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10)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详细叙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发病症候及治疗原则,并分别说明十二络脉的循行和病候,五阴经气绝所出现的特征和预后。因篇中重点是论述十二经脉,篇首即着重指出经脉在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故以《经脉》名篇,是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文献。本篇名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译文】

雷公问黄帝说:《禁服》篇说过,针刺的道理,从研究经脉开始。揣度它的运行,知道它的长短,向内联系五脏,在外联系六腑。希望详细地听听其中的道理。

黄帝说:人最初生成,首先形成精,由精发育而生脑髓;此后就逐渐形成人体。以骨为支柱,以经脉作为营运气血的通道,以坚劲的筋来约束骨骼,肌肉像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人形即成。出生以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脉道内外贯通,血气即可在脉中运行不止。

雷公说:我希望听到经脉最初发生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的作用,可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察明虚实,作为医生,不可不明白。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膈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释】

①中焦:指中脘部位。

②络:联络。凡萦绕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均称“络”。

③还:指经脉循行去而复回。循:沿着。胃口:指胃上口贲门与下口幽门。

④属:隶属。凡经脉连于其本经的脏腑均称“属”。

⑤肺系:指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⑥膈(nào):上臂。

⑦廉:边缘。

⑧鱼:手大指本节后掌侧肌肉隆起处,形状如鱼,故名。

⑨鱼际:“鱼”的边缘为鱼际

【译文】

肺手太阴的经脉,从中焦腹部起始,下绕大肠,返回循着胃的上口,上膈膜,属于肺。再从气管横走而出腋下,沿着上臂内侧,行在手少阴与手厥阴两经的前面,下至肘内,沿着臂的内侧和掌后高骨下缘,入寸口,沿着鱼际,出拇指尖端;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出食指尖端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膈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注释】

①是动:动,变动。由外因影响经脉而发生的疾病,称为“是动病”。张志聪:“夫是动者,病因于外。”下文“是主……所生病”,指与本经相连属的脏腑并影响经脉所发生的疾病。“是动”与“是主”所论角度不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强分。十二经都有“是动”和“是主所生病”。

②膨膨:气郁不畅。

③瞀(mào):烦乱。视物模糊不清,精神昏乱。

④臂厥:病名。臂部经气厥逆,两手交叉于胸部而视物不清。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是肺部膨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疼痛,重则可见两手交叉按于胸前,视物模糊不清,这是臂厥病。本经所主的肺脏发生病变,可见咳嗽,呼吸急迫,心烦胸闷,膈臂部内侧前缘疼痛厥冷,或掌心发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疼痛,畏风寒,汗出中风,小便频数而量少。气虚,则肩背疼痛发凉,气短,小便颜色改变。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气虚,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释】

①两骨之间:即第一、二掌骨之间,俗名“虎口”,又名“合谷”。

②两筋之中:指手腕背侧,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两筋间陷中,有穴名叫“阳溪”。

③髃(yú)骨:为肩胛骨与锁骨相连接的地方,即肩髃穴处。

④柱骨之会上:肩胛骨上,颈骨隆起处,即大椎穴处。因诸阳脉会于大椎,故称“会上”。

⑤缺盆:即锁骨窝。

【译文】

大肠手阳明的经脉,起始于食指尖端,沿食指上侧,出合谷穴拇指、食指歧骨之间,上入腕上两筋凹陷处,沿前臂上方,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端的前缘,上出于肩胛上,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向下入缺盆络肺,下贯膈膜,会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缺盆上走颈部,通过颊部,下入齿缝中,回转过来绕至上唇,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于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衄,喉痹,肩前膈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①就(qiú):鼻流清涕。衄(nǜ):鼻出血。

②寒栗:发寒战抖。不复:不易恢复温暖。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是牙齿疼痛,颈部肿大。本腑所主的津液发生病变,可出现眼睛发黄,口中发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中肿痛,肩前及上臂作痛,食指疼痛,不能运动。气有余的实证是,在本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上发热而肿;气不足的虚证是,恶寒战栗,且难以回复温暖。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气虚,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频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注释】

