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法音(5)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经脉自肢端走向头身的起始处为“根”,盘旋收束与终止处为“结”。篇中主要叙述了三阳三阴经分司着表里关、阖、枢的作用,以及各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文中着重论述经络的根结本末与治疗的关系,所以篇名《根结》。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

【注释】

①天地相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而交感。

②按:本篇开篇恐有脱简。无“黄帝问”,直接是“岐伯曰”,且“发于春夏”与“发于秋冬”句相较,前句短,而意不完整,显然有脱漏。

【译文】

岐伯说:天地之气互相交感,气候的寒暖相互转换,阴阳变化的规律,究竞谁多谁少?阴是双数,阳是单数。如果疾病发生在春夏,则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之气不协调,补哪一经?泻哪一经?病发生在秋冬,则阳气少而阴气多。自然界阴气盛而阳气衰,所以植物茎叶枯槁,雨水湿气下归于根部,在疾病上表现为阴阳之气相移,补哪一经?泻哪一经?

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③,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注释】

①离:同“罹”。

②根结:即“终始”之意。盖经气之始生终止,有如树木之根结,始为根,终为结。结,即有节生之意,又兼有结集之意。

③折关败枢,开阖而走:关,繁体作“関”,本意为闭门之横木即门闩;枢,门轴;阖,门扇。可见,关、枢、阖都是门的一个部分,而门的功能是一方面让主人能进入,同时又关闭而护卫其安全。折关,门闩折断;败枢,门轴败坏;开阖,门扇开裂。总之,折、败、开是关、枢、阖的损坏、破坏。《内经》以太阳、阳明、少阳为在表之三阳,太阴、厥阴、少阴为在里之三阴。如果按照由表向里排列,则太阳为人体护卫的第一层,少阳为第二层,阳明为第三层、太阴为第四层、少阴为第五层、厥阴为第六层。其中,太阳为阳之表,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为阳之里,太阴为阴之表,少阴为阴之半表半里,厥阴为阴之里。三阳三阴经脉的功能是护卫人体的。所以古人以门的关、枢、阖来比喻之。太阳、太阴为关,少阳、少阴为枢,阳明、厥阴为阖。所谓“折关败枢,开阖而走”是说因内外之邪的干扰,破坏了六经正常的关、枢、阖的机能,以致精气走泄。杨上善:“邪离经脉,折太阳骨节关,亦败少阳筋骨维枢,及开阳明之阖,胃及太阳,气有失泄也。”

④终始:杨上善:“终始,根结也。”

⑤一言而毕:孙鼎宜:“针道必以经脉为本,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

【译文】

异常的邪气,侵入经脉,所致病变不能尽数。针刺时,如果不懂得经脉的起始与终止,及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就会导致六经的关守折损、枢纽败坏,以至开合不当,真气走泄,阴阳之气大量损耗,用针刺治也不能起作用了。因此,运用九针的奥妙,关键在于懂得经脉的起止。能懂得经脉起止的,一句话就能说完,不懂得经脉的起止,针治的道理就完全无从谈起了。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者。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瞧而弱也。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

【注释】

①命门:这里指眼睛,穴为睛明。张志聪:“命门者,太阳为水火生命之原,目窍乃经气所出之门也。”

②颡大:指头维穴。楼英:“颡大谓额角入发际,头维二穴也。”

③钳耳:因头维穴钳束于耳上,故称。钳,钳束。

④窗笼:指听宫穴。为手足少阳太阳之会穴。窗笼,快读为“聪”,是聪的反切。聪,为耳的功能,即听力,所以窗笼指听官穴。

⑤开:为“关”之误。繁体字“開”、“関”形近而误。“开”为敞开,而六经的机能是护卫人体,不应用“开”来比喻,且上文言,“折关、败枢、开阖”,“开”恐蒙上而误。另外,《太素》卷五《阴阳和》、卷十《经脉根结》、《素问·阴阳离合论》新校正引《九墟》均作“关”。下文之“开”皆为“关”之误。

⑥“渎者”两句:张景岳:“渎者,其皮肉宛瞧而弱,即消瘦干枯之谓。”

