之二⑰,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注释】
①日行一舍:日行,古人指太阳运转为日行。古人认为天空中均匀地环绕分布着二十八个星宿,并以地面为中心观察二十八宿的运行。一舍,即一宿,也就是转过一个星宿。日行一舍,指白昼转过一个星宿。因古人确定,太阳每昼夜转过二十八宿周天,而同时每昼夜卫气行身五十周,所以每转过一个星宿(即一舍),则卫气行身的周数为二十八分之五十,计为1.785周有余,四舍五入,概定为1.8周,日行二舍,则再加1.8周,成3.6周。余类推。
②“人气行于身一周”句:张介宾:“天周二十八舍,人之卫气,昼夜凡行五十周。以五十周为实,而用二十八归除之,则日行一舍,卫气当行一周与十分身之七分八厘正毫有奇为正数。此言‘一周与十分身之八'者,亦如天行过日一度,而犹有奇分也。”
③“人气行于身三周”句:张介宾:“日行二合,人气当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五分七厘一毫有奇为正数。云‘十分身之六'者,有奇分也。后仿此。”
④“人气行于身五周”句:张介宾:“人气当行五周与十分身之三分五厘七毫有奇为正数,余者为奇分。”
⑤“人气行于身七周”句:张介宾:“人气当行七周与十分身之一分四厘二毫有奇为正数,余者为奇分。”
⑥人气行于身九周:张介宾:“人气当行八周与十分身之九分二厘八毫为正数,余者为奇分。”
⑦“人气行于身十周”句:张介宾:“人气当行十周与十分身之七分一厘四毫有奇为正数,余者为奇分。”
⑧“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句:张介宾:“人气当行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四分九厘有奇为正数,余者为奇分,此一面七星之宿也。”
⑨日行十四舍:为周天之半,卫气当行身二十五周,因每舍将实际周数的1.785消余概为1.8,即略有增加,若以每舍以1.8周计算,至十四舍则超出二十五周而成14×1.8=25.2周,所以这里说,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奇分,即余数。这里多余的十分之二周,本来是因为使用四舍五入的概算法而造成的误差,但古人却以此作为实际的运行周数,严格地说,是不对的。
⑩“人气行二十五周”句:张介宾:“日行七舍为半日,行十四舍则自房至毕为一昼,人气当行二十五周为正数。今凡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则每舍当余一厘四毫有奇为奇分。合十四舍而计之,共得十分身之二,是为一昼夜之奇分也。”
⑪肾注于心:杨上善:“肾脉支者,从肺出络心,故为气循之,注心者也。卫气夜行五脏,皆从能克注于所克之脏,以为次也。”
⑫心注于肺:杨上善:“心脉直者手少阴,复从心系却上肺,故卫气循心注肺者也。”
⑬肺注于肝:杨上善:“肺脉支者,复从肝别贯鬲,上注肺,故卫气循肺注肝者也。”
⑭肝注于脾:杨上善:“肝脉侠胃,胃脉络脾,故得肝脉注于脾也。”
⑮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杨上善:“脾脉足太阴从下入少腹,气生于肾,故卫气循之注肾者也。”张介宾:“此言卫气夜行阴分,以相克为序。故肾心肺肝脾,相传为一周,而复注于肾也。”
⑯复合于目:张介宾:“卫气行于阴分,二十五周则夜尽,夜尽则阴尽,阴尽则人气复出于目之睛明穴而行于阳分,是为昼夜五十周之度。”
⑰“阴阳”三句:杨上善:“行阳奇分十分身之二,行阴奇分亦十分脏之二,其数同也。”奇分,指有余或不能除尽的余数。
【译文】
因此,在白昼当太阳运行一宿时,卫气行身一又十分之八周;运行二宿时,卫气行身三又十分之六周;运行三宿时,卫气行身五又十分之四周;运行四宿时,卫气行身七又十分之二周;运行五宿时,卫气行身九周;运行六宿时,卫气行身十又十分之八周;运行七宿时,卫气行身十二又十分之六周;运行十四宿时,卫气行身二十五又十分之二周,这时卫气在白昼行于阳的过程就结束了,而阴分开始承受卫气。卫气开始进入阴分时,通常是由足少阴肾经传注于肾脏,由肾脏注入心脏,由心脏注入肺脏,由肺脏注入肝脏,由肝脏注入脾脏,由脾脏再传到肾脏,为一周。因此,夜间运行一宿的时间,卫气行于阴分也是一又十分之八周,也和行于阳分的二十五周一样,在眼部会合。阴分阳分一日一夜本应运行五十周,可是按每宿卫气运行一又十分之八周来计算,行于阳分的多出十分之二周,行于阴分的也多出十分之二周,所以人睡和醒的时间,有或早或晚的不同,就是这些余数造成的。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①,至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②,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③,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④,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⑤。谨候其时,病可与期⑥;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⑦。是故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于阴分而刺之。
【注释】
①分:指天的阴分阳分,也即昼夜之分。多少:昼夜阴阳的多少不等。
②各有分理:四季各按一定的节气而有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春分、秋分日,昼夜相等,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分理,指节气划分的规律。
③水下百刻:张介宾:“一昼一夜凡百刻,司天者纪以漏水,故曰水下百刻。”古代以铜壶滴漏计时,每昼夜水下百刻。
④“二十五刻”两句:一日一百刻,昼夜各为五十刻,半个白天,即为二十五刻。
⑤各以为纪而刺之:张介宾:“分一日为二,则为昼夜;分一日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故当以平旦为阳始,日入为阳止,各随日之长短,以察其阴阳之纪而刺之也。”