①领(è):鼻梁。

②颐:在口角的外下方,腮的前下方。

③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④气街:又叫“气冲”。在少腹下方,毛际两旁。

【译文】

胃足阳明的经脉,起于鼻孔两旁的迎香穴,旁入足太阳的经脉,下沿鼻外侧,入上齿缝中,回来环绕口唇,下交于承浆穴处,再沿腮下后方,出大迎穴,沿颊车穴,上至耳前,通过客主人穴,沿发际,至额颅部;它的支脉,从大迎穴的前面,向下至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下贯膈膜,会于胃腑,与脾脏联系;它另有一支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至乳房的内侧,再向下挟脐,入毛际两旁气街部;另一支脉,起胃下口,下循腹里,至气街前与直行的经脉相合,循髀关穴,至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下至足背,入中指内侧;另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别行,下至足中指外侧;它另一支脉,从足背面,进入足大指,直出大指尖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定,贲响腹胀,是为鼾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痣,温淫汗出,勋衄,口喝,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骶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①洒洒(xiǎn):寒栗貌。

②贲响:腹胀肠鸣,如水沸起有声。

③骶(gàn)厥:贲响腹胀。古人认为是足胫部之气上逆所致,故称“鼾厥”。骶,胫骨。

④温淫汗出:热气淫洗而致汗出。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有发寒战抖,频频伸腰呵欠,额部黧黑,发病时厌恶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响就会害怕,心跳不安,喜欢关闭门窗独居内室等症状,甚至会登高歌唱,脱衣而跑,且有肠鸣腹胀,这叫“鼾厥”。本经主血,所发病变,有因高热以致发狂抽搐,温病,汗自出,鼻流清涕或出血,口唇生疮疹,颈肿,喉肿闭塞;因水停而腹肿大,膝盖部肿痛,沿胸侧、乳部、气街、股、伏兔、足胫外缘、足背上均有痛感,足中趾不能屈伸。气盛见,胸腹部都发热;胃热盛则消谷而易饥,小便色黄。气不足见胸腹部寒凉,如胃中有寒气,可发胀满。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气虚,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注释】

①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是手足两侧阴阳界面的分界处。阳面赤色,阴面白色。

②核骨:是足大趾本节后内侧凸出的圆骨。形如果核,故名。

③踹(chuài):小腿肚。

④舌本:舌根。

【译文】

脾足太阴的经脉,起于足大指尖端,沿着大指内侧白肉处,经过核骨,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肚,沿胫骨后方,与厥阴肝经交叉出于其前,上行膝股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过膈膜,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它的支脉,又从胃腑分出,别出上走膈,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注释】

①后:大便的避讳语。气:矢气,俗称放屁。

②溏(táng):大便稀薄。瘕泄:痢疾。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发生的病证是舌根发硬不柔和,食后就呕吐,胃脘疼痛,腹胀,嗳气,大便或矢气后,感到轻松如病去一样,周身沉重。本经所主的脾脏发生病变,会出现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饮食不下,心烦,心下牵引疼痛,大便稀薄或下痢,或小便不通,黄疽,不能安卧,勉强站立时,则大腿、膝内侧肿痛厥冷,足大趾不能活动。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气虚,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膈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注释】

①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张景岳:“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条,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

②目系: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③锐骨:指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译文】

心手少阴的经脉,起于心脏里,出属于心的脉络,下贯膈膜,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的脉络上行,挟于咽喉,关联到目珠连于脑的脉络;它另有直行的经脉,又从心脏的脉络上行于肺部,向下横出腋下,再向下沿上臂内侧的后缘,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面,下行肘内,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到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入掌内后侧,沿着小指的内侧至指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膈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发生的病证是咽喉干燥,心痛,渴欲饮水,这是臂间经气厥逆的臂厥。本经所主的心脏发生病变会出现眼睛发黄,两胁疼痛,上臂膊和小臂内侧后缘疼痛、厥冷,掌心热痛。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气虚,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膈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频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注释】

