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66)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论述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原因不外风、雨、清、湿、寒、暑,以及喜怒等因素。以开首有“百病之始生也”之语,故以《百病始生》名篇。本篇的主要内容有:一、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体正气的不足,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二、指出外感致病因素致病的传变次序以及由表传里的各种病变。三、说明精神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影响内脏的发病情况。四、提出对内外三部发病的治疗原则,特别是“毋逆天时”的治则。本篇为论疾病发生机理的篇章,宜与《邪气脏腑病形》合参。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①。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淫洗,不可胜数。
【注释】
①清湿:指偏于寒凉的湿邪而言。清,凉。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各种疾病开始发生,都是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内外各种因素所致。喜怒没有节制,会伤及内脏;外感风雨,会伤及人体上部;感受寒湿,会伤及人体下部。上中下三部之气伤人,各不相同,希望你讲一下大概的道理。
岐伯说:三部之气各不相同,病或先生于阴分,或先生于阳分,请让我讲一讲大概情况。喜怒没有节制,则病起于内部;清湿乘虚袭人筋骨,则病起于下部;风雨乘虚袭人肌表,则病起于上部。这是邪气侵袭的三个主要部位。待至病邪漫延深入,发生的症状,就不能计数了。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①,乃客其形。两实相逢②,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③,上下中外,分为三员④。
【注释】
①两虚相得:指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复遇虚邪的侵袭,故曰“两虚相得”。马元台:“然此诸外感者,不得天之虚邪,则不能伤人,又不得人之本虚,亦不能伤人,此以天之虚,人身形之虚,两虚相得,所以诸邪得以客其形耳。”
②两实相逢:即指天之四时正常气候与人之壮健的身体相遇。杨上善:“风雨寒暑四时正气,为实风也。众人肉坚,为实形也。两实相逢,无邪客病也。”
③气有定舍,因处为名:邪气侵入人体后,稽留和潜伏在一定的处所。根据其潜伏处所的不同而定其名称,故曰“因处为名”。
④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人体自纵而分,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而言之,则以表、里、半表半里为三部。三员,即三部。
【译文】
黄帝说:我本来对千变万化的病变不能尽数了解,所以请教你,希望告诉我全部的道理。
岐伯说:风雨寒署,如不得虚邪之气,也不能单独伤人。有人突然遇到疾风暴雨,但没生病,这大多是没有虚邪,因此不能伤人。疾病的发生,必有虚邪贼风,与人身体素虚,两虚相遇,邪气才能侵入人体。若气候正常,体质强健,两实相逢,多数人又皮肉坚实,虚邪不能侵害。为虚邪所伤,那必定是因为四时不正之气以及身体衰弱,体虚邪实,相互结合,才酿成大病。邪气有固定侵袭的部位,根据邪气停留部分,来命名。有上中下或表里半表半里,纵横分为三部。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①。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②。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③。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④。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⑤,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⑥,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⑦,邪气淫洗,不可胜论。
【注释】
①大经乃代:邪气深入,在络脉的邪气,已传入经脉,由经脉代其承受邪气。大经,是经脉,相对络脉而言。
②伏冲之脉: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张景岳:“伏冲之脉,即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
③溏出麋:泛指泄或痢而言。丹波元简:“麋、糜古通用,乃糜烂也。溏出麋,盖谓肠垢赤白滞下之属。”
④息而成积:邪气留着经脉,生长为积,这是积证的由来。息,生长。积,腹中结块。
⑤输脉:足太阳经脉。杨上善:“输脉者,足太阳脉,以管五脏六腑之输,故曰输脉。”
⑥膂筋:附于脊膂之筋。杨上善:“膂筋,谓肠后脊膂之筋也。”