⑦骨繇(yáo):骨动摇。繇,通“摇”。

【译文】

足太阳经脉,起始于至阴穴,终结于命门。“命门”就是眼睛的睛明穴。足阳明经脉,起始于厉兑,终结于颡大。“颡大”就是指额之大角,钳束于耳上之头维穴。足少阳经脉,起始于足窍阴穴,终结于窗笼。“窗笼”就是耳中的听宫穴。三阳经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如果“关”的作用失常,则肌肉关节异常而生暴病。所以暴病可取足太阳经脉,根据虚实来治疗。“渎”是指皮肉消瘦干枯。如果“阖”的作用失常,则精气无处止息而发生痿疾,所以痿疾可取足阳明经脉,根据虚实来治疗。“无所止息”是指真气留滞,邪气盘踞于内,而发为痿疾。如果“枢”的作用失常,则骨动摇而不便行走站立,所以“骨繇”可取足少阳经脉,根据虚实来治疗。“骨繇”是骨节弛缓而失去约束。所以叫作骨繇,就是因为骨节摇动的缘故。以上各病,都必须彻底弄清它的病因,才能正确治疗。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阖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

【注释】

①太仓:任脉在胃脘处的中脘穴之别名。《甲乙经》:“中脘一名太仓,胃募也。”

②廉泉:任脉在结喉上的穴名。

③玉英:任脉在胸部的玉堂穴之别名。

④膻(dàn)中:两乳之间,任脉在该处的穴名。

⑤膈洞:病名。上为膈塞,下为泄泻。

【译文】

足太阴经,起始于隐白穴,终结于中脘穴。足少阴经脉,起始于涌泉穴,终结于廉泉穴。足厥阴经,起始于大敦穴,终结于玉堂穴,且有支脉连络膻中。三阴经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如果“关”的作用失常,则仓廪不能运化而病膈洞,膈洞,当取足太阴经脉,根据虚实来治疗。所谓“关折”,是由脾胃气虚不能运化水谷而致。如果“阖”的作用失常,则气机不畅而易生悲哀之感,悲哀的,当取足厥阴经脉,根据虚实来治疗。如果“枢”的作用失常,则脉道淤结不通,淤结不通的,当取足少阴经脉,根据虚实来治疗。凡脉道淤结的都可取治。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

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

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

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

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

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器,入于扶突、偏历也。

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注释】

①根、溜、注、入:指手足三阳经脉循行道路上,根于肢末的井穴,流行于原穴或经穴,输注于经穴或合穴。在上者入于颈项而出于头面,在四肢者入于络穴而交阴经。溜,流,淌。

②天容:马元台:“当作天冲穴。”

③下陵:马元台:“当作解豁穴。”

④少海:马元台:“注于小海之合。”

【译文】

足太阳经脉,起始于至阴穴,流行到京骨穴,灌注到昆仑穴,上入项后之天柱穴而走头部,下入下肢之飞扬穴而交足少阴经。

足少阳经脉,起始于足窍阴穴,流行到丘墟穴,灌注到阳辅穴,上入颈部之天冲穴而走头部,下入下肢之光明穴而交足厥阴经。

足阳明经脉,起始于厉兑穴,流行到冲阳穴,灌注到解豁穴,上入颈部之人迎穴而走面部,下入丰隆穴而交足太阴经。

手太阳经脉,起始于少泽穴,流行到阳谷穴,灌注到小海穴,上入颈部之天窗穴而走头部,下入下肢之支正穴而交手少阴经。

手少阳经脉,起始于关冲穴,流行到阳池穴,灌注到支沟穴,上入项部之天牖穴而走头部,下入上肢之外关穴而交手厥阴经。

手阳明经脉,起始于商阳穴,流行到合谷穴,灌注到阳豁穴,上入颈部之扶突穴而走面部,下入上肢的偏历穴而交手太阴经。

这就是十二经脉的根流注入的穴位,凡因邪气侵入而经络盛满的,都可泻治这些穴位。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注释】

①营:环周运行。张景岳:“营,运也。人之经脉,运行于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营五藏之精气。”参见《五十营》等篇。

②不应数:不合五十周之数。

③狂生:犹云生病。

④代:止,停止。张景岳:“代,更代之义。”