①踝:此处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②肩解:即肩后骨缝。

③目锐眦(zì):眼外角。

④频(zhuō):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⑤目内眦:眼内角

【译文】

小肠手太阳的经脉,起于手小指尖端,循行手外侧,上入腕部,出小指侧的高骨,直上沿前臂骨的下缘,出肘内侧两筋之间,再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部,交于肩上,入缺盆,联络心脏。再沿咽部下穿横膈膜,至胃,再向下属于小肠;它的支脉,从缺盆沿头颈上抵颊部,至眼外角,回入耳中;另有支脉,从颊部上眼眶下,至鼻,再至眼内角。斜行络于颧骨部,与足太阳经相接。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膈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膈、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①颔(hàn):颈的前上方,相当于颏部的下方,结喉的上方柔软处。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是咽喉疼痛,颔部肿,不能回头,肩痛如拔,臂痛如折。本经所主的液发生的病变,会出现耳聋,眼睛发黄,颊肿,颈、颔、肩、膈、肘、臂后缘疼痛。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气虚,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髃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注释】

①巅:指头顶正中最高点,当百会穴处。

②耳上角:即耳壳的上部。

③肩髃(bó):即肩胛骨。

④膂(lǚ):挟脊两旁的肌肉。

⑤髀(bi)枢:指股骨上端的关节,即环跳穴处。为髀骨所嵌入的地方,有转枢作用,故称“髀枢”。

⑥京骨:足外侧小趾本节后突出的半圆骨,又穴名。京,本意为高地、高处。

【译文】

膀胱足太阳的经脉,起于眼内角,向上过额部,会于头顶之上;它的支脉,从头顶至耳上角;它的直行经脉,从头顶入络于脑,还出,另下行过项,沿肩胛骨内侧,夹脊椎两旁,直至腰部,沿脊肉深入,联系肾脏,会于膀胱;它另有支脉,从腰中,会于后阴,通过臀部,直入膝胭窝中;它又有直脉,从左右肩胛骨内侧,另向下行,贯穿肩胛,挟行脊内,过髀枢部,沿大腿外侧后缘,向下行合于膝弯内,又向下通过小腿肚,出外踝骨的后边,沿着京骨,至小指外侧尖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颇项痛,目黄、泪出、勋衄,项、背、腰、尻、胭、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发生的病证,为气上冲而头痛,眼球疼得像脱出一样,项部疼痛似拔,脊背疼痛,腰痛似折,大腿不能屈伸,胭窝如结扎,小腿肚疼痛如裂,这叫踝厥。本经所主的筋发生病变,会出现痔疮、疟疾、狂病、癫疾,囱门及颈项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流清涕或出血,项、背、腰、尻、胭、踹及脚都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动。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气虚,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人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注释】

①邪:偏斜

【译文】

肾足少阴的经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向足掌心,出于然谷穴之下,沿着内踝骨的后方,另入足跟,上小腿肚内侧,出胭内侧,上行股部内侧后缘,穿过肾脏,与膀胱联系;其直行的经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和横膈膜,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归结于舌根;它的支脉,从肺联系心脏,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肮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避,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者。

【注释】

①面如漆柴:面黑无光。漆柴,霉烂的黑色木材。漆,黑色。

②肮疏(huāng):视物不清。

③灸则强食生肉:杨上善:“豕肉温肾补虚,人有患脚风气,食生猪肉,得食者众,故灸肾病,须食助之。”

④缓带:杨上善:“带若急,则肾气不适,故须缓带,令腰肾通畅,火气宣行。”披发:杨上善:“足太阳脉,从顶下腰至脚。今灸肾病,须开顶被发,阳气上通,火气宣流。”

