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禁服(48)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说明针灸治病,道理极其深奥,必须经过长期刻苦努力的学习,通晓经脉理论才行。在针灸学术的传承上,必须选择愿意为大众的健康奉献自己的聪明智慧的道德高尚的人,而对于打算以医道为自己谋取声誉财物的无耻小人则坚决将其排斥在医门之外。由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医学传授的重视及具体传授仪式的神圣庄严。所谓“禁”即“先师之所禁”,禁传于不适合的人;所谓“服”即“旦暮勤服之”,对医道的学习勤勉努力。故以《禁服》名篇。本篇指出,针刺必须懂得经脉的循行规律及其与卫气的关系。并指出通过人迎、寸口脉象的变化以测知人体经脉脏腑的病变,从而根据疾病虚实寒热性质的不同,确定补泻治则,以施用灸、刺、饮药等不同治疗方法。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

黄帝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

【注释】

①细子:俗称小子,自谦之辞。

②《九针》六十篇:古代有关针刺的医籍名称。张景岳:“六十篇,古经数也,今失其传。”

③勤服:孜孜不倦勤奋学习。服,事也。这里是学习的意思。

④编绝:古代在纸产生之前,文字都刻写在竹木简上,用皮条将其连贯起来,称为“编”。编绝,是指用以连贯竹简的皮条断了。“编绝”与下文“简垢”都是形容用功之深。史传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可见古人学习之勤奋。

⑤简垢:竹简上有污垢。

⑥褊(biǎn)浅:狭隘肤浅。褊,狭也。浅,肤浅。

⑦坐私传:是告诫医师必须慎重选择传授对象,对那种想不劳而获,专谋私利的人是不能传授的,故上文云“先师之所禁”。坐,罪也。

⑧割臂:在臂膊上用刀割出血。歃(shà)血:盟者以血涂口旁。割臂歃血之盟,是古代最郑重的一种宣誓仪式,表示决不背信弃约。

【译文】

雷公问黄帝说:我自从跟随您接受学业,通读《九针》六十篇,从早到晚勤奋学习,尽管编绝简垢,还不停地阅读背诵,但还不能完全了解其中的精义。如《外揣》篇里说的“浑束为一”,不知是什么意思。既然说九针的道理,大到不可再大,细到不可再精,大到无限大,小到无限小,既然大小高下都是无限的,又怎样将其约束总结呢?况且,人们的智力有高低的不同,有的人浅见薄识,不能领会博大高深的道理,又不能像我一样的勤奋努力,我担心学术会在后世流散失传,子孙不能继承下去,请问怎样由博返约呢?

黄帝说:你问得很好!这正是先师再三告诫,不能传给那种不劳而获、专谋私利的人,所以要通过割臂歃血的盟誓,才能秘密地传授。你要想得到它,为什么不斋戒呢?

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二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注释】

①斋宿:沐浴更衣,素食独宿,止其嗜欲,使心志专一,以示至诚。

②正阳:正午的时间。

【译文】

雷公拜了两拜,说:我愿遵照你说的去做。于是雷公很诚恳地斋戒独宿二天,又来请求说:今天正午时分,我愿受盟传方。黄帝和他一同进入斋室,举行割臂歃血的盟誓。黄帝亲自祝告说:今天正午时分,歃血为盟,传授医方,有敢违背今天誓言的,必遭受祸殃。

雷公再拜说:我愿接受盟戒。黄帝左手握住雷公的手,右手将书授予雷公,并说:慎重啊慎重!我现在给你讲解其中的道理。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译文】

大凡针刺的道理,以掌握经脉为开始,要知道经脉循行的走向,并知道它的长短大小;病在内的,针刺五脏所属的经脉,病在外的,针刺六腑所属的经脉;同时要审察卫气的变化,因为卫气是人体的护卫,卫气失常则外邪易入,百病由此而生;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如能调治其虚实,补泻得宜,则虚实病变就会停止;病在血络的,刺络泻血,淤血消除,病情就会好转。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弗与俱

