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法时(4)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了邪气中人的不同原因和部位,以及中阴中阳的区别;阐述了察色、按脉、问病、诊尺肤等诊法在诊断上的重要性,以及色与脉、脉与尺肤的相应情况;列举了五脏病变的缓、急、大、小、滑、涩六脉及其症状和针刺治疗原则;列举了六腑病变的症状和取穴法与针刺法。是论述邪气与脏腑及疾病症状关系的重要篇章。本篇的关键词是“邪气”,疾病的病因;“脏腑”,疾病伤及的部位;“病形”,疾病的表现症状。因此以《邪气脏腑病形》名篇。本篇名言:“形寒寒饮则伤肺”。感受寒凉和饮用冷水易伤肺致咳,为千古不变之真理,提示我们在养生当中应注意保暖,不饮冷水,免伤阳气。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

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注释】

①溜:流,淌。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外邪伤人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邪气伤人会在人体的上下部。

黄帝又问说:部位的上下,有一定的常规吗?

岐伯说:上半身发病的,是受了风寒外邪所致;下半身发病的,是受了湿邪所致。因此说:外邪侵犯人体,没有固定部位。外邪侵犯阴经,会流传到六腑,外邪侵犯阳经,也可能流传在本经的通路而发病。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注释】

①异名同类:人体三阴三阳之脉名虽然不同,但都由气血流行所贯通。

【译文】

黄帝问:经脉的阴和阳,名称虽然不同,其实同属于经络系统,上下互相会合,经络之间彼此联贯,如圆环没有开端。外邪伤人,有的侵入阴经,有的侵入阳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部位,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手足的三阳经,都聚合到头面部。邪气伤人,往往趁着体虚之时,以及刚劳累用力后,或热饮热食出了汗,腠理开泄,而被邪气侵袭。邪气侵入面部,就会下行至足阳明胃经;邪气侵入项部,就会下行至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侵入颊部,就会下行至足少阳胆经;如果邪气侵入胸膺、脊背、两胁,也会分别下行它所属的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岐伯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肟始。夫臂与肟,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注释】

①肟(héng):足胫。

②淖(nào)泽:润泽。在此作“柔软”解。

【译文】

黄帝问道:邪气侵入阴经,怎么样呢?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阴经,往往是从手臂或足胫开始的。因为手臂和足胫内侧的皮肤较薄,肌肉柔润,所以身体各部同样受了风邪,而这些部位最易受伤。

黄帝曰:此故伤脏乎?

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译文】

黄帝又问道:这邪气也会伤及五脏吗?

岐伯回答说:人身感受风邪,不一定会伤及五脏。假若外邪侵入了阴经,而脏气充实,就是邪气入里也留不住,必定还归六腑。因此阳经受了邪,就流注于本经而发病;阴经受了邪,就会流注于六腑而发病。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

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

岐伯曰:阴阳俱感,邪气乃往。

黄帝曰:善哉。

【注释】

①形寒寒饮则伤肺:喻昌说:“肺气外达皮毛,内行水道。形寒则外寒,从皮毛而入;饮冷则水冷从肺上溢,遏抑肺气,不令外扬下达,其治节不行,周身之气,无所禀仰而肺病矣。

【译文】

黄帝问:邪气伤及五脏是怎样的?

岐伯说:愁忧恐惧会使心脏受伤,形体受寒,又喝了冷水,就会使肺脏受伤。因为两种寒邪交感,内外受伤,就会发生肺气上逆的病变。如从高处跌坠,淤血留滞体内,又因大怒刺激,气上冲而不下,郁结胁下,就会伤肝。被人打击跌倒,或醉后行房,出汗冒风,就会伤脾。如用力举重,或房事过度,或出汗以后,浴于水中,就会伤肾。

黄帝又问:五脏为风邪所伤,为什么呢?