⑦缓筋:泛指足阳明筋。杨上善:“缓筋,谓足阳明筋,以阳明之气主缓。”
【译文】
所以虚邪伤害人体,从皮肤开始,皮肤弛缓则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从毛发侵入,到达深部后,会促使毛发竖起。毛发竖起,就会感觉寒栗,皮肤疼痛。邪气留而不除,就会传入络脉。传入络脉,就会肌肉作痛;如疼痛止时,经脉就要代受其邪。滞留不除,就会传入于经脉。邪在经脉,寒栗恶冷,多惊。滞留不除,就会传入于输脉。邪在输脉,手之六经不通,四肢感到疼痛,腰脊不能屈伸。滞留不除,就会传入伏冲之脉,邪在于伏冲之脉,就会体重身痛,滞留不除,就会传入于肠胃。邪在肠胃,会腹胀肠鸣。多寒就要肠鸣泄泻,食物不化;多热就要便溏,赤白相兼。滞留不除,就会传入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在募原血脉之中。滞留不除,就会停在这里成为积块。总之,邪气侵入人体,或留著于孙络,或留著于络脉,或留著于经脉,或留著于输脉,或留著于伏冲之脉,或留著于脊膂之筋,或留著于肠胃之募原,或留著于缓筋,邪气在体内泛滥,变化多端,不能说尽。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①,络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腹膜满雷引②,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③,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注释】
①臂手:孙鼎宜:“臂读曰辟。”《庄子·庚桑楚》释文引崔注:辟,相著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索隐:“辟犹聚也。居犹处也。言积聚著于孙络之处,是为孙络积也。”
②膜(chēn)满:胸腹胀满。雷引:腹中肠鸣,并牵引而痛。
③发手:举手,抬手。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疾病形成的原由始末。
岐伯说:邪气留着孙络而成为积证,积块能够上下移动。因它聚在孙络,孙络浮而缓,不能使积块固定,所以它往来移入而慢慢进入肠胃之间。若有水液出现聚渗注灌于内,会发出濯濯的水声。若有寒气,就会腹部胀满雷鸣,相互牵引,经常急痛。如邪气留著于阳明之经,那积块就会夹在脐部周围,饱食后,脉络粗大;饥饿时,脉络细小。如邪气留著于缓筋,就像阳明经的积证一样,饱食后,感觉胀痛;饥饿时,反感觉舒适。如邪气留著肠胃募原之间,疼痛会向外牵连到缓筋,饱食后,感觉舒适;饥饿时,感到疼痛。如邪气留著于伏冲之脉,用手触摸有动感,手离开后,似有热气向两股下行,就像浇了热水一样。如邪气留著于膂筋,饥饿时,则积块可以看清;饱食后,积块不易看清,用手摸不到。如邪气留著于输脉,会使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能布散,致使孔窍干燥壅塞。这都是邪气自外而内,从上而下的一般表现。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岐伯曰:厥气生足悦①,悦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满,胀满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②,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注释】
①厥气生足愧:寒气从下部侵犯而逆行向上,致使足部痛滞、行动不利。厥气,是指厥逆之气,即从下逆上之气。足悦,足部痛滞、行动不便。
②六输不通:指六经之输脉不通。
【译文】
黄帝问:积证从开始到形成,是怎样的?
岐伯说:积证开始发生,是由于感受了寒气,寒气上逆就形成了积证。
黄帝问:积证的具体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岐伯说:感受寒厥之气,使两脚发生疼痛,行动不便,因此引起小腿寒冷,由于小腿寒冷,以致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自下而上进入肠胃之中。寒气进入肠胃后,引起腹部胀满,胀满则肠胃之外的汁沫,为寒邪所迫,聚留不散,日久就形成积证。或因突然暴食暴饮,肠里充满食物,消化困难,又加上起居无节,用力过度,就会损伤络脉。如阳络伤,血就向外渗溢,血向外渗溢,就会鼻出血;如阴络伤,血就向内渗溢,血向内渗溢,就会便血。如肠胃的络脉伤,血就渗溢出肠外,如果肠外适有寒气,汁沫和溢出的血相搏结,就凝聚在一起散不开了,就成为积证。还有因突然感受寒邪,情绪忧怒,就会使气上逆,气上逆,则六经的经气会壅滞不通,卫气不行,血液凝结,蕴郁于里,不能散开,津液因而凝涩。这样,久留不除,也会形成积证。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译文】
黄帝问:疾病发生于内脏,又是怎样的?
岐伯说:忧思会伤心;重寒会伤肺;忿怒会伤肝;醉酒行房,出汗之后,当风受凉,会伤脾;用力过多,及房事后,汗出沐浴,会伤肾。这都是身体内外上中下三部所发生的病证。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译文】
黄帝说:说得好。怎样治疗呢?
岐伯答说:观察它疼痛的部位,了解病变所在。根据邪盛有余和正虚不足,当补的就补,当泻的就泻。不违反四时气候规律,这就是最好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