⑤大杖:杨上善:“足太阳脉循于肩髀,下络于肾。今疗肾病,可策大杖而行,牵引肩醇,火气通流。”重履:杨上善:“燃磁石,疗肾气,重履引腰脚。故为履重者,可用磁石,分著履中,上弛其带令重,履之而行。以为轻者,可渐加之令重,用助火气。若得病愈,宜渐去之,此为古之疗肾要法。”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是虽有饥饿感却不想进食,面色黑无光,咳吐带血,喘息有声,刚坐下就想起来,两目视物模糊,好像什么都看不见,心慌如悬,如饥饿状;气虚就容易恐惧,心中惊悸,好像有人要来捕捉他一样,这是骨厥。本经脉所主的肾脏发生病变,会出现口热,舌干,咽部肿,气上逆,喉咙发干疼痛,心烦心痛,黄疸,痢疾,脊背、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部痿软厥冷,嗜睡,足心发热而痛。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如果使用灸法,就该勉强吃生肉,松缓衣带,放开头发,扶着大杖,穿着重履,缓步而走。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气虚,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膈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注释】

①历络三焦: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②膈(nào):上臂。

【译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的经脉,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下穿膈膜,依次地联系胸腹的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循行胸中横出胁下,当腋缝下三寸处,又向上行至腋部,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的中间,入肘中,下循臂,行掌后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中指,至指端;它另有支脉,从掌内分出,沿无名指直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注释】

①澹澹(dàn):心中动摇不安。澹,水动貌。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是手心发热,臂肘部拘挛,腋部肿,甚至胸胁胀满,心中动摇不安,面赤,眼黄,喜笑不止。本经所主的脉发生病变,会出现心烦心痛,掌心发热。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气虚,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走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膈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人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频;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注释】

①手表腕:指手与腕的背面。

【译文】

三焦手少阳的经脉,起于无名指尖端,上出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向上穿过肘,沿上臂外侧,上肩,而交出于足少阳胆经之后,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布络于心包,下过膈膜,依次会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颈项,夹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由此屈而下行额部,至眼眶下;它另有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再出走耳前,通过客主人穴的前方,与前支脉会于颊部,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焯焯①,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膈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①浑浑焊焯(tūn):形容听觉模糊不清,耳内出现轰轰的响声。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是耳聋,听不清楚,咽肿,喉痹。本经所主的气发生病变,出现自汗出,外眼角痛,颊痛,耳后、肩、膈、肘、臂外侧都疼痛,无名指不能运动。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气虚,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频,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注释】

①毛际:耻骨部生阴毛之处。

②髀(bi)厌:就是髀枢,即环跳部。

③髀阳:大腿的外侧。髀,大腿部。阳,指外侧。

④外辅骨:即腓骨。小腿骨有胫骨、腓骨两支,胫骨为主,腓骨为辅,且在外侧,故称“外辅骨”。

⑤绝骨:在外踝直上三寸许腓骨的凹陷处。腓骨至此似乎绝断,故称“绝骨”。

⑥三毛:足大趾爪甲后生毛处。

【译文】

胆足少阳的经脉,起于眼外角,上至额角,向下绕至耳后,沿颈部,行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而进入缺盆;它的支脉,另从眼外角,下行至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至眼眶下,向颊车,下颈,与前入缺盆的支脉相合,然后下行胸中,贯膈,络肝,属胆,沿着胁内,出少腹两侧的气街,绕过阴毛际,横入环跳部;它的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走腋,沿胸部过季胁,与前支脉合于环跳部,再下沿髀部外侧,出阳陵泉,下行于腓骨之前,直下抵阳辅穴,下出外踝之前,沿着足背,出足小趾与第四趾之间;它的另一支脉,由足背走向足大趾间,沿着大趾的骨缝,到它的尖端,又返回穿入爪甲,出三毛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①面微有尘:面色灰暗,如蒙上一层尘土。

②阳厥:足少阳之气厥逆为病。

③马刀侠瘿:瘰疬。生于腋下的叫“马刀”;生于颈部的叫“侠瘿”。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所发生的病证是口苦,时常叹气,胸胁部疼痛,不能翻身,病重的面色晦暗无光,全身皮肤枯槁不泽,足外侧发热,这叫阳厥。本经所主的骨发生病变,会出现头痛,下颔及外眼角疼痛,缺盆肿痛,腋下肿,腋下或颈旁生瘰疬,自汗出而发冷,疟疾,胸、胁、肋、大腿、膝外侧直至胫骨、绝骨、外踝前以及诸关节皆痛,足第四趾不能运动。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气虚,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注释】