岐伯说:一定是内脏先伤再感受外邪,内外之邪结合,风邪才能侵入内脏。

黄帝说:说得真好。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的头面和全身形体,都是由筋骨支撑的,由气血滋养。当天寒地裂,滴水成冰的时候,如突然感受寒气,手足就会瑟缩不伸,麻木不灵,可是面部却不用衣服御寒,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回答说:周身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所有血气都上行达到头面部,分别流入各个孔窍,那精阳之气上注于目,使眼睛能看;那旁行的经气上达于耳,使耳能听;那宗气上出于鼻,使鼻能嗅;那由胃生出来的谷气,上走唇舌,使唇舌有味觉。所有这些气和津液,都上行熏蒸于面部,面部的皮又厚,肌肉坚实,因此面上的阳热已极,就是天气极寒冷也能适应。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黄帝曰:善哉。

【注释】

①虚邪:四时反常的邪风,即虚邪贼风。

②正邪:四时正常的风气,也能乘人之虚,侵袭人体而引起疾病。

【译文】

黄帝问:外邪侵犯人体,发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虚邪伤了人,病人会战栗恶寒;正邪伤人发病比较轻微,先看到气色方面有点变异,身上没有什么感觉,像有病又像没有病,似有症状又似没有症状,不容易知道它的病情。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殊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注释】

①桴(fú)鼓:比喻事物相应,就像用鼓槌击鼓而有声一样。桴,鼓槌。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医生看病人气色,就知道病情的叫“明”;按病人脉象,就知道病情的叫“神”;问病情,就知道病情的叫“工”。我希望听一下,闻声、望色就能知道病情,切脉就能得到病况,问病就可彻底了解病苦的所在,怎么做才能有如此水平呢?

岐伯回答说:病人的气色、脉象、尺肤都与疾病有相应关系,如响随鼓、如影随形,不会有差错。这也像树木的根本和枝末一样,根衰败,枝叶必然枯槁。人的面色,脉象与皮肉外形的表现是不会不一致的。知其一为工,知其二为神,知其三就是神医了。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也;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注释】

①弦: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为肝脉。

②钩:钩脉来盛去衰,为心脉。

③代:此处为脾之平脉,有更代的意思。

④毛:毛脉轻虚而浮,为肺脉。

⑤石:石脉沉濡而滑,为肾脉。

⑥相胜之脉:相胜就是相克,如肝病见肺之毛脉,是金克木,这就是相胜之脉。

⑦相生之脉:如肝病见肾之石脉,是水生木,即为相生之脉。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你详尽解释。

岐伯回答说:面色青的,脉象应弦;面色红的,脉象应钩;面色黄的,脉象应代;面色白的,脉象应毛;面色黑的,脉象应石。如果看到面色与脉象不合,反而诊得相克脉象,就会死亡;若能诊得相生脉象,疾病就会痊愈。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生疾病的变化和表现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必先确定五色和五脉的相应关系,疾病就可以区别。

黄帝又问:气色和脉象已经确定了,怎么区别病情呢?

岐伯说:只要诊察出脉的缓急、小大、滑涩,病变就确定了。

黄帝曰:调之奈何?

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注释】

①贲(fén):大。

【译文】

黄帝问:诊察的方法如何呢?

岐伯回答说:脉急促的,尺肤的皮肤也紧急;脉徐缓的,尺肤的皮肤也弛缓;脉象小的,尺肤的皮肤也瘦小;脉象大的,尺肤的皮肤也大而突起;脉象滑的,尺肤的皮肤也滑润;脉象涩的,尺肤的皮肤也涩滞。以上六种变化,有轻有重,所以善于诊察尺肤的,不必等诊寸口脉;善于诊察脉象的,不必等望色。能够察色、辨脉、观察尺肤三者配合起来而进行诊断的,称为上工,上工治愈十分之九;能够运用两种方法诊察的,称为中工,中工治愈十分之七;仅能运用一种方法进行诊察的,称为下工,下工治愈十分之六。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痣疯;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吩;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痒。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瘤;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

