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 法律 (6)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人的体质有刚柔的不同,而“刚”和“柔”可以从形体的缓急、正气的盛衰、骨骼的大小、肌肉的坚脆、皮肤的厚薄等方面进行 分辨。体质刚柔不但与发病和治疗密切相关,而且与人的寿命长短有着直接联系,因此观察形气是否相称也可以预测寿命的长短。由于文中内容以“寿夭刚柔”为主,故以此名篇。本篇特别详尽地论述了“形”与“气”的关系。形、气是中医学及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医和中国哲学认为事物包含“形”、“气”两方面。“形”为事物的载体,“气”为事物生存的动力,形气应该和谐相称。在两者之中,气是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以及存亡。因此,中医学极为重视形气的相称、和谐,特别看重气对人体生命的意义,强调气对治疗和养生的意义。本篇的名言是:“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裹则寿,不相裹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问于少师曰①: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②,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③,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④,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⑤,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⑥,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⑦。
【注释】
①少师:相传为黄帝之臣。
②谨度(duó)病端:意谓慎重地推测疾病发生的原因。度,推测,衡量。端,有“本”、“始”的含义。
③病在阴之阴者:指病变部位在脏。内为阴,五脏为阴中之阴。
④病在阳之阳者:病变部位在皮肤。外为阳,皮肤为外之阳,故云“阳之阳”。
⑤病在阳之阴者:病变部位在筋骨。外为阳,筋骨为外之阴。
⑥病在阴之阳者:病变部位在腑。内为阴,六腑为阴中之阳。
⑦其形不久:即预后不良。
【译文】
黄帝问少师说:我听说人的先天禀赋,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的区别,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
少师回答说:就人体阴阳来说,阴当中还有阴,阳当中还有阳,只有了解阴阳的规律,才能很好的运用针刺方法,了解疾病发生的情况,才能在针刺时做出适当的手法,同时要认真地揣度发病的经过与四时变化的相应关系。人体的阴阳,在内合于五脏六腑,在外合于筋骨皮肤,所以人体内有阴阳,体外也有阴阳。在体内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体外的,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因此,病在阴中之阴的,当刺阴经的荥输;病在阳中之阳的,当刺阳经的合穴;病在阳中之阴的,当刺阴经的经穴;病在阴中之阳的,当刺阳经的络穴。这是根据阴阳内外与疾病的关系,而选取针刺穴位的基本法则。阴阳也可以作为疾病的分类准则,病在阳经的叫风,病在阴经的叫痹,阴阳两经都有病的叫风痹。病有形态变化而不疼痛的,属于阳经一类;病无形态变化而疼痛的,属于阴经一类。没有形态变化而感到疼痛的,是阳经未受侵害,只是阴经有病,赶快在阴经取穴治疗,不要攻治阳经;有形态变化而不感觉疼痛的,是阴经未受侵害,只是阳经有病,赶快在阳经取穴治疗,不要攻治阴经。阴阳表里都有病,忽然有形态变化,忽然又没了,更加上心烦,叫阴病重于阳,这是所谓的不表不里,预后不能良。
黄帝问于伯高曰①:余闻形气,病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
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注释】
①伯高:相传为黄帝之臣。
【译文】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形气与发病有先后内外的相应关系,是什么道理?
伯高回答说:风寒外袭,先伤形体,忧恐忿怒的精神刺激,先伤内气。气逆伤了五脏之和,就会使五脏有病。寒邪侵袭形体,就会使肌表皮肤发病。风邪伤了筋脉,就会使筋脉发病。这就是形气与疾病外内相应的关系。
黄帝曰:刺之奈何?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①。久痹不去身者②,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内难易之应也。
【注释】
①以此衰之:意谓按比数递减。马元台:“人之感病不同,日数各有多少远近,以此大略,病三日而刺一次者之法,等而杀之。”衰之,在此有“减少”的含义。
②久痹不去身:病邪内闭,经久不愈。
【译文】
黄帝问:怎样针刺治疗呢?
伯高回答说:病九天的,刺三次可以好;病一个月的,刺十次可以好。病程时日的多少远近,都可以根据三日一刺的标准来计算。经久不愈的痹证,根据血络变化,尽力去掉淤血。
黄帝又问:人体在内在外的疾病,针刺难易的情况怎样呢?
伯高回答说:形体先有病还未传入内脏的,针刺的次数,可以根据已病的日数减半计算;内脏先有病而形体也有反应的,针刺的日数就要加倍。这就是疾病有内外、针治有难易的对应关系。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①,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裹则寿,不相裹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②,不胜形则夭。
【注释】
①相任:相当,相称。
②胜形:血气经络不但与外形相称,而且要更为强盛才能长寿。
【译文】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人的外形有缓有急,正气有盛有衰,骨胳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从这些怎样来确定人的寿夭呢?