雷公曰:原为下材者,弗满而约之。

黄帝曰:未满而约之以为工,不可为天下师。

【注释】

①约方:把医道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纲挈领,归纳起来,叫“约方”。

②约囊:把袋口扎起来。

③神弗与俱:张景岳:“《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不得其精,乌能入神,有方无约,即无神也,故曰神弗与俱。”

【译文】

雷公说:这些道理我是知道的,但还不知如何把它们归纳起来,以掌握其要领。

黄帝说:约方,就像把袋口扎住一样,袋子满了,如果不扎袋口,则装的东西就会倒出来;学了许多医方,如果不能提纲挚领加以总结归纳,则杂而不精,就不能出神入化,运用自如。

雷公说:愿做下等人材的人,不求学识渊博,就想要归纳精简、提纲挚领。

黄帝说:这样的人只能做个一般的医生,而不能做天下医师的导师。

雷公曰:愿闻为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注释】

①若引绳大小齐等:形容人迎、寸口脉搏搏动相等。杨上善:“二人共引一绳,彼牵而去,其绳并去;此引而来,其绳并来。寸口人迎,因呼吸牵脉往来,其动是同,故曰齐等也。”

【译文】

雷公说:我希望听听如何做个一般医生。

黄帝说:寸口脉是诊察内在的五脏病变,人迎脉是诊察外在的六腑病变,这两个部位的脉象搏动往来不息,大小均等。春夏时节,人迎脉略大一些,秋冬时节,寸口脉略大一些,像这样的就是正常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译文】

人迎比寸口的脉大一倍的,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而躁疾的,病在手少阳经;人迎脉比寸口大两倍的,病在足太阳经,大二倍而躁疾的,病在手太阳经;人迎脉比寸口大三倍的,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而躁疾的,病在手阳明经。人迎脉盛大的为热;虚小的为寒;脉紧的为痛痹;脉结代的病情时轻时重。治疗时,脉盛的实证用泻法,脉虚的虚证用补法;脉紧的痛证,针刺分肉间的腧穴,脉代的取血络放血,并配合服用汤药;经脉陷下的用灸法;不盛不虚的,根据发病经脉取穴,叫做“经刺”。人迎脉比寸口大四倍,大而且数,名叫“溢阳脉”,溢阳是阴气格阳于外的死证。必须详细研究发病的终始本末,辨清寒热属性,以察验脏腑的病变。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藏府之病。

【注释】

①出糜(mí):粪便中有糜烂未化的食物。

②著血:指脉管内有淤血附着。

【译文】

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的,病在足厥阴经;大一倍而躁急的,病在手厥阴经;寸口脉大于人迎二倍的,病在足少阴经;大二倍而躁急的,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的,病在足太阴经;大三倍而躁急的,病在手太阴经。寸口脉盛大的,可见胀满、内寒、食不消化等证;寸口脉虚弱的,可见内热、大便如糜、少气、小便色变;寸口脉紧的,出现痛痹;脉代的是血脉不调,或痛或止。脉盛的用泻法,脉虚的用补法。脉紧的先针刺而后用灸,脉代的刺血络泄淤血,然后用药物调治。脉虚陷不起的,用灸法。脉虚陷不起的是因脉中血行凝结,并有淤血附着脉中,血因寒凝,所以宜用灸法。不盛不虚的,取本经腧穴位治疗。寸口脉大于人迎四倍的,叫做“内关”,内关的脉象大而且数,是不治的死证。总之,必须详细研究发病的终始本末,辨清寒热属性,以察验脏腑的病变。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注释】

①通其营输:通晓经脉循行和输注的道理。营,营运。输,输注。

②大数:张介宾:“大数,大法也。”

③引:导引法。

【译文】

必须通晓经脉的循行和输注的生理,才能进一步传授针灸治病的大法。大法是:脉象盛大的用泻法,脉象虚小的用补法。脉象紧的可灸、刺、药并用,脉虚陷不起的用灸法。脉不盛不虚的本经自病,取本经腧穴治疗。所谓经治,就是或服药,或灸刺,随其经脉所宜而选用治疗方法。脉急的是邪盛,可兼用导引法,脉大而弱的,宜安心静养,不要过劳或勉强用力。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47)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49)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