【注释】

①瘾疯(chizòng):俗称“抽搐”。瘾,筋脉拘急而缩。疯,筋脉缓瘀而伸。

②伏梁:病名。为心之积,在心下。杨上善:“心脉微缓,即知心下热聚,以为伏梁之病,大如人臂,从齐上至于心,伏在心下,下至于齐,如彼桥梁,故曰伏梁。”可见,伏梁之名是从病证的形态来命名的。

③喉听(jiè):喉间如有物梗阻。

④维厥:四肢厥逆。维,四维,即四肢。

【译文】

黄帝问:请问缓急、小大、滑涩的脉象,所主的病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请让我谈谈五脏的病变。心脉急甚为手足抽搐;微急为心痛牵引脊背,饮食不下。心脉缓甚为神志失常的狂笑;微缓为久积之伏梁病,其症状是:在心下即上腹部,上下移动,常有唾血。心脉大甚为喉中如有物梗阻;微大为心痹,疼痛牵引肩背,时时流泪。心脉小甚为呃逆;微小为消谷善饥的消渴病。心脉滑甚为消渴;微滑为心疝,疼痛牵引脐部,小腹鸣响。心脉涩甚为瘠哑不能言;微涩为出血,四肢厥逆,耳鸣,头部疾病。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痒。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疫矣。

【注释】

①痿:肺痿、痿蹙等。瘘:鼠瘘等。

②息贲:病名。肺之积。因肺气郁结,证见喘息上奔,故称“息贲”。贲,意同“奔”。

【译文】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有寒热:懈怠乏力,咳嗽咳血,疼痛牵引胸部和腰背部,或鼻中息肉阻塞,呼吸不畅。肺脉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半身不遂,头部以下汗出不止。肺脉大甚为足胫肿;微大为肺痹,牵引胸背胀痛,怕见日光。肺脉小甚为泄泻;微小为消痒。肺脉滑甚为息贲,咳喘气逆;微滑在上为吐、衄血,在下为便血,肺脉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发于颈项与腋下,下肢软弱,难以支撑躯体,四肢酸楚难耐。

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痒。滑甚,为痰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瘾挛筋痹。

【注释】

①肥气:病名。肝之积,在胁下,如覆杯,突出如肉,故名“肥气”。

②水瘕痹:就是水结在胸胁下,结聚成形,小便不通。水瘕,即因积水而假聚成形。瘕,是瘕聚一类的病,假物成形,聚散无常,故名“瘕”。痹,闭阻。

③痰疝:疝气之一。阴囊肿大,叫做“癀”。

【译文】

肝脉急甚为恶言恶语;微急为肥气病,位于胁下,状如覆杯。肝脉缓甚为呕吐;微缓为水积胸胁,小便不通。肝脉大甚为内有痈肿,常呕吐、衄血;微大为肝痹,阴器收缩,咳嗽牵引小腹作痛;肝脉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谷善饥的消痒病。肝脉滑甚为阴囊肿大的癀疝;微滑为遗尿病。肝脉涩甚为溢饮水肿;微涩为筋脉拘挛不舒的筋痹。

脾脉急甚,为瘾瘀;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痒。滑甚,为癀癃。微滑,为虫毒蜻蝎④,腹热。涩甚,为肠癀⑤;微涩,为内癀,多下脓血。

【注释】

①膈中:食入即吐。

②后沃沫:大便多泡沫。

③疝气:应作“痞气”。《难经·五十六难》:“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

④虫毒蜻(huí)蝎:泛指各种胃肠寄生虫病。鲔,同“蛔”。

⑤肠癀(tuí):广肠脱出的病。杨上善:“脉涩,气少血多而寒,故冷气冲下,广肠脱出,名曰肠癫。”