伯高回答说:外形与正气相称的多长寿,不相称的多夭亡;皮肤与肌肉结合紧密的多长寿,不紧密的多天亡;血气经络充盛胜过外形的多长寿,血气经络衰弱不能胜过外形的多天亡。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
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①,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
【注释】
①脚(jùn):肌肉突起处。
【译文】
黄帝问:什么叫做形体的缓急?
伯高回答说:形体充实而皮肤柔软的人,多长寿;形体充实而皮肤坚紧的人,多短命。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为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属于气衰,气衰是危险的。如果形体充实而面部颧骨不突起的人,骨胳必小,骨胳小的多短命。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突起坚实而有肤纹的,称为肉坚,肉坚的人多长寿;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没有肤纹的,称为肉脆,肉脆的人多短寿。这是自然界赋予人生命所形成的形体与生气的自然状态,可据此来判断人的寿命长短。医者,必须了解形体与生气的状态,然后可以临床治病,判断死生。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
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①,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注释】
①“墙基卑”两句:这是以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面部形态。墙基,在此指耳边下部。地,指耳前肌肉。大意是说面部肌肉陷下,四周骨骼显露。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人有寿夭,但无法推测。
伯高回答说:衡量人的寿天,凡是面部肌肉陷下,而四周的骨胳显露,不满三十岁就会死的;再加上疾病影响,不到二十岁,就可能死亡。
黄帝问:从形与气的相胜,怎样用它去确定寿命长短呢?
伯高回答说:健康人,正气胜过形体的可以长寿;有病的人,形体肌肉很消瘦,即使其气胜过形体,也是要死的;即使形体尚可,但元气已衰,也很危险。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
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
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①。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②,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悴之③。刺大人者,以药熨之④。
【注释】
①内热:指温其经脉,使热气内入,血脉流通。内,同“纳”。
②怫(fú)忾贲响:气郁满闷而窜动作响。怫,郁闷不舒。忾,气满。贲,通“奔”
③悴(cuì):烧,即烧针法。
④药熨(wèi):把药物烘热敷患处。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刺法有三种变化,什么叫三种变化呢?伯高回答说:有刺营分,刺卫分和刺寒痹稽留经络三种。黄帝问:怎样刺三种变化?
伯高回答说:刺营分时要刺出恶血;刺卫分时要祛除邪气;刺寒痹时要使热气入内。
黄帝问:营分、卫分、寒痹的症状,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营分病证见寒热往来,呼吸少气,血上下妄行。卫分病证见痛无定时,胸腹满闷或者窜动作响,这是风寒侵入肠胃所致。寒痹多由病邪久留而不解,因此时常感到筋骨作痛,甚至皮肤麻木不仁。
黄帝问:怎样刺寒痹才能使体内有热感?
伯高回答说:一般百姓,可用烧红的火针刺治。而王公大人,多用药熨。
黄帝曰:药熨奈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①,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咬咀②,渍酒中③。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媪中④,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啐其日⑤,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⑥,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⑦,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⑧,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注释】
①淳酒:即醇酒,味厚的烈酒。
②咬(fǔ)咀:古代加工药物有用牙齿嚼碎的方法,后世改用刀到,仍通称“咬咀”。
③渍(zì):沤,浸泡。
④马矢煜(yūn):用干马粪点燃煜之。煜,没有火苗的火堆。
⑤啐(zuì)其日:一整天。啐,婴儿满百日或满周岁。
⑥复巾:用双层布做成的夹袋。
⑦生桑炭:新鲜的桑木烧成的炭。
⑧起步内中:起身在房间内行走。
【译文】
黄帝问:怎样药熨呢?
伯高回答说: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桂心各一斤,共四种药,都到碎,浸泡酒中。再用丝绵一斤、细白布四丈,一齐放入酒中。把酒器加上盖,放在燃着的干马粪内煨,并用泥封固,不使泄气。经过五天五夜,将细布与丝绵取出晒干,干后再浸入酒内,如此反复地将药酒浸干为度。每次要浸泡一整天,然后拿出来再晒干。等酒浸干后,将布做成每个长六七尺的夹袋,共做六七个,将药渣与丝绵装入袋内。用时取生桑炭火,将夹袋放在上面烘热,熨敷于寒痹所刺的地方,使热气能深透病处。夹袋凉了再将其烘热,如此熨敷三十次,每次都使患者出汗。出汗后用手巾揩身,也要三十遍。并让患者在室内行走,但不能见风。按照这样的方法,每次针治时,再加用熨法,病就会好了。这就是“内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