⑥病可与期:可以预测病将愈之时。与,通“预”。
⑦“此言”两句:指邪气退去或存留。本书《小针解》:“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译文】
黄帝问:卫气在人体内的循行,或上或下或往或来,时间不固定,怎样候气而针刺呢?
伯高说:昼夜阴阳的多少不同,就有天长天短差异,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的节气,因而昼夜长短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根据太阳初出的时候为准,以夜尽为卫气行于阳分的开始。因此,一昼夜之中,计时的水漏下百刻,二十五刻正好是半天的度数,总是这样环周不已,到日入时白昼结束,随着日出日入的长短,分别作为标准进行针刺。针刺时,要候其气至再下针,疾病才可痊愈;若失去时机,违反了候气的原则,则任何疾病都不能治愈。所以说:针刺实证,是迎其气之来而刺;针刺虚证,是随其气之去而刺。这是说根据邪气的盛衰留去,诊候虚实而针刺。所以,谨慎地候察邪气的所在而针刺,就叫做逢时。病在三阳经,必候气在阳分时针刺;病在三阴经,必候气在阴分时针刺。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①;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②。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③。《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盼盼④,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注释】
①“水下一刻”两句:刻,为古代计时单位。古代无时钟,以铜壶滴水,漏下的水面刻度作计时标志,每昼夜滴水百刻,相当于二十四小时。一刻合十四分二十四秒。人气,即卫气。太阳,指手足太阳经。
②阴分:足少阴肾经。
③“回行一舍”两句:天体运行每昼夜二十八舍,每舍运行时间为一百刻除以二十八,即三刻与七分刻之四。
④纷纷盼盼(pā):纷乱之中而有条理。纷,乱。盼,整齐,有条理。张景岳:“纷纷吩盼,言于纷乱丛杂之中而条理不乱也,故终而复始,昼夜循环,无穷尽矣。”
【译文】
漏水下注一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漏水下注二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漏水下注三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漏水下注四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水下注五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漏水下注六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漏水下注七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漏水下注八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水下注九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漏水下注十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漏水下注十一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漏水下注十二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水下注十三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漏水下注十四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漏水下注十五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漏水下注十六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水下注十七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漏水下注十八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漏水下注十九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漏水下注二十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水下注二十一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漏水下注二十二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漏水下注二十三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漏水下注二十四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漏水下注二十五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这是半日中卫气运行的度数。从房宿到毕宿运转一十四舍,经过整个白昼,漏水下注五十刻,日行半个周天,每当日行周列一宿,需时漏水下注三刻又七分之四刻。《大要》说:通常是以日行环周二十八宿的每一宿之时,卫气也恰恰运行在手足太阳经。所以日行一宿的过程,卫气也恰恰运行过三阳经与阴分,经常这样周行不已,与天地的变化规律相同,卫气在体内的运行,虽然纷繁,却有条不紊,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漏水下注百刻,卫气在体内完成了五十周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