【译文】

脾脉急甚为四肢抽搐;微急为食入而吐的膈中病,大便多泡沫。脾脉缓甚为四肢痿软无力,四肢厥冷;微缓为风痿病,四肢痿废不用,但神志清楚如无病之人。脾脉大甚为突然仆倒的厥病;微大为痞气病,腹中多脓血,聚在肠胃之外。脾脉小甚为寒热病;微小为内热消痒。脾脉滑甚为阴囊肿大的癀疝和小便不通的癃闭。微滑为肠中有蛔虫等寄生虫病,腹中发热。脾脉涩甚为广肠脱出的肠癫病;微涩是肠内溃脓,大便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痒。滑甚,为癃癀;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注释】

①骨癫疾:癫疾重证,病深至骨,脾肾两败。

②沉厥:下肢沉重厥冷。

③奔豚:病名。肾之积。发自少腹,上至胸咽,若豚之奔突,故名。

④石水:病名。水肿病的一种。以腹水、腹部胀满为主症。

⑤睡睡(chuí)然:小腹胀满下坠。

⑥沉痣:日久不愈的痔疾。

【译文】

肾脉急甚为邪深至骨的骨癫疾;微急为下肢沉重逆冷,发为奔豚,两足伸不能屈,大小便不通。肾脉缓甚为腰脊痛如折;微缓为洞泄病,洞泄的症状是饮食不化,食入之后即从大便排出。肾脉大甚为阴痿不起;微大为石水病,从脐以下至小腹部胀满下坠,上至胃脘不适,预后不良。肾脉小甚为洞泄病;微小为消痒。肾脉滑甚为小便不通,或为痰疝;微滑为骨痿病,可坐而不能站起,站起则视物不清;肾脉涩甚为大的痈肿;微涩为月经不行,或痔疾日久不愈。

黄帝曰:病之六变,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疗,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注释】

①急:紧脉。

②深内:深刺。内,同“纳”,指进针。

③浅内:浅刺。

④精(wěi):泛指针孔。

【译文】

黄帝问道:疾病出现六种脉象变化,怎样针刺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脉象紧的多属寒,脉象缓的多属热,脉象大的多属气有余而血不足,脉象小的多属气血都不足,脉象滑的属阳气盛而微有热,脉象涩的血少气少而微有寒。因此,在针刺急脉的病变,进针要深,留针时间要长;针刺缓脉的病变,进针应该浅,出针要快,以散其热;针刺大脉的病变,略微泻其气,不能出血;针刺滑脉的病变,应快出针,浅刺,以泻阳气,排除热邪;针刺涩脉的病变,必须刺中经脉,随着气行的逆顺方向行针,留针时间要长,还要先按摩经脉,使脉气舒缓,出针以后,赶快按住针孔,不使出血,以调和经脉;凡是脉象小的,阴阳形气都虚弱,不宜用针刺,而用缓和之药调治。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

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

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从荥、输而进入合穴。这是从哪条经脉进入合穴的?进入后又和哪些脏腑经脉有联系呢?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回答说:这就是手足阳经,由别络进入内部而又属于六腑的。

黄帝问:荥、输与合穴,在治疗上各有一定的作用吗?

岐伯说:荥、输的脉气浮浅,可以治外经的病,合的脉气深入,可以治疗内腑的病。

黄帝曰:治内腑奈何?

岐伯曰:取之于合。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译文】

黄帝问:治疗体内的腑病,怎样取穴呢?

岐伯说:应取合穴。

黄帝问:合穴各有名称吗?

岐伯回答说:胃的合穴在三里,大肠的合穴在巨虚上廉,小肠的合穴在巨虚下廉,三焦的合穴在委阳,膀胱的合穴在委中,胆的合穴在阳陵泉。

黄帝曰:取之奈何?