①丛毛:即上文“三毛”

【译文】

肝足厥阴的经脉,起于足大趾丛毛上的大敦穴,沿着足背上侧,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至踝骨上八寸处,交叉于足太阴脾经的后方,上胭内缘,沿阴股,入阴毛中,环绕阴器一周,至小腹,夹行于胃的两旁,属肝,络胆,上通膈膜,散布于胁腹部,沿喉咙的后侧,入喉咙的上孔,联系眼球深处的脉络,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的百会,它的支脉,从眼球深处脉络,向下行于颊部内侧,环绕口唇之内;它另有一支脉,又从肝脏通过膈膜,上注于肺脏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痰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注释】

①痰疝:疝气之一,证见睾丸肿痛下坠。

②狐疝:疝气之一,证见阴囊胀痛,时大时小,时上时下。

【译文】

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证是腰痛不能俯仰,男子患癀疝,妇女患少腹肿胀,病重的咽喉发干,面色晦暗无光。本经所主的肝脏发生病变,会出现胸中满闷,呕吐气逆,腹泻完谷不化,狐疝,遗尿或小便不通。治疗这些病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络脉虚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气虚,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译文】

手太阴肺经脉气衰竭,皮毛就会憔悴枯槁。手太阴肺,能运行精气,以温润皮毛。所以肺虚而不能营养皮毛,皮毛就憔悴枯槁;皮毛憔悴枯槁,是因为皮肤关节失去了津液的滋养;皮肤关节失去了津液的滋养,就会爪甲枯槁,毫毛折断脱落;毫毛折断脱落,是肺经精气先衰竭的征象。这种病证,逢丙日危重,逢丁日死亡,这是由于火胜金的缘故。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注释】

①髦(máo):头发。

【译文】

手少阴心经的脉气衰竭,则脉道不通。手少阴经是心脏的经脉;心与血脉相配合。如脉道不通,血流就不畅;血流不畅,面色就无光润。所以面色暗黑无光泽是血脉先枯竭的征象。这种病证,逢壬日危重,逢癸日死亡,这是因为水胜火的缘故。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译文】

足太阴脾经脉气衰竭,经脉就不能营养肌肉。唇舌是肌肉之本。经脉不能输布营养,就会使肌肉松软;肌肉松软则舌体萎缩,人中肿满;人中肿满,口唇就外翻;口唇外翻,是肌肉先死的征象。这种病证,逢甲日危重,逢乙日死亡,这是由于木胜土的缘故。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译文】

足少阴肾经脉气衰竭,就会使骨枯槁。足少阴肾与冬天相应,其脉伏行在深部而濡养骨髓。如果骨髓得不到肾气濡养,肌肉就不能附着于骨;骨肉不能亲合而分离,肌肉就软弱萎缩;肌肉软缩,就显得齿长而多垢,头发失去光泽;头发不光泽,是骨气先死的征象。这种病证,逢戊日危重,逢己日死亡,这是由于土胜水的缘故。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译文】

足厥阴肝经脉气衰竭,筋的功能就断绝。足厥阴属于肝脏的经脉;肝脉的外合是筋;经筋聚合在阴器,向上联络舌根。如果肝脉不能养筋,则筋缩拘急;筋急牵引阴囊和舌根。所以出现口唇发青、舌卷、阴囊抽缩,是筋先死的征象。这种病证,逢庚日危重,逢辛日死亡,这是由于金胜木的缘故。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译文】

五脏阴经的精气都衰竭会出现目系转动;目系转动则眼晕;眼晕为神志先死;神志既丧,最长一天半就要死亡。六腑阳经的精气衰败,阴气与阳气互相分离;阴阳分离则腠理开张,精气外泄,出现绝汗,汗出如珠不止。所以早晨出现这种危象,预计晚上必定死亡,夜间出现危象,预计明天早晨必定死亡。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注释】