⑤无气:脏气亏虚。

⑥短期:近于死期。短,近,接近。

⑦乍数乍疏:或快或慢。数,通“速”,快。疏,慢。

【译文】

人体经脉血气,一昼夜共循环五十周次,以运营五脏精气,如果不符合此数,就会生病。所谓“五十营”,是五脏都受到血气的灌注营养。这可以从诊察寸口的脉搏,计数搏动次数而测知脏气盛衰。如脉跳五十次,没有一次停止的,是五脏精气都充足。在四十跳中有一次停止的,就有一脏气衰;在三十跳中有一次停止的,就是两脏气衰;在二十跳中有一次停止的,就是三脏气衰;在十跳中有一次停止的,就是四脏气衰;如不满十跳而有一次停止的,是五脏之气都已亏虚。据此,可以判断死期。其主要内容,已见《终始》篇中。所谓脉五十跳没有一次停止的,就是正常脉象,由此可测知五脏经气的状况。如果脉跳忽快忽慢,可以预测临近死期了。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懦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岐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懦悍滑利也。

【注释】

①逆顺五体:孙鼎宜:“疑逆顺五体,是古经篇名。”《灵枢》有《逆顺肥瘦》篇。从下文内容看,其主要内容是对人的五体或逆或顺的研究。五体,据《素问》指筋、骨、脉、肌、皮。本文提到了骨节(骨)、肉(肌)、皮、未提到筋,而提到气血、经络。内容上是有一定联系的。

②膏粱菽(shū)藿(huò):统指蔬菜。膏,肥肉。粱,细粮。菽,豆类。藿,豆叶。

【译文】

黄帝说:“逆顺五体”,是讲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营血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我已经懂得了,这些都是一般百姓的情况。至于王公大人,肉食者,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运行疾速滑利。给他们针刺的快慢、浅深、多少,与百姓是否相同呢?

岐伯说:饮食肥甘厚味的王公大人和吃粗粮的百姓,怎么能相同呢!气行滑利的出针应快,气行涩滞的出针应慢,气轻浮的用小针而进针宜浅,气涩滞的用大针而进针宜深,深刺应留针,浅刺应出针快。由此看来,刺百姓时,应深而留针;刺大人时,应轻而慢,这是因为这些人气行滑利。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注释】

①阴阳:这里的阴阳指正与邪。阴为邪,阳为正。

【译文】

黄帝问:人体形与气的顺逆情况如何?

岐伯说:外形气息不足,而病气有余的,是邪偏胜,应该急泻邪气。外形气息有余,而病气不足的,应该急补正气。形体气息不足,病气也不足,这是正邪都不足。不能用针刺。如用针治,则加重衰弱,加重衰弱则阴阳表里的血气都将枯竭,五脏空虚,筋骨精髓枯槁,老年人会死亡,壮年人也难康复。形体正气充足,病气也有余,这是阴阳表里都有余,可先泻去邪气,而后根据虚实进行治疗。所谓“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瞋,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瞧,予之死期。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注释】

①充郭:充实扩张。郭,扩大。

②聂辟:皱叠。《素问·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王冰注:“聂,谓聂皱。辟,谓辟叠也。”

③薄著:肌肉消瘦而致皮包骨。

【译文】

所以说:针治不懂得经脉循行的逆顺,真气与邪气斗争的情况。实证用补法,会使阴阳表里之邪气弥漫,充满肠胃,肝肺内胀,则阴阳表里的气血逆乱。虚证用泻法,会使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皱叠,瘦得皮包骨,毫毛腠理枯折憔悴,就离死期不远了。因此说:用针治病的关键,在于懂得调节阴阳。调节阴阳,则精气充足,形体与内气的活动合一,使神气内藏而不外散。所以说:高明的医生,能平调阴阳之气;一般的医生,会扰乱经脉之气血运行;低劣的医生,会危及生命。所以说:对低劣的医生,病人不能不特别小心。运用针治,必须仔细审察五脏病情的变化,四时五脏脉象的相应变化,以及经络的虚实,皮肉的柔脆或坚实,然后才能治疗。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法时(4)
《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 法律 (6)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