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注释】

①低跗:马莳说:“取三里者,将足之跗面低下著地而取之,不使之举足。”跗,足背部。

②正竖膝,予之齐:即正身蹲坐,竖起膝部,使两膝齐平。

③揄(yáo)申而从之:周学海说:“《骨空论》注云:揄,摇也。谓或摇或伸而寻之。”

【译文】

黄帝说:怎样取合穴呢?

岐伯回答说:取三里穴,应足背低平;取巨虚穴,应举足;委阳穴,应先屈后伸下肢取穴;委中穴,应屈膝取穴;阳陵泉穴,应正立竖膝使两膝齐平,至委中的外侧取穴;凡取治在外经脉的病变,应该用或摇或伸的方式取穴。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

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注释】

①鱼络血者:是说手鱼的部位血脉郁滞或有淤斑。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一下六腑的病变。

岐伯回答说:面部发热是足阳明的病变;手鱼部出现郁滞的血斑是手阳明的病变;足背的冲阳脉出现坚实而极隐伏的现象,也是足阳明的病变。这是胃的经脉。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注释】

①濯濯(zhuó):肠鸣的声音。

【译文】

大肠病,肠中痛如刀割,阵阵肠鸣,冬天再感受寒邪,就会泄泻,当脐部疼痛,痛时不能久立。肠与胃有密切联系,可取胃经的上巨虚穴治疗。

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译文】

胃病,会出现腹胀满,胃脘当心部位疼痛,支撑两胁,胸膈和咽喉间不通,饮食不下,可取足三里穴治疗。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注释】

①时窘之后:痛甚窘急,而欲大便。后,大便的避讳语。

【译文】

小肠病,少腹作痛,腰背牵引睾丸疼痛,大便窘急,觉得耳前发热,或发冷,或只是肩上很热,以及手小指与无名指间发热,若络脉虚陷不起,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病变的症候。手太阳小肠病变,可取下巨虚穴治疗。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译文】

三焦病,腹部胀满,小腹胀得尤甚,小便不通,感到窘迫难受,水溢于皮下成为水肿,留在腹部为胀病。三焦病候也会呈现在足太阳外侧的大络上,这络脉在太阳经和少阳经之间,三焦有病,此处脉现异常,取委阳治疗。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注释】

①小腹偏肿:是说小腹部肿。中医以脐下三寸以下为小腹。

【译文】

膀胱病,小腹部偏肿而痛,用手按揉痛处,就要小便,又尿不出来,肩部发热,或脉陷不起,以及足小趾外侧,胫骨和足踝后都显有热象。若络脉虚陷不起,可取委中穴治疗。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喻喻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注释】

①澹澹(dàn):水波动貌。这里指心慌心跳。

②嗌中吩吩(jiè)然:咽喉中如有物作梗,咯吐不舒。

【译文】

胆病,经常叹气,口苦,呕出苦水,心跳不安,好像怕人逮捕他一样,咽喉里如物梗塞,频频咳嗽、吐唾沫。在足少阳经起点至终点的循行通路上,也可以出现络脉陷下的情况,可以用灸法治疗;如胆病而有寒热现象的,可取足少阳经的合穴阳陵泉刺治。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

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注释】

①气穴:即腧穴。腧穴和经气相通,故称气穴。

②肉节:肌肉之间的节界。张景岳:“肉有节界,是谓肉节。”

③针游于巷:即刺中穴位后,即沿着经脉循行路线出现针感。张景岳:“巷,道也。中其气穴,则针着脉道而经络通。”

【译文】

黄帝问:针刺有一定的规律吗?

岐伯回答说:针刺这些穴位,一定要刺中气穴,不可刺中肉或刺中节。因为刺中气穴,则经气运行于脉道之内,经脉就通了;如果误中肉节,只能损伤好肉,使皮肤疼痛。如果补泻手法用反了,就会加重病情;如果误刺中筋,筋就会弛缓,邪气也出不去,与真气相争,由于邪气扰乱不去,反回到内里为病。这都是用针不审慎,反顺为逆的恶果。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  法人(3)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法音(5)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