①“足太阴”句:张景岳:“足太阴当作手太阴,经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下文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正谓此耳。”张氏之说可从。

译文】

十二经脉,隐伏在体内而行于分肉之间,其深不能看到;经常可以见到的,只是手太阴肺经在经过手外踝之上气口部分,这是由于该处骨露皮浅无所隐蔽的缘故。其他各脉在浅表而经常可见到的,都是络脉。在手足六经络脉中,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大络,分别起于手五指之间,上合于肘中。饮酒的人,它的酒气随着卫气行于皮肤,充溢络脉,首先使络脉满盛。就会使卫气均平,营气满盛,那经脉也就很充盛了。人的经脉突然充盛,这都是邪气侵袭于内,留在脏腑经脉里,聚而不动,可以化热。如浮络不现坚实,就是病邪深入,经气虚空,不与一般相同,所以知道哪条经脉发病了。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注释】

①绝道:指经脉不到的间道(偏僻的小路)。

②结上:络脉有血液淤结之处。

【译文】

雷公问:怎样能够知道经脉和络脉的不同呢?

黄帝说:经脉在平常是看不到的,它的虚实从气口切脉可知。显露在外的脉,都是络脉。

雷公说:我不明白这种区别。

黄帝说:所有络脉,都不能经过大关节之间,而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出入流注,再结合皮部的浮络,共同会合而显现在外面。所以针刺所有络脉的病变,必须刺其聚结之处。若血聚过多,虽然没有显现淤结之络,也应该急刺,泻去病邪,放出淤血。如果淤血留内,会发为痹证。凡是察看络脉:脉现青色,是寒邪凝滞并有疼痛;脉现赤色,是有热。胃里有寒,手鱼部的络脉多现青色;胃里有热,鱼际的络脉会出现赤色。鱼际络脉出现黑色的,是日久不愈的痹病。如兼有赤、黑、青三色出现的,是寒热错杂的病变。如青色而短,属于气弱。凡是针刺胃里或寒或热的病证,都是多刺血络。必须间日一刺,把淤血泻完为止。然后察明病证的虚实,如脉现青色而短,是气衰的病人,过用泻法,就会使病人感到心里烦乱,烦乱极了,就会跌倒,不能说话。对于这种烦乱的病人,赶快扶他坐下,施行急救。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款,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注释】

①别:与“络”义同,又称“别络”。马元台:“夫不曰络而曰别者,以此穴由本经而别走邻经也。”

②手锐:手的锐骨部,即手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译文】

手太阴经的别出络脉叫列缺。起于腕上的分肉之间,与手太阴经经脉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鱼际处。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腕后高骨及手掌发热;正虚的见张口呵欠,小便不禁或频数。治疗这些病证,取腕后一寸半的列缺穴。本络由此别走手阳明经脉。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咽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隔,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注释】

①支隔:胸膈间支撑不舒。

【译文】

手少阴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通里。它起于腕上一寸半处,别出上行,循本经入于咽中,联系舌根,联属目系。本络脉发病,邪实的出现胸膈间有支撑不舒之感;正虚的出现不能言语。治疗这些病证,取掌后一寸的通里穴。本络由此别走手太阳经脉。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

【译文】

手厥阴心包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内关。起于腕上二寸处的两筋之间,由此别走手少阳经。并循本经上行,系于心包,联络心系。本络脉发病,邪气实的见心痛;正气虚的见心中烦乱。治疗这些病证,取腕上二寸两筋间的内关穴。

手太地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胱,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注释】

①胱:“疣”的异体字,赘肉。

②小者如指痂疥:丹波元简:“此谓胱之多生,如指间痂疥之状。”

【译文】

手太阳经的别出络脉名叫支正。起于腕上五寸,向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其别出的向上过肘,向上络于肩髃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骨节弛缓,肘关节萎废不用;正虚的会长赘肉,小的赘肉多如指间痂疥那样。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支正。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齿耳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注释】

①宗脉:分布在耳、眼等器官的,由很多经脉汇聚而成的大脉。

②痹隔:膈间闭塞不通。

【译文】

手阳明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偏历。起于腕上三寸处,别行走入手太阴经;其别而上行的沿臂上肩髃,再上行过颈到曲颊,偏络于齿根;另一别出的络脉,上入耳中,合于该部的主脉。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龋齿,耳聋;正虚的见齿寒,膈间闭塞不通。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偏历。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译文】

手少阳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外关。起始于腕上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会合。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肘关节拘挛;正虚的见肘部弛缓不收。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外关。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勋窒,头背痛;虚则勋衄。取之所别也。

【译文】

太阳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飞阳。起于外踝上七寸处,别行走入足少阴经。本络脉发病,邪实的出现鼻流清涕、阻塞不通,头背疼痛;正虚的出现鼻流清涕或出血。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飞阳。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蹙,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注释】

①痿蹙(bì):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行走。

【译文】

足少阳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光明。起于外踝上五寸,别行走入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背。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四肢厥冷;正虚的见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光明。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瘠。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注释】

①瘁瘠(yīn):突然失音。马元台:“瘁,当作猝。”

【译文】

足阳明经的别出络脉名叫丰隆。它起于外踝上八寸,别行走入足太阴经;其别出而上行的,沿着胫骨的外缘,向上络于头项,与其他各经经气会合,向下绕络于喉咽。本络脉发病,其病气上逆,出现喉痹和突然失音。邪实则神志失常而癫狂;正虚则两足弛缓不收,小腿肌肉萎缩。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丰隆。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人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注释】

①厥气上逆则霍乱:张介宾:“厥气者,脾气失调而或寒或热,皆为厥气。逆而上行则为霍乱,本经入腹属脾络胃,故其所病如此。”

【译文】

足太阴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公孙。起于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别行走入足阳明经;其别出而上行的,入腹络于肠胃。本络脉发病,其厥气上逆则发为霍乱。邪气实则肠中痛如刀割;正气虚则腹胀如鼓。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公孙。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译文】

足少阴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大钟。起于足内踝的后面,环绕足跟,别行走入足太阳经;别出而行的络脉与本经经脉相并上行,走入心包络,向下贯穿腰脊。本络脉发病,其病气上逆则心烦闷乱,邪气实则小便不通,正气虚则腰痛。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大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股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译文】

足厥阴经的别出络脉名叫蠡沟。起于内踝上五寸,别行走入足少阳经;别出而上行的络脉,沿小腿向上到达睾丸,聚于阴茎。其病气上逆则睾丸肿大,突然疝气。邪气实则阳强不倒;正气虚则阴部暴痒。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蠡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注释】

①尾翳(yì):即鸠尾穴。杨上善:“尾则鸠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

【译文】

任脉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尾翳。由此别出下行,散布于腹部。本络脉发病,邪气实则腹部皮肤痛;正气虚则腹部皮肤作痒。治疗这些病证,取本经别出的络穴尾翳。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脔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裔。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译文】

督脉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长强。由此别出挟脊膂上行到项部,散布于头上,再向下行于肩胛两旁,别行走入足太阳膀胱经,深入贯穿脊膂内。本络脉发病,邪气实则脊柱强直,正气虚则头部沉重。检查时,摇动患者的头项部,可以发现挟脊之脉有病变。取本经别出的络穴长强治疗。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注释】

①罗络之血者:张景岳:“言此大络,包罗诸络之血。”

【译文】

足太阴脾经别出的最大络脉名叫大包。从渊腋下三寸,散布于胸胁部。本络脉发病,邪气实则全身疼痛;正气虚则周身骨节弛纵无力。因这一络脉包罗诸络之血,治疗这些病症取本络脉的大包穴。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译文】

以上十五络脉,邪气实则血满脉中而明显可见,正气虚则脉络陷下而不易看见。如果在外表看不见,可在络脉的上下寻求。由于每个人的经脉不同,络脉也有差异。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 法野(9)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11